對于喜歡看美劇的人,通常都難以接受國產劇,美劇制作精良、注重細節、劇情推進快;國產劇往往正相反,前陣子《孤芳不自賞》摳圖的事情,更讓我對國產劇失去了信心。上個月有朋友推薦我看《熱血長安》,一直沒放在心上,聽名字以為又是一部以唐宋歷史為背景戲說宮斗和愛情的劇。隨著微信群里討論的朋友越來越多,按耐不住昨晚看了兩集,很驚喜,《熱血長安》不同以往的國產劇,找到了全新的制作模式。

劇情:環環相扣,懸念保持到最后
劇本是一劇之本,《熱血長安》不是上星劇,網絡點播是唯一的平臺,讓觀眾主動點播,深圳是購買會員付費觀看,就一定要有“真本事”,那劇情是吸引觀眾并讓大家追劇的關鍵。《熱血長安》雖以唐朝為背景,但并不是歷史劇,也沒有多少愛情元素,即便是客棧老板娘對薩摩多羅有意,也被導演轉化成戲謔的鏡頭博觀眾一笑。

所有的劇情都圍繞“探案”二字展開,比如第一集叫“中元詐尸”,那么就只講詐尸這件事,一集一個故事,串聯起來的是大理寺的幾個年輕人,以及角色的不斷成長和人物關系的變化。這種觀感首先讓我想到當年看福爾摩斯的感覺,整本書由多個案子組合而成,端起來就欲罷不能,《熱血長安》每集一個案子,每集都有新鮮感,看不膩。
在敘事上,能感覺到導演是在極力跳出國產劇的窠臼,像美劇的敘事方式和節奏靠攏。雖然每集都以怪力亂神開頭,但都會用合理的案件偵破收尾,比如第一集,幾起詐尸事件先抓住觀眾眼球,劇情的推進是很符合邏輯的,先是查到詐尸的幾個都是當年出征的將士,在偵破過程中真兇兜兜轉轉,有不同當事人對過往的回憶,有對毒藥線索的追逐,其實內容很多,節奏也不得不快,稱得上全無尿點。而詐尸是怎么回事?背后又有怎樣的隱情?幾個疑問會一直牽著你跟著劇情走,宛如剝洋蔥一樣的快感,越往后越辛辣,謎底揭開時,發現已經過去40分鐘,這集該收尾了。
特效:大面積CG運用,細節不含糊
其實不但國產劇,包括很多大制作的電影,都存在一個問題,給了導演錢,但根本不會花,特效做的亂七八糟,做出來一個花哨的場景,但完全沒有相應的鏡頭語言來配合,顯得浮華且空洞。這一點《熱血長安》尤其贊。第一集開篇可以留意幾個細節,李郅和黃三炮夜訪,和幾個護衛交手,在鏡頭上無論是全景還是交手的特寫都非常考究,四周的火盆和懸掛的燈籠、進入內府的大門都是由CG完成的,展現出考究的構圖。

進到府內,再看整個大廳的場景,從雕梁畫棟到兩側的燭臺,以及香爐的裝飾等等,能看出片方對大唐文化的運用,以及對場景構建的奇思妙想,更重要的是,雖都是由CG完成,但技術水平是過關的,沒有漫畫感,還算真實。

而和CG構建的大場景相輔相成的,是細節上的精細把握和精巧捕捉,比如李郅進到內府時給了手上佩劍一個特寫,道具上下足了料。

再看桌上的銀兩,留意的話會發現,其實是有做舊的,眾所周知,銀子并不是很硬,磕磕碰碰之后有大大小小的凹痕才顯得真實,細節上的考究,是主創認真的體現。

當然,這畢竟不是大制作的院線電影,在CG上也還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間,比如推拉門營造出了多重空間,這是非常巧妙的做法,可以用鏡頭語言極力的彌補特效會產生的問題,但一成不變的陽光明媚多少會讓人覺得單調,這應該是為了照顧后期調色方便而設定的。

在這個場景中,能看出大廳后面的多重空間是CG完成的,因為最后的兩個人像蠟像一般始終巍然不動,這個小細節沒照顧到。另外,在第一集里,聽到了兩三段漢斯·季莫為《盜夢空間》做的配樂,國產影視作品隨意借用音樂的情況一直以來都比較普遍,比如電影《乘風破浪》翻唱了《離家五百里》,在片尾字幕甚至都沒有介紹。我不知道《熱血長安》在用這幾段配樂的時候有沒有購買版權,希望有吧。

總體來說,《熱血長安》很值得看,能改觀你對國產劇的印象,另外,在網劇的范疇里更憑其創新且精良的制作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如果都能達到這個水準,網劇和網大會越來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