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月真是令人疲于奔命的一個月。剛過完農歷新年,大多數人還在節后綜合征中無法自拔就迎來了了全球AV行業一年中最重要的展會ISE,阿姆斯特丹漫天紛飛的大雪也阻擋不了大家的參展熱情,1,192家參展商,7,3000多的參觀者數量刷新了歷史新高。
2月下旬,廣州國際專業燈光、音響展覽會和GETshow兩場定位于音響和燈光行業的展會又前后腳登場,盡管不少參展企業都小有怨言,紛紛吐槽分身乏術、身心疲憊,甚至擔心時間、地點和展示內容都大同小異的展會如此密集會讓客戶產生審美疲勞。但不論怎樣從成果上來看,依然是成功的。

通過展會來窺測一個行業的活躍度和景氣度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前幾年數字告示行業如日中天(雖然并沒有多少企業從這個行業真正賺到多少錢,但大家對此充滿了期待),各種展會就鋪天蓋地,哪怕是售賣飲料的自動售貨機都要上前來沾沾光,給自己貼上數字告示的標簽。這兩年VR行業如火如荼,各種跟VR/AR有關的展會和論壇也是數不勝數。只要有一個行業興起,必然有對應的展會組織或機構,給行業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家盡情展示,并聚集跟這個另有有關的一切人士互相觀摩,共商大計。
但一旦風停了,誰會是最先掉下來的那只豬?展會恐怕首當其沖了。君不見,曾經多如牛毛的各種數字標牌展以及各種跟VR有關的展會已經不見蹤影?最本質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沒有從這些領域賺到錢。行業興則企業興,企業興則展會興,展會與行業之間早已是唇齒相依。
在某次展會上,曾經跟圈內朋友聊起感嘆行業變化太快,對方吐槽企業經營的各種艱難,如同逆水行舟,你既然來了就只能上,要么就隨時都會面臨淘汰危機。對方又說道,好像展會則不同,只要行業在發展就會有生意,畢竟有人星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反正只要戲要唱,舞臺就要搭。
其實,展會的經營也不比企業經營簡單。看到像InfoComm這種展會,收費高端但企業仍然趨之若鶩,參展商一年展會缺席就可能下一年拿不到好位置,甚至一位難求,難免讓人嘴流哈喇子。但展會人氣聲譽和感召力除了跟行業規模和景氣相關之外,主辦方的朋友圈、組織的有方和服務的到位,更有她的努力和創新,跟經營企業一樣,那是一個都不能少的。有些展會,也曾煊赫一時人氣爆棚,但一著不慎,更沒有及時應對,即使不是節節后退,至多也就是不進則退,輸掉了大好局面。其實,凡事兼有征兆,之前N多的抱怨和吐槽,不知是充耳不聞,還是無能為力無計可施。
與企業經營一樣,展會同樣需要好的聲譽、悉心的維護和創新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