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IP化;注意力經濟;“大V”;“爆款”;流量;辨識度;淘寶;專人專事
本文要講的IP,跟我們通常談到的IT的IP,IP地址、IP電話的的那個IP不同,而是IntellectualProperty(知識產權)。
IP作為近期熱門概念有許多解讀,有人說是知識產權,有人說是影視人物,有人將之定義為“有著獨立人格魅力,并形成一個擁有相同興趣或價值觀的社群,用戶的參與感最終轉化為消費”,引用羅振宇在2016年最后一天的跨年演講時給的定義——
“(IP)是能憑借自身吸引力掙脫那些單一平臺束縛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在多個平臺分發的內容品牌或人物。
似乎還是不夠具體。實際上,IP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電影行業早已有之,在好萊塢,由知名漫畫、小說、舞臺劇改編的電影不勝枚舉,由小說改編的本土電影、電視劇也頻頻上映。互聯網IP劇——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在拍攝上映之前就已經具有了大量的粉絲和關注度——更是不勝枚舉。熱門IP遭哄搶,因為票房相對于非IP劇更有保障。
一個真正的IP有多厲害?就以流行的真人秀節目來說,《瑯琊榜》最熱時有客戶說只要胡歌上,先給他一個億。不看團隊和節目形式,贊助商直接掏錢。如果了解目前電視臺在真人秀節目制作方面處境的人,就知道這樣的表態有多難得。(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單約)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吸引流量的IP必定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買下了IP,就是買下了潛在的觀眾群體,幾乎可以說是預定了票房和收視率。
《瑯琊榜》是IP,胡歌也是。
IP如此了得,能為我們所用嗎?
做一家“IP”公司
收購,自然是“買下IP”的捷徑。
除了買下IP,“IP化”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商業概念。甚至于,好產品的終極標準已經不僅僅是暢銷,而是IP化:有獨立人格,有粉絲社群,有參與感,變現轉化率高。
以目前流行的自媒體為例很容易說明問題,比如,擁有500萬粉絲的“羅輯思維”就已經邁出了IP化的第一步。這一步帶來的效果是驚人的:其電商書店出售的《必然》日銷售量達5萬冊,和早前的一些超級暢銷書的銷量已不相上下。而該書不過是經過了“羅輯思維”的一次視頻推薦而已。
由“邏輯思維”大家必然會聯想到“Papi醬”,她的IP化、獨立人格運作,堪稱創造了一段傳播神話。
以上種種,就IP化而言,我們認為既可以是具體的產品、個人,也可以是抽象的品牌、企業文化,還可以是這些元素的綜合。
IP化是明確的、有辨識度的影響力指向,是關注的入口、吸引目光的磁石,是流量匯聚的通海口。
延伸到行業來說,我們可以將IP化分解為產品IP化、品牌IP化、領導人IP化、企業文化IP化等維度,來闡釋行業的IP化思維。
領導人IP化
縱觀整個商業世界,從喬布斯、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到雷軍、羅永浩、董明珠、賈躍亭,無疑都是領導人IP化的成功典范。這種IP的轉化,都是其產品、品牌、企業家精神等元素向外界長久的傳遞和加持所致。
去中心化的眾媒時代,領導人IP化值得我們關注。這種模式解決了幾個營銷痛點:
其一,一方面可以橫跨多平臺,獲得最多品牌分發場景,另一方面可以收割大量資源,既能“2C”又“2B”。比如小米,在手機上取得空前成功之后,在后來的眾多領域伸出觸角也毫不違和。
反觀我們行業,跨出這一步的少之又少,有跨出的,也大多算是品牌IP的范疇,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代理商推自主品牌現象;還有就是通過收購,做LED的收購DLP企業,做顯示的收購做音頻的??而這些都跟領導人IP扯不上關系。當然,有一些關系網比較廣的老板橫跨多個領域游刃有余的現象不在此列。
其二,一個人比整個公司重要的情況比比皆是,領導人IP化,可以收獲最佳用戶轉化效能。我們可以對照看看褚時健、史玉柱等人的奮斗史,可以說,在他們確實優于常人的商業能力之外,其早前成功塑造起來的IP,也是他們得以東山再起的重要因素。試問王石與萬科,誰又能少得了誰呢?
這一點實際上在我們行業是十分稀缺的。有不少企業退而求其次,努力尋求與行業“大V”合作,但“大V”卻杳無蹤跡。當然,有一些領域的專家老師已經堪稱行業“大V”,但能不能抱上大腿,匹配程度如何,效果如何,都有太多未知。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移動互聯網時代,通過廣告投放成功建立的新品牌寥寥無幾,但是通過人物IP建立的新品牌則數不勝數,例如羅永浩與雷軍。就是風投、天使輪,對于創業團隊中的人的重視程度,也是遠遠高于對于這些人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樣事情。大概就是“人靠譜了,事兒就會靠譜”這么個意思吧。
其三,領導人IP化可以具象化其品牌,營銷效果可累積。
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我們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蘋果極致的工業設計;雷軍“重新定義”了安卓手機,“發燒級品質,絲級價格”的小米手機圈起了海量粉絲;羅永浩用一把“錘子”,成功地把久違的匠人精神和情懷植入無數的人心,老羅“語不驚人死不休”時不時站出來說幾句,比錘子手機發布新機還吸引關注;董明珠的鐵娘子形象之深入人心比之格力品質至上的形象猶有過之,在互聯網時代突出重圍,重新定義了傳統制造業;“定個小目標,我先掙它一個億”流傳之廣,你可以說王健林個人的號召力比之任何萬達的廣告都好使;知道扎克伯格華裔妻子的人比知道他如何運營Facebook尤甚,畢竟,我們常常看到他們兩夫妻秀恩愛,但我們不知道Facebook是什么玩意兒??
放寬一點看,“習大大”、“彭媽媽”可以說是領導人IP化的非典型代表。
這是一個自媒體時代、眾媒體時代,是一個粉絲經濟時代,成為IP的企業家和領導人,就擁有更多的內容分發場景,也就擁有最多的品牌曝光及產品宣傳機會。這樣做企業,豈非先就成功了一半?
產品IP化
我對產品產品IP化的理解,總結下來就是打造“爆款”。
我認為,“爆款”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在垂直應用領域上足夠優秀,要有HOLD住人的能力,也就是門檻。這在同質化競爭慘不忍睹的當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躺著就能把錢給賺了”,沒有一點門檻根本不成。
其次,如果沒有門檻,那么同一領域優先冒頭的IP,就可以迅速占領目標人群,建立先發優勢。我害怕得罪人,就簡單說幾句,比如激光,比如小間距等概念,近幾年都炒得厲害,但深入人心的,要么是先推的,要么就是標榜自己先推的,要么是不惜本錢、鋪天蓋地宣傳的。“國內第一”、“國內首次”不好使之后,就用“全球首次”、“全球領先”來在大家心里勾勒出一個NB的概念。不過話說回來,吹牛固然不用打草稿,完全沒一點本錢的話就連牛也是吹不起來的。
還有,IP既要唬得住人,也要有具體的指向,不能太虛。我們行業還沒有出現老羅這樣的這么大的IP,他可以為一款未成型的產品提前兩年召開一個發布會,用倆小時忽悠到幾千萬的投資量,我們還不行。我們不但要有NB的產品,還要圍繞這些NB的產品講故事,我們不惜代價建體驗中心,不知疲倦全國巡展,收獲難知成效的結果。
在我們這樣一個嚴重依賴客制化,標準化要求相對偏低的行業,產品的“爆款”意識并不強,打造爆款的難度也不小。這大概也由于很少能有這樣一款爆款,能在各種應用場景之下做到游刃有余。
于是,品牌的IP化成為另一條出路。
品牌IP化;企業文化IP化
相比領導人IP化和產品IP化而言,品牌IP化大概是我們這個行業里最靠譜最容易的了。
很簡單的例子,松下、索尼、愛普生、NEC、LG、日立、三星、舒爾、森海塞爾、JBL、雅馬哈、佳能、飛利浦、明基等等這些在消費類電子領域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品牌,是完全可以為其在專業領域的拓展加分的,品牌IP化已經具備。
而在專業領域呢?窄眾固然有局限,但是一些知名品牌,依然能夠在行業內樹立起絕對的知名度。諸如科視、巴可、Extron、歐司朗、TI、AMX、快思聰、威盛、克萊默、Jupiter、恩科臺電、快捷、利亞德、寶利通、光峰等這些在各自領域具備行業高度或技術壁壘的企業,也完全算得上是我們行業的品牌IP了。至少,要將其品牌IP化,要比行業內其他很多企業,都要容易得多。
品牌IP之余,是企業文化IP。
企業文化IP比較主觀,我個人認為,知名度高并不意味著具備企業文化IP。企業文化IP,一定是在某一項特質上讓我們印象深刻乃至于驚艷。
從我同事那里反饋到的臺達吳江工廠各種信息,從旁人的照片和口述中對于迪士普公司的各種推崇(相信參觀過迪士普公司的人,沒有不被驚艷到的),從百音高科對百靈島的經營,從與舒爾接觸感覺到的細節精致,從博世的“慈善”,從威創對可視化顯示的理解和企業展廳的部署??都讓我管中窺豹地從這些企業的特質中感覺到了的企業文化。這些,是容易成為IP,從而讓人產生聯系和認同的。(這里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薄的見識,還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因為不夠了解,不敢妄言。)
珍惜流量
首先跟大家分享羅振宇在他的跨年演講中的一段話:
“我的觀察是2016年大公司的優勢已經牢不可破,越來越鞏固,現在阿里、騰訊這樣的巨無霸多掙錢啊,2016年的三季度,阿里每天掙3.7億,騰訊一天掙4.4億。也就是說,王健林在午夜12點說先掙一個億,天還沒亮,馬化騰掙完了,就是這么大的優勢。”
“我們現在假設自己干,怎么辦?最現實的處境就是流量沒有了,剛才我們講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增量結束了,非常痛苦。原因很簡單,就這么多人,每個人手里就一個手機,手機的第一屏就能夠安裝那么多應用,連接那么大的市場機會就這么一點點。”
那么,專業AV行業呢?
近兩年的專業AV市場談不上景氣,與早前幾年的景況不可同日而語,有人稱之為“陣痛期”、“行業洗牌”,至于原因,媒體、行業人士等對此發表了大量的見解,匯集起來無外乎經濟環境、政策影響、IT等外部力量介入、消費觀念變化等等因素。也正因為如此,企業宣傳推廣,成為了大多數企業的心病。當然這在行業內外都一樣。
歸根究底,是行業內的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物以稀為貴,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生產力極大進步的當下,“買方市場”大行其道,“賣方市場”已經可遇而不可求。
買方市場,顧客就是上帝,上帝有多難伺候,上淘寶就能體會。
淘寶交易,買方滿意了錢才會打給商家;買方可以無理由退貨;商家不包郵簡直就是無良;商家還有歷史信用積累,一個差評欲哭無淚??可以說,淘寶對買家的維護,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但也正是因為伺候好了上帝,抓住了用戶,得以有此成就。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個事實,并不是伺候好了買方,就能把生意做好。
一方面,淘寶已經不是消費者線上購買物品的唯一入口;
另一方面,“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海量的物品,有限的黃金攤位,勢必又是一番你爭我奪。在這片江湖里,宣傳無所不用其極:
有競價排名,有節假日各種名目各種“跳樓價”各種“只虧一天”各種“老板帶著小姨子跑路”的讓利促銷,精美店鋪設計、圖片包裝,各種名人代言,各種“上了淘寶營養就跟不上了”的模特展示等宣傳推廣手段??打造“爆款”,匯聚流量,導向銷售收入。
宣傳推廣是必須的。就跟有了疑難雜癥喜歡看中醫、找偏方一樣,很多的企業在宣傳推廣上也是各種想辦法,有些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賣出一套機器發個快遞都要傳幾十條朋友圈曬快遞小哥兒45°側臉;曬娃不忘把公司LOGO放中間;上個廁所沒紙了也能扯到自己企業服務有多好??
我想說,當下,還是要珍惜自己的流量,也要珍惜他人的流量。這就跟“狼來了”一樣,久而久之,大家審美疲勞,心生厭倦,就得不償失了。
關于宣傳推廣,專業的事,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