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CCBN可能會很有看頭。一方面是因為在“西新覆蓋年”和“安全播出年”之后,廣播電視系統朝野內外、上上下下都憋足了勁,要在“網絡發展年”、“數字電視年”大顯身手。CCBN三月召開,不失時機地為政府管理機構、廣播電視運營機構和企業提供了一個交互碰撞的極好平臺。而另一方面,CCBN的成功與否,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中國廣播電視行業來年景氣指數的方向標。當著全球經濟撲朔迷離、戰爭陰云籠罩的大環境,全球廣電行業也面臨著大調整、大改組。在市場需求方面,系統解決方案也在向軟硬件結合,而且軟件日益重要的方向發展。風云變幻,是風險,也是機遇。是沉是浮,全靠自己的把握。湯姆遜兼并飛利浦、草谷和Canal+ Technologies等,令人耳目日新。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湯姆遜向娛樂領域的進軍。繼2001年購買Technicolor之后,她最近又推出了后期制作設施Technicolor Creative Services,還購并了洛杉磯的著名音頻設施Pacific Media Affiliates,加上過往兼并的Miles O' Fun、Vidfilm International Digital、松下磁盤服務公司、Still in Motion等,數字內容制作鏈已經形成。湯姆遜、甚至包括品尼高、Leitch等走過的兼并發展之路,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我直覺,曾經紅透大江南北的《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所揭示的道理,在2003年將會讓我們這些有這有那特殊性的廣電人士有更深的感覺、體驗和理解。
奶酪不再,廣電和電信、IT在技術上的融合已經是老生常談,IT技術和產品在廣播中的應用俯拾皆是,“標清網絡化”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而三個行業之間一度牢不可破的柏林墻似乎也在弱化成籬笆墻,IT的經營哲學和管理方式也暗渡陳倉,在入侵我們的廣電行業。面前的路已經變了,如果仍然坐在先前的車,由著老馬照著老路車,最終只能是走進死胡同。“與時俱進”這四個中國媒體曝光最多的字,也成了中國廣電再迫切不過的歷史使命。
形勢逼人,國際公司早就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一直在對產品、市場、以及經營管理戰略作全面的調整。我們知道,IT所走過的、而且現在仍然異常突出的競爭白熱化和對價格的高度敏感正一步一步地成為廣電的寫照。Leitch亞洲董事總經理Karlton Burn評論道,“如果一套需要投資20萬美元的設備,在半年內可能就不再領先,那么用戶將不得不精打細算,尋找一些便宜的方案。”他進一步指出,“廣電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像IT行業。而在IT行業,所有的人在為1塊錢打得頭破血流。”
產品戰略的調整是普遍的應對策略。Sony早就提出了AV/IT的戰略,在利用IT技術創造新的AV創作流程,打造跨平臺、跨行業的軟硬件合一的新型IT和AV結合的一體化公司。松下曾經將民品的DV發展成DVCPRO,現在又將IEEE1394的接口加到了DVCPRO50的演播室級產品中。JVC也在靜悄悄地發生革命,揚長避短,把市場推廣重點放到了公司擅長的信號處理和監控設備,尤其是大力推廣Streamcorder,力圖收回公司歷來影響力比較強的低端市場。可延展、跨平臺、多格式等成了Avid、Quantel和Discreet等創作公司的感召口號。Quantel執行主席Richard Taylor年初訪問亞太地區時,認為generationQ系列產品多格式,可聯網,而且無限展延。由于由高到低采用同樣的界面,去掉了高價格和復雜性,讓Quantel產品順利進入由前期到后期的各個環節,并且縱貫高檔、中檔、甚至低成本市場,讓公司重回圖像創作市場的中心舞臺。
利用最新技術開發出更加經濟有效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價格戰略也是廠家們的支點之一。湯姆遜今年NAB將開出的處方是在系統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同時,為用戶提供高效率和成本合算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包括對軟件應用的加大開發和推廣。湯姆遜總裁Marc Valentin今年早些時候就表示,公司的發展戰略是“要滿足廣播和影視創作者對價格和工作效益的需要,以便他們忘記設備,不再擔心維護費用,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內容創作中去。”
在加強軟件應用的重視上,Snell & Wilcox和湯姆遜有著同樣的見解。Snell & Wilcox早些時候宣布它將停止2001年9月兼并的Post Impressions的硬件平臺,包括Spirint工作站、Splicer 合成器和Piccaso色彩校正產品,但Snell & Wilcox新CEO Simon Derry卻同時宣布,會利用其中所含的技術,結合公司對AAF格式的深度了解,繼續研發Synaps工作組元數據服務器軟件,希望通過這個軟件平臺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
Leitch是廣電行業少見的自己生產PCB板卡的廠家,由于中間環節少,所以可以把成本控制在比較合理的范圍,為用戶提供買得起的設備和方案。此外,Karlton Burn還在嘗試引進IT的技術和人才,從隊伍建設上進行改組,適應市場變化的新需求。他還要求,以往以技術為主線的工程師銷售支持,要轉到以客戶為主線,要成為“客戶經理”。公司最近加盟的銷售總監便是來自IT行業,他這樣做,是“要尋找新的技能和心態組合,要帶來與以往不同的銷售經營方式,增加Leitch對用戶的吸引力。”Leitch亞洲目前還在醞釀針對區域內所有代理經銷商的外部網,保證對銷售渠道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的熱線溝通和支持,要做到新推出的產品,技術指標和手冊很快就能上網。當然,品尼高走得更遠,老總裁兼CEO Mark Sanders去年就主動讓賢,索性請資深IT職業高級管理人士Kim Fennell來做掌舵人。
說到軟件應用的重要性,這是因為軟件能隨計算能力的不斷發展迅速更新換代,既能趕上潮流,又能讓用戶解除巨額硬件投資被套牢的后顧之憂。其實,從Matrox的Power of X發揮硬件軟件的雙重優勢,到generationQ的上下展延,我們無不看到軟件的功勞。顯然,與硬件無縫結合的軟件應用將是未來廣電廠家最激烈的戰場。這場戰怎么打、結局如何,將對未來行業的結構和走向發生重大影響。
軟 件應用是中國本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本地企業由字幕機、非線性編輯、再到虛擬演播室和網絡系統,他們的每一步發展和成就幾乎都離不開軟件。中國的本地企業是否能在新的形勢下與時俱進,找到新的立足點、新的成長點,這將是一個緊迫而嚴峻的挑戰。各位不妨到CCBN上自己去找一找你們的體會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