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一條長微博刷爆了微博和朋友圈。內容是導演張內咸講述他被拉著去歌廳應酬,和陪酒小姐的一場對話,不足千字但幾次反轉,本以為和陪酒小姐難以溝通,不想對方是一個影迷,自以為聊的投機,最后還是回歸到客人和陪酒小姐的關系。
作者用極為凝練的語言勾勒出了能讓網友產生共鳴的人物關系和狀態,比如“每個人必須安排一個小姐但是也不干什么,純粹就是領導擺闊。”,“我下意識地往旁邊挪了挪”,直至最后那句“重慶梅梅嘛”用一個反轉帶來喜感的同時,其實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無奈。
截止發稿,這條微博被轉發超過10000次,有3000多條評論,之所以這么火,并不是張內咸有多大的名氣,他的微博粉絲只有24000多,主要原因是段子好看的同時又觸及了行業痛點,平心而論,比薛之謙寫的段子好看多了。

關注了他的微博之后,發現他能把很多工作、生活的日常都寫出莫名的喜感,比如這條吃火鍋的微博,壓軸出場的東北大姐讓我忍不住笑場了。

又比如拍個升降鏡頭,也能碼出一個段子,重要的是張內咸不是刻意的抖包袱,他只是善于捕捉工作中的有趣的亮點,然后分享給網友。
回到“段子手”導演張內咸和他的“女神”重慶梅梅的這個段子,細想一下其實可以多重解讀。

首先是對影視行業現狀的暗諷。導演被領導拉到歌廳這事兒,首先就讓我想到了鈕承澤的那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偽紀錄片形式的電影中,鈕承澤為了能拉到投資,陪金主去酒吧喝到狂吐,幾乎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文中張內咸的遭遇如出一轍,領導帶導演去歌廳并不會照顧你的感受,擺闊的同時,其實也是對導演缺乏尊重的體現。在膠片時代,導演要求藝術和技術雙修,高門檻讓導演這個職業看上去很神圣。但數字時代來臨,大電影到網大再到微電影,人人抓起一部DV就可以開始創作,一方面熱愛影視就有進入行業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過低的門檻,也讓“導演”這個詞變了味道,從這個角度看,陪領導去歌廳,不過是張內咸日常的小插曲,但又充滿了自嘲和對行業的暗諷。

其次是擺正態度,無論是從事電影工作還是普通影迷,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段子亮點的核心在于從事陪酒工作的重慶梅梅不但是影迷,還專門看文藝片,基于慣性思維看這個段子的時候會有意外反轉的感覺,不過細想一下這又有什么不對呢?擁有50000塊銀幕的中國市場讓看電影成為最平民的娛樂消費,任何人都有看電影、評論電影的權利和機會,并不是小資或文藝青年的專利,重慶梅梅只不過寫寫影評,別忘了《喜劇之王》里懷揣喜劇夢的尹天仇不過是個跑龍套的。張內咸被熱愛文藝片的重慶梅梅感動到流淚不是夸張,太多有著電影夢的新銳導演,入行時只能拍小成本的獨立電影或文藝片,如果觀眾都像重慶梅梅這樣能支持文藝片,就會給新導演們出頭的機會,所以文中說“中國要是有最佳影迷獎,真應該頒給你”讓人認同。

另外,這個段子也有可能是張內咸借重慶梅梅之口發的一點牢騷。段子畢竟是段子,我對重慶梅梅將《岡仁波齊》、《七十七天》、《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部電影都看過這件事始終將信將疑,我不懷疑的是張內咸自己是資深影迷,他可能真的在歌廳碰到了重慶梅梅,但對電影的看法其實是他自己的觀點。他談到了正在上映的《七十七天》和《相愛相親》,票房都很糟糕,又說“文藝點的片子總是找不到排片的地方。”,“我知道你們不容易,國產電影現在也是沒有人好好做咯。你們能不能對電影認真點:好好拍嘛。”這些都是多數影迷想說的心里話。

張內咸在中國傳媒大學畢業,2010年處女作《待業青年》上線,在那之后創作了《草莓100%》、《那些五脊六獸的日子》等網大、微電影,雖然他離大電影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從他的段子中能看到他善于捕捉工作和生活中的趣味,擅長提煉人生的智慧,同時又能很好的營造劇情反轉和立體的人物塑造,當年彭浩翔借處女作《買兇拍人》一炮而紅,張內咸要是能把重慶梅梅的故事拓展一下,寫一個關于拍電影的劇本,拍出來肯定不比《買兇拍人》差,我們從他的微博里能看到他的喜劇天賦。不過現在我最想知道的是,真的有重慶梅梅,還是他杜撰出來的人物,她在豆瓣上的名字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