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步入2018年,回望2017年的廣電行業,心情有些跌宕起伏。被冠以“政策大年”“短視頻年”的中國廣電究竟發生了哪些重要事跡,我們一起來回憶和盤點。
一.政策頻發,網絡視聽與廣播電視齊凈化
2017年6月1日,廣電總局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強調的是整個網絡原創視聽節目行業管理。明確了網絡視聽節目要堅持與廣播電視節目同一標準、同一尺度,把好政治關、價值關、審美關。并對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播出提出進一步要求,視頻全行業面臨全面整改。
6月22日,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責令關停“新浪微博”、“ACFUN”、“鳳凰網”等網站的視聽節目服務??偩址Q,不具備《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情況下開展視聽節目服務的網站,要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全面整改。
6月30日發布《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明確了先審后播和審核到位的制度,進一步明確了網絡視聽節目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
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對電視節目的進一步把控。即被稱為“限星令”和“限娛令”。
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制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意見提出,各會員單位及影視制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
10月,國家新聞廣電總局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節目備案管理和違規處理的通知》,通知表示:各網絡視聽節目服務機構切實把好各個關口,堅決杜絕問題節目的播出。所有受到總局整改、警告、停播處理的節目,一律不得以成片、剪輯、花絮等各種形式復播、重播或變相播出,包括不得通過各種形式轉移到互聯網新媒體上播出。
11月,廣電總局發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和促進4K超高清電視發展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未經批準,任何單位無論在有線電視、地面電視系統中,還是在IPTV以及互聯網電視中,都不得違規擅自開辦4K超高清電視頻道和視頻點播服務。開展4K超高清電視頻道試點和視頻點播業務要按程序批報,要將4K超高清電視納入廣播電視監管體系,確保導向安全、播出安全。
二.廣電人才辭職潮起,如何實現電視理想
平心而論,廣電系人才離職似乎并不少見,但是大規模集中式離職潮現象是2017年獨有的。2017年5月,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芒果TV董事長聶玫辭職,她是第一位體制內從事新媒體業務辭職的高級人才。在聶玫之前,2017年2月,芒果傳媒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上海天娛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龍丹妮出走。同時,湖南廣電的制作團隊《歌手》制片人都艷、總編劇孫莉等也相繼出走。
除了湖南廣電,浙江衛視戰略發展中心主任、“跑男”教母俞杭英于3月卸任,4月俞杭英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原子娛樂,目前《王者出擊》是其跳出體制后的個人作品首秀。大多數離開體制的廣電人不是選擇了自己創業,就是選擇互聯網平臺大展拳腳,如同是湖南衛視的謝滌葵創辦皙悅傳媒,在2016年推出網綜《約吧!大明星》,2017年繼續發酵《約吧!大明星》,龍丹妮加盟新公司哇唧娛樂與騰訊視頻推出新的選秀節目《明日之子》。
對于廣電人來說,出走可以為他們獲得更加自由的發展方式,可以為多個風格迥異的平臺制作內容,而不僅僅為一家平臺打工,這對有抱負、有魄力的電視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挑戰以及可能性。無論是傳統電視臺渠道優勢疲軟失靈,還是傳統電視臺的內容優勢逐漸被瓦解,曾經靠著電視臺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廣電人,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反而成為平臺搶占的香饃饃。
三.4K電視頻道終于落地,4K生態鏈正在完善
12月23日,廣東4K超高清電視試驗播出啟動活動在廣東電視中心舉行,順利完成2017年底我國首個4K電視頻道開播的任務。在此次試播活動中,廣東4K產業鏈首次實現“大集結”,相關單位簽訂了4K播出平臺及支撐方合作意向協議、4K產業聯盟合作協議,以及4K電影國際化觀影體驗的技術孵化、4K電影高新技術聯合實驗室、4K/8K電影技術試點應用、首部4K戲劇電影等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廣東4K電視節目創作中心和廣東4K電影創作中心揭牌運行。一系列合作協議,標志著廣東4K產業鏈將以全新方式進行實質化合作。
廣東省經信委副巡視員神志雄介紹,截至11月底,全省可提供4K節目量時長已達4080小時,全省光纖入戶率達80%,全省4K機頂盒用戶數881萬戶。
4K超高清影視的推廣,不僅讓觀眾獲得更優視聽體驗,也在信息產業領域開啟了一場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4K電視逆勢增長,成為新的增長點,廣東省內三大彩電企業(TCL、創維、康佳)1—10月4K電視產量同比增長13.83%。數字家庭應用逐步豐富,智能家居、智能語音、智慧安防、智能社區等多項智慧家庭應用得到廣泛推廣。
四.廣電+人工智能
2017年12月18日,國內首家廣播人工智能實驗室在長沙揭牌,合作共建方分別為湖南廣播電視臺廣播傳媒中心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未來主要方向是在新技術和大數據環境下,人工智能在音頻傳播領域的應用研究和廣播運營模式研究。雙方希望通過共同研發AI技術在音頻傳播領域中的新應用,改造廣播傳統生產模式,解決行業痛點,探索新興業態,讓新技術為廣播發展賦能。
在更早些的5月18日,中信國安廣視聯合百度度秘在湖南長沙啟動“廣電+人工智能”落地儀式,長沙人民將率先免費享受人工智能電視技術。人工智能場景在大屏的實際落地及應用,一改電視用戶接收信息的被動狀態,真正實現了人與電視的“人機對話”。“廣電+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不會僅僅止步于語音遙控器,“廣電+人工智能”的落地與應用,意味著以智能大屏為中心的“客廳經濟”進入下半場,并被視為大屏商業模式的下一個“風口”。
五.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宣傳報道花樣多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圓滿完成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宣傳報道。為突出第十三屆全運會全民全運的宗旨,中央電臺全運會報道除了關注賽事本身,還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直播中國》重點欄目中開辟專欄,聚焦草根運動員、普通老百姓,詮釋“全運惠民,健康中國”的理念。
中央電視臺圓滿完成開幕式和閉幕式直播工作。首次在全運會報道中使用央視自主開發的體育頻道融合媒體平臺;首次利用4G網絡直播乒乓球比賽;首次嘗試新聞連線報道直接銜接賽事直播,打通新聞節目與賽事轉播。
六.四川電視節達成36億元意向性協議
11月4日,2017(第十四屆)四川電視節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據統計,本屆電視節有來自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的2152家機構參展,近6000名來賓參加,截至電視節閉幕,為期3天的節目交易市場中,達成意向性交易的各類節目達11358部(集);共達成意向性協議金額36.58億元,較上屆增長8.2%。
在國際性方面實現了較大突破是本屆電視節的一大亮點。電視節與第54屆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大會協同召開,迎來了亞太地區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600名外賓,國際化程度為歷屆四川電視節之最。在2017中國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的基礎上,本屆電視節成功舉辦了金磚國家影視節目交流主題活動,以展播展映俄羅斯、南非、印度和中國的優秀電視紀錄片的方式,增進金磚國家的文化交流,也為參展的技術設備展商帶來“借船出海”的國際合作新契機。
七.中國電視劇(網絡劇)出口聯盟成立
2017年12月26日,華策影視、華誼兄弟、愛奇藝等10家中國影視企業在杭州舉行的2017中國影視藝術創新峰會上,宣布成立中國電視劇(網絡劇)出口聯盟。出口聯盟將依托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的平臺,以項目為切口,與歐美影視巨頭合作,打造一條擴大出口的“文化絲路”。目前,中國(浙江)影視產業國際合作實驗區硬件建設已接近尾聲,即將于2018年年中正式開園,這將是浙江省首個集影視國際交流平臺、國際影視人才培養平臺、影視產業投融資平臺、影視創意創作平臺、影視外貿企業孵化平臺和全球影視文化研究平臺這六大產業支撐平臺于一身的產業園區。實驗區搭建了“全球華語聯播體”,將作為華語影視內容海外播出平臺,現已與多個國外網站建立合作關系,并設立海外劇場。
八.全國新聞出版廣電系統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
10月18日,全國新聞出版廣電系統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開幕大會直播轉播安全播出保障工作。10月18日上午7:00開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中華之聲、華夏之聲等4個頻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漢語普通話、英語、俄語等3種語言,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及中國國際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西班牙語頻道、法語頻道、阿拉伯語頻道、俄語頻道等8個頻道,對黨的十九大開幕式進行了現場直播。
全國省級廣播電臺主頻率、省級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和中國教育電視臺主頻道進行了同步轉播。直播衛星集成播出平臺46套標清、15套高清電視節目及26套廣播節目為直播衛星用戶進行了現場直播。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央視新聞移動網等96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省級網絡廣播電視臺、地方新聞門戶網站和商業視聽網站,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社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等52款手機移動客戶端,提供了相關音視頻網絡直播。
九.CGTN融媒中心啟動,獲聶辰席稱贊
CGTN融媒中心建成啟用,標志著中國國際電視臺開啟了國際化融合發展的新征程。CGTN融媒中心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按照融合傳播理念打造的核心業務平臺,統籌CGTN旗下北京總部和北美、非洲兩個分臺,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五個語種新聞的生產運營,全天候提供適應電視、移動網、客戶端、社交媒體、視頻通訊社等多渠道、多形態傳播的新聞內容和產品。
CGTN融媒中心不僅可實時共享中央電視臺所有電視和新媒體新聞資源,而且還匯聚了全球兩萬五千多家網絡媒體和七十家權威媒體機構的資訊。全新搭建的空間平臺、技術平臺、管理平臺有效保障了電視端與新媒體端的無縫銜接、同頻共振。
十.新聞出版大數據用戶行為跟蹤與分析實驗室成立
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首批新聞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新聞出版大數據用戶行為跟蹤與分析實驗室”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大數據應用重點實驗室合作聯盟”簽約儀式舉行。
實驗室定位于針對新聞出版用戶行為跟蹤大數據進行學術研究和技術研發應用,建立出版物傳播與營銷領域數據分析與應用標準體系,為政府文化決策及行業發展提供智庫服務;參與編制與CNONIX國家標準相配套的相關標準,探索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的出版大數據傳播與營銷模式,以此提升出版大數據在產品傳播與營銷過程中的實用價值,進而推動產品內容和產品服務的優化升級和良性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