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8日,第十五屆廣播電視設備暨網絡展覽會(CCBN2007)主題報告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來自廣電總局的相關領導出席了大會,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做了主題報告,隨后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對張部長的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
以下是張海濤副局長的報告全文。
在200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主題報告會上的講話
張海濤
2007年3月28日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同志們:
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就要開幕了,我代表國家廣電總局和王太華同志對CCBN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前來參加展覽會的國內外廠商和各界朋友表示熱烈歡迎!CCBN已成功地舉辦了十四屆,展出規模越來越大,參展廠商越來越多,對外影響越來越大,是中國廣電行業的一個重要盛會,為國內外生產廠商、媒體運營商和業內人士提供了展示新成果、研討新技術的重要平臺,是中國廣播電視與國際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在這里,我代表國家廣電總局對多年來關心支持參與中國廣播電視發展的國內外廠商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中國的廣播電視不可能有持續的繁榮,希望有更多的生產廠商、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中國廣播電視建設中來,共創中國廣播電視的新輝煌!下面我講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當前中國廣播影視正處于健康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二是“十一五”時期中國廣播影視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一、當前中國廣播影視正處于健康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宣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建國以來幾代人的艱苦創業,我國廣播影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1983年中央37號文件下發以來,我國廣播影視進入了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歷史時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播出機構、節目套數、播出時間、節目產量大幅度增加。與1982年相比,全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從164個增加到去年的2544個,開辦的廣播電視節目從230套增加到去年的3730套(廣播2442套、電視1288套),廣播節目的年播出時間從76萬小時增加到1079萬小時,電視節目的年播出時間從9萬小時增加到1361萬小時。全國有廣播影視節目制作機構2070家,去年生產的電視劇13847部集、電影故事片330部、影視動畫片8萬分鐘。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廣播影視節目生產大國。
二是傳輸覆蓋網絡和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已建成了廣播、電視、電影并重,中央、地方,城市、農村,對內、對外并舉,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等多種技術手段并用,模擬與數字并存的多層次、現代化的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網。特別是實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以來,我國西部地區廣播電視覆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使用10顆衛星53個轉發器傳輸242套電視節目、199套廣播節目,衛星收轉站200多萬座;微波傳輸線路10.2萬公里,微波站2749座;廣播電視發射臺、轉播臺6.6萬座,發射機7萬多部;有線電視網絡約300萬公里,有線電視用戶1.4億;我國廣播電視的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從1982年的從64.1%、57.3%增長到95.04%、96.23%,收音機、電視機社會擁有量分別達5億臺、4億臺。此外,我國還通過衛星、中短波、調頻、有線電視、互聯網等多種手段,迅速擴大廣播電視對海外的覆蓋范圍。為保證傳輸覆蓋網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國建成了全國衛星、有線、無線和海外廣播電視監測網,結束了我國廣播電視只知發射、不知效果的歷史。
三是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不斷改進。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從2003年開始、從有線切入,推動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進程,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國實際的、以信息化帶動數字化、以數字化促進信息化的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模式,使千家萬戶的電視機成為多媒體綜合信息終端,不僅能夠看電視、聽廣播,還可以開展視頻點播、付費電視、銀行支付等業務,還可以接收電子政務、生活資訊、文化教育、醫療保健、交通旅游、金融股市等各類信息服務,初步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有線電視數字化發展之路。短短三年,全國有25個城市完成了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266萬。數字化正改變著廣播電視傳統的服務方式和服務手段。去年,我國經批準開播的付費節目有133套(付費廣播16套、付費電視117套),有線付費電視用戶173萬戶。我國廣播電視服務方式已從過去單一模擬的服務方式轉變為模擬和數字、標清和高清、公益和付費等多種類型并存的服務方式。
四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82年全國廣電系統總收入僅為8.8億元,2006年全國廣電系統總收入1099億元,增長124倍,年均增長率22.3%。在全國廣電系統總收入中,中央占17.3%,省級占41.9%,地市級占24.9%,縣級占15.9%。全國廣電系統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廣告收入,去年為527億元,占總收入的48%;二是有線網絡收入,去年為252億元(包括基本收視維護費收入184億元),占總收入的23%;三是財政補助收入,去年為126億元,占總收入的11.5%。中央和省級廣電部門主要依靠廣告收入和付費電視等新業務收入,地市縣廣電部門主要依靠有線網絡收入和財政補助。
五是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準已于去年頒布,并將于今年8月1日實施,至此,我國的衛星、有線、地面數字電視標準全部頒布,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已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圍繞數字化,廣電系統加大投入,自主創新,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多媒體廣播、新一代衛星傳輸、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等核心技術,廣電總局在此基礎上制定頒布了移動多媒體廣播、新一代衛星傳輸、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等三項技術標準和規范,這是建國以來廣電系統第一次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系統技術標準,是廣電系統立足自主創新、立足民族工業推動廣電發展的具體實踐,這標志著我國廣電系統科研工作已從過去單純的跟蹤研究向自主創新研究轉變。
總之,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廣播電視網。廣播電視已成為我們黨和國家聯系千家萬戶的最便捷、最普及的宣傳渠道、娛樂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享受文化娛樂、獲取資訊信息的主要渠道,已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期、新階段,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戰略思想,要求我們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自主創新、全面協調科學發展廣播影視。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國廣播影視還存在著不適應:
一是不能完全適應公共服務的要求。我國廣播影視發展極不平衡,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之間還存在著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特別是農村廣播影視還存在薄弱環節。我國13億人口,有8億在農村,全國有3.78億戶家庭,有三分之二在農村。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看不好電視、聽不好廣播的問題。70%以上的農村人口只能通過無線方式接收廣播電視,節目套數有限,信號質量不穩定,一些邊遠貧困地區還看不到電視電影、聽不到廣播。農村廣播影視的發展,還遠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遠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我國廣播影視的整體布局和內部結構還不能適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二是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和信息資訊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專業化和個性化,選擇渠道越來越多,消費水平越來越高。而我國的廣播電視網還大多處于模擬技術狀態,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水平較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模擬的廣播電視不能開展移動業務、交互業務,存在服務空白,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此同時,互聯網媒體、手機媒體、IP電視等發展迅猛,廣播電視的傳統用戶正在流失,廣播電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競爭壓力。
為此,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從鞏固宣傳陣地、促進國家信息化、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戰略高度出發,調整結構,優化布局,統籌協調,不斷增強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廣播影視發展上一個大臺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資訊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