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伊始,一年一度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在阿爾卑斯山區(qū)的瑞士小城達沃斯召開。據統(tǒng)計,論壇上多達17個專題討論,表達了全球對暖冬的憂患—“幽靈般的威脅已經轉變?yōu)楝F實的挑戰(zhàn)!”無論是自然氣候影響了經濟,還是經濟發(fā)展破壞了自然生態(tài),暖冬畢竟卷著缺水、洪澇和瘟疫,“幽靈般的”肆虐全球經濟。原本與暖冬毫不相干的“整體轉換”,也假道“暖冬”,寓理于景。
自從2003年5月中國廣電有了“整體平移”的概念,到2005年7月國家廣電總局明確“整體轉換”為全國推廣有線數字電視的基本模式,隨后廣電經歷了5年的準備期,繼青島、深圳、杭州、大連、佛山、珠海、太原、南京、南寧、銀川、綿陽、南陽、梧州、河池、咸陽等25個城市和中廣有線完成數字化轉換后,2007年將有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沈陽、長春、寧波、廈門、海南、福州、泉州、臨沂等等一大批中心城市,在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大氣候下進入“整體轉換”的高峰期。
據賽迪顧問的調查:2006年中國數字電視機頂盒產量已經達到5408.3萬臺,比2005年增長40.7%。這些機頂盒主要有兩個去處,一是DVB-S機頂盒出口了,二是DVB-C機頂盒“整體轉換”用上了。2005年DVB-C機頂盒的產銷量為341萬臺,2006年達到801.6萬臺。另外還有不同標準的地面數字電視機頂盒494.3萬臺。據廣電總局當年統(tǒng)計,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總量突破1200萬用戶。另據計世資訊(CCW Research)2006年10月在《中國數字電視產業(yè)鏈競爭與投資機會報告》中的研究表明,近年來的全國有線數字電視,將在2006年達到1100萬用戶的基礎上,2007年達到2200萬用戶,2008年繼續(xù)增長到3600萬用戶。數字電視“整體轉換”新項目投資將達到2000億元。于是,中國數字電視的“春暖花開已成定局”!引起沾了數字電視邊的股票一路發(fā)泡,市值狂飆。
誠然,有線數字電視的嚴冬已經過去,然而,人們的洋洋暖意并不是盎然“春暖”,那是“暖冬”的溫室效應。當“整體轉換”進入了中后期,隨著廣泛性政績效應的邊緣化,廣電群體“突圍”的暴發(fā)力將取決于內部產業(yè)鏈上戰(zhàn)略性思維的整體推動,它不僅能強化行政推動的力度,還能從根本上改變“只有數量,缺乏質量”的績效成果。身后有IPTV的奮起直追,身前有衛(wèi)星直播模式的圍攻堵截,雙路夾擊下的廣電有線網絡運營商,沒有理由為鑫諾2號運行的不正常和電信運營商拿不到IPTV牌照而盲目慶幸。眼下的“逢兇化吉”只不過是產業(yè)生態(tài)的調整。所以,人們格外注意此刻開館的CCBN2007,注視“整體轉換”的“暖冬”現象,及其適應性對策。
首先,“整體轉換”只是手段,服務和贏利才是目標。從各地數字化轉換后的經營狀況分析,并沒有充分做好從事業(yè)服務向經營服務轉型的思想準備、人才準備和技術準備。在經營平臺上多元內容的采集、存儲、生產、銷售的價值鏈,以及邊際收益的績效成果都沒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手段,各地有線數字電視網絡經營效益仍以收視費提高的10元/月左右來定產,況且從聽證會上力爭下來的10元錢也難以達到預期經濟目標,還要由網絡運營商與內容提供商、集成運營商和傳輸服務商一起去分成,短期內不大可能出現明顯的績效成果。
其次,轉換后的成果并不是以用戶多寡為最終標志,重要的是要看節(jié)目內容。“內容為王”不只是宣傳,而是要用戶上帝的真切首肯。在廣電總局批準播出的近百套付費頻道節(jié)目中,不具備長期播出條件的頻道就有1/3強,這些頻道可能將被吊銷播出許可,這種節(jié)目內容的逆發(fā)展將有悖于總局規(guī)劃的300套付費數字電視節(jié)目的中遠期目標。沒有數字電視內容的質的飛躍,即便是實現了數字化轉換,多收的10元錢還將導致“怨聲載道”的社會不安寧,況且轉換后還增加了服務成本,降低了凈收益。
還有,從國外數字電視的運營經驗看,業(yè)務的贏利點并不在頻道服務上,而是在增值業(yè)務上。令人興奮地看到青島和一些已經轉換的業(yè)務平臺上,出現了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出行服務、互動游戲的增值業(yè)務服務,這些內容不僅能為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服務,而且,“整體轉換”并不是將模擬頻道數字化即達到了目的,那是借“整體轉換”的良機,建立一個面向全國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娛樂需求的開放式交互服務平臺。此時再談轉換中的中間件應用,要比當初推廣中間件的應用來得實在,針對性也強得多。采用中間件的增值業(yè)務服務平臺,能將不具備上行通道的有線電視網,實現交互式的業(yè)務應用,從根本上防御IPTV交互功能的攻勢。值得注意的是,中間件是個多技術應用的標準集,考慮到運行成本和功能的需求,沒有必要在實際應用中囊括全部標準,只要能順利開展交互業(yè)務,哪怕是用上幾個甚至一個中間件的子集,切實開發(fā)可行的幾項業(yè)務服務,并預留未來拓展的必要空間,就是最科學、最適用的增值業(yè)務服務平臺。
最后,我國的機頂盒產量確實提高了很多,但是附加值卻并沒有同步增長。“整體轉換”中所采用的機頂盒多為低端簡易型,而且價格一壓再壓,累得國內上百家機頂盒制造商無力提高產值與利潤,卻落得一個“股東”的尷尬地位。但是,機頂盒并非一個簡單的硬件產品,它的很多功能和指標是依據軟件應用技術才得以實現,以韓國Humax公司的機頂盒為例,他們的機頂盒硬件與國內有些廠家采用的一樣,但生產出來的產品卻相差懸殊,不僅功能強大得多,而且產量、質量與價格皆優(yōu)于國內,頗具競爭力。他們擅長運用嵌入式技術,以基于多任務的實時操作系統(tǒng)(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開發(fā)短小精悍的應用小程序,獲得強大的服務功能和傻瓜功能,最終使用一塊主板就能生產覆蓋由高端到低端各檔次的機頂盒產品。現在機頂盒主機芯片的性能大為提高,不做軟件開發(fā)和應用是用“金飯碗喝泔水”。簡單地說,只見硬件不見軟件是機頂盒制造的硬傷,既坑害了運營商的未來業(yè)務發(fā)展,也坑害了用戶的成長性需求,一方面難以拉動消費電子的民族產業(yè),另一方面造成轉換后的運營商和用戶難以實現業(yè)務的在網升級和互動服務。
在廣電有線網絡運營商大舉挺進“整體轉換”之時,人們帶著解讀“幽靈般的威脅”的愿望,期待從CCBN2007中尋求答案,借助貨真價實的產品、技術與方案,強化“整體轉換”的后續(xù)發(fā)力;通過構建和諧的自然生態(tài),沐浴中國數字電視春天的真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