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的CCBN、NAB以及上月底結束的BIRTV和本月即將舉行的IBC上可以看到,目前廣播電視行業向IP基礎設施的轉換在這些展會上都為或將為主要關注的話題,但5G、云、人工智能、OTT等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也值得關注。
近些年來,業界一直認為2019年將是IP化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標準已經完成,廠商在努力生產廣播電視臺需要的產品,市場上有更多的產品可供選擇,而廣播電視臺也更清楚IP的好處。

從全球來看,新廣播設施一般都是考慮采用IP。新建廣電設施,必須面向未來,而未來是IP化。目前世界各地已經建立了很多基于IP的廣播設施和轉播車,對其他廣播電視臺有很好的借鑒參考意義。
一般認為IP化有三大主題,首先是是互操作性和最佳組合。在ST2110標準出臺之前,基于IP的設施還無法真正實現規模化建設。有了ST2110標準,互操作性終于在成熟。絕大多數用戶希望最佳組合而非一站式解決方案,他們可以選擇最佳的可互操作的產品。第二個主題是軟件定義架構,它代表了一個重大的業務轉變。對于那些多年來一直以資本支出為基礎向廣播電視臺銷售基于硬件的系統的廠商,以及現在可以以運營支出為基礎購買技術的廣播電視臺來說,這一轉變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遠程制作是IP化的第三個主題。這一趨勢正促進資源的大規模再利用和成本節約,使廣播電視臺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更省時省力地制作大型活動節目。
然而,對大多數廣播電視臺而言,IP化是一個緩慢的轉換過程。他們不想放棄其全部傳統SDI設備,選擇混合方式部署最契合實際。延遲和質量、壓縮還是不壓縮、從SDI轉換到IP的復雜性以及所需的技能、標準和觀念等依然束縛一些廣播電視臺采納IP。IP轉換需要高成本,不僅需要軟件,更需要人才,需要有全新廣播工程技能的員工。
盡管從上述展會上看到IP占據主導地位,但依然有很多熱門話題,例如過去幾年非常流行的AI。在廣電領域,AI目前在內容管理和常規工作流程(如元數據標記和音頻文本轉錄)的應用越來越多。AI通過更多內容相關廣告推動盈利的前景也很樂觀。
還可以看到,AI和另一個熱點云之間有一些融合。例如,很多機構把大量內容遷移到云,以便更好地變現其歸檔內容,其原因就是能夠自動化元數據標記。很多公司希望在AI部署中利用云服務提供商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