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題材打撈塵封往事,史詩力作勾勒時代波瀾。鴻篇巨制《外交風云》正在北京衛視、廣東衛視熱播,憑借鮮見的外交題材、演員的精湛演繹以及制作的專業精良,成為最燃“獻禮劇”。自19日開播以來,《外交風云》備受關注,并得到了專家、觀眾、業內人士等多方力贊,有觀眾評論道:“我們就該如此霸氣,不低頭,有著自己的驕傲!”

《彭德懷元帥》的創作“鐵三角”馬繼紅、高軍以及宋業明再次聯手打造《外交風云》,更有總出品人趙依芳的加入,以歷史厚重為底色,用史詩般的創作,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向歷史與未來的門,讓觀眾在回顧新中國外交征程的同時,立足現在,放眼美好未來。近日,編劇馬繼紅接受專訪,詳細解讀了創作始末,分享了此次挑戰外交題材的心路歷程與創作感悟。

沖刺“新高地” 挑戰自我打撈塵封記憶
Q:您此前擔任編劇的作品多數是將帥或者人物傳記類題材創作,是什么機緣讓您參與創作《外交風云》這樣一部外交題材作品呢?
A:對很多創作者來說,外交題材是一個令人仰止的高地,是一片讓人寒顫的禁地,但同時它又是一片散發迷人芬芳的圣地。外交題材影視劇,想做,是一種愿望;敢做,是一種勇氣;能做,是運氣+功力。也許是剛拍完《彭德懷元帥》的緣故,彭大將軍給了我一身膽氣和豪氣,所以我想對這個既盛開玫瑰又布滿荊棘的高地做一次沖刺。
Q:您之前對外交歷史了解如何?做了哪些準備?
A:在此之前,我對外交也是一知半解,為了把新中國外交的路徑摸清楚,整整三個月,我先后讀了一百多本書,寫了80萬字的讀書筆記,看了大量的紀錄片和影碟,同時采訪了一些老外交官,分集大綱就寫了六稿,并先后召開了四次專家研討會,終于理清了頭緒。
Q:劇本創作期間,您覺得最難把握的是什么?
A:《外交風云》題材宏大厚重,想要寫好就不能把視野局限在一枝一葉的微觀世界,不能把思維禁錮在“杯水風波”的小眾情懷,必須努力培養“海納百川”的胸襟,鍛造“大河奔流”的氣勢。為此,我專門買了一個大地球儀,一有空便輕輕轉動它,看那藍色的大海、褐色的土地、標出來的一個個國家,然后張開想象的翅膀,打撈那些塵封的往事: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聯合國大會……

吃透“一二三” 貼近觀眾勾勒時代波瀾
Q:劇中涉及的人物角色眾多,您重點刻畫了外交戰線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創作劇本時您是怎么考量的呢?
A:我寫毛澤東,主要寫他的睿智和膽魄,“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兩個中間地帶”的外交戰略思想、“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等等,他看世界,總是比一般人站的高、看的遠、想的深、悟的透。我寫周恩來,主要寫他的風度和魅力,他是被世界公認的外交天才,他虛懷若谷的儒雅氣質,他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禮,他綿里藏針的談判藝術,他無以倫比的政治智慧,都凸顯出超強的人格魅力。
Q:雖然整體格局基調厚重,但劇里有很多充滿溫度的細節,在具體的創作中,您是怎樣兼顧大格局與小細節的呢?
A:我寫了三場不同尋常的宴會:第一場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從朝鮮凱旋,周恩來在政協禮堂為他們舉行歡迎宴會,此時毛澤東自己悄悄把收藏的毛岸英的遺物拿出來;第二場是1959年蘇聯專家接到撤離命令,盡管毛澤東很憤慨,但還是囑托周恩來舉辦送別宴會;第三場是1961年國內連續遭受自然災害,早就宣布不再吃肉的毛澤東惦記著在荒漠上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除夕夜,周恩來代表毛主席舉辦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宴會:被宴請的科學家們,每人面前放著一碗紅燒肉……
Q:您覺得把新中國外交這段歷史呈現出來,對于今天的觀眾有什么意義?
A:“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年,剛剛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面對美帝國主義的封鎖和挑釁,敢于說不!今天,已經挺起腰桿日漸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應該勇立世界潮頭,迎接風雨挑戰!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把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呈現給電視觀眾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