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從事專業音視頻行業的人可能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感受,消費電子品與專業產品的融合越來越緊密了。以前,好多電子技術的創新都始于廣電和音視頻行業,攝像機、計算機、平板新產品的開發流程都是按部就班完全可預測。如果把電子技術產品按金字塔模式劃分,廣電處于金字塔的最頂端,AV處于中間層,最下面的則是消費級電子產品。從技術來發展來看,頂端的廣電則引領著AV和消費電子的走向。

而如今,這種模式已經完全改變了。各種專業技術的開發都從消費級產品的用戶角度出發。消費電子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AR/VR等各種智能終端產品以及AI語音交互的滲透早就超越了專業行業,成為電子消費市場的主要陣地,“專業”和“消費”電子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甚至消失。
比如我們每天刷到剁手的微信,這類面向消費者的應用工具早就已經遷移到了商業視聽領域。比如,會議室參會者拿著一臺平板或者手機,就可以進行無線協作;不少公司都推出了企業級的微信小程序,用戶點點手機就可以無縫進入企業會議環境,會議室預定、環境控制、內容共享、會議管理,這些以前必須通過專業控制系統、專業的管理人員來解決的問題,都轉移到了手機上面,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的人都能玩的666。
物聯網技術的到來又加速了“專業”和“消費”產品的融合。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子產品,門鈴、攝像頭、空調、冰箱、電視都通過無線局域網連接到智能音箱,用戶只需要通過語音指令就可以實現對所有電子設備的控制。
“消費”與“專業”的融合正在提速,視聽體驗也正在重新定義。
分辨率的極限?
講到分辨率,當然不能不提8K。關于分辨率的爭論,始于4K時代,而且從來就沒有結束過。10年前,當高清都還未真正普及開來的時候,索尼就大膽地提出了4K分辨率顯示將成為主流,并不顧很多反對的聲音“一意孤行”。
當時甚至有人說,索尼是因為自己芯片不得不豪賭4K。持有這種說法的人大多不看好4K會成為未來顯示技術的標配,認為高清已經到了人眼極限,不會給消費者帶來任何更多的增值體驗,專業領域才是4K的最終宿命。
但很快,這種說法就被打臉了。雖然在內容上4K還遠遠跟不上,但一點也沒妨礙眾多廠商和用戶的追捧。在短短幾年時間,從平板電視、相機、傳輸系統,芯片整個4K生態鏈很快就成熟起來。
如今,8K又來了。這一次,似乎對于8K質疑的聲音少了。在5G和物聯網的推動下,8K成為顯示的必然趨勢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一方面,中國成為大尺寸顯示器和電視機面板的主要生產陣地,規模經濟使得4K顯示面板的價格壓低到幾乎無法獲利的地步。面板廠商也不得不建造8K生產線,謀求更多的利潤空間。面板越來越大,屏幕像素越來越高,顯示屏也越來越大,65英寸,75英寸,85英寸甚至98英寸的產品都已經面向市場。
不僅僅是顯示屏產品。我們看到投影機廠商的8K也是早已就緒。去年,臺達就推出了8K投影機并開始布局。臺達視訊事業部總經理傅潔對于8K前景充滿信心:標清到高清用了12年,高清到4K用了5年,4K到8K,預計3-5年就可能實現。
9月份,東方明珠與臺達共同打造的8K影像實驗室—東方明珠CINEX-D8K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正式啟動。實驗室以8K內容放映、沉浸式體驗為特色,探索8K影像放映、8K沉浸式體驗等全新的文娛消費運營模式。據悉,8K影像實驗室歷時2個月升級改造,目前包括一個8K標準300英寸和一個8K標準500英寸“一大一小”雙影廳。改造完成后,放映室采用領先的Delta True 8K數字播放系統,配有2臺臺達8K激光工程投影機。未來,8K影像實驗室將通過持續的影像展映、主題沙龍等活動,積極向公眾普及8K概念,推動產業發展。
8K的產業鏈逐漸在完善。我們看到企業用戶和教育用戶都比較喜歡使用大尺寸的LCD顯示設備,一旦更大尺寸的LCD價格表現出競爭力,轉向8K將是水到渠成。此外,指揮控制、虛擬現實和仿真、醫學成像、地圖地理、沉浸式娛樂,這些專業應用對8K更是迫在眉睫。
下一代投影技術 告別燈泡
下一代投影技術最大的亮點是什么?最值得關注當然是燈泡的消失。投影機生產商加速告別傳統燈泡,激光光源、HLD替代傳統汞燈不可逆轉。家用、教育和工程機等全方位市場早已經是激光的天下。

2019年上半年,工程機市場出貨量超過43,000臺,同比增長26%。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激光產品取代燈泡趨勢迅猛,占比超過44%,而新光源HLD也斬獲將近5%的市場份額。
固態光源在加速普及的同時,市場價格走在迅速走低。從教育市場數據來看,從2015年激光投影應用以來,一直都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尤其是頭兩年的達到了近18萬臺的規模。一面是出貨量的大規模增長,一面則是價格的逐漸走低。在頭三年的時間,教育機型的單臺價格從均價20,000多降到了10,000多,基本上下降了50%。
盡管說固態光源的價格在走低。但并沒有逆轉投影機被沖擊的趨勢。大尺寸、價格低廉的LCD顯示屏對于中小型會議室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70英寸以上的屏幕,投影仍是用戶最喜愛的方式,性價比高,而且無需更換燈泡又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尤其是一些特殊物體表面進行投影,投影機所具備的圖像融合和矯正功能是LCD顯示屏無法實現的。
逆襲的小間距,誰是最終贏家
誰能想到LED能成為如今主流的顯示技術,甚至還挑戰LCD以及DLP技術的霸主地位,就連投影機的市場也被LED擠壓,LED可以說是 絲逆襲。多年前,各個城市四處泛濫的LED,粗制濫造的屏幕,無處不在的光污染,甚至三天兩頭倒閉的深圳LED供應鏈廠家,沒有人會對當時看來如此不起眼、落魄的技術提起興趣。如今再看看,真是恍如隔世。隨處可見的LED墻和顯示屏成為各個城市的地標建筑、體育館遷移到了大學演講廳,企業展示廳、購物中心、銀行大廳、酒店大堂,甚至是電視演播中心。
而讓這一切變為可能,讓LED逆襲背后的功臣就是小間距LED。小間距使得LED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傻大粗”,精致細膩到可以與液晶一戰的畫面,無敵的尺寸,便利的安裝,在這些優勢的襯托下,就連以往最被用戶詬病的高亮度似乎都成了優勢——對環境“零”挑剔,誰說不是優點呢?小間距LED的競爭如火如荼,尤其是以深圳為代表的小間距LED企業拼殺的更是激烈。洲明、聯建、艾比森、利亞德,翻翻已上市的公司列表隨便不下一打的數量。
如果說小間距LED“過去”的未來。那么,“COB”小間距、“Mini” 小間距、“Micro”小間距就是LED“已來”的未來。COB克服了最早的SMD小間距產品壞燈、觀看不舒適、防護性弱等一系列問題,系統更加穩定、畫質更加完美,可以說是小間距的2.0版本。
Mini LED顯彌補了SMD小間距LED和COB產品的一系列不足,比如易損壞、COB產品維護性差,提升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少廠商都推出了產品。
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MicroLED顯示屏市場價值達到2290萬美元,2025年Micro LED顯示市場將達到19.4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從2018年到2025年,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89.2%。蘋果、三星,索尼都是這個市場的主要玩家。三星已經將其Micro LED推向應用最苛刻的影院市場,索尼的黑彩晶供貨以來也獲得了很多高端客戶訂單,汽車制造、機場、華為這些公司都成為了其客戶。
當然,目前來講,幾十萬一平的價格,要讓更大規模的用戶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市場到底能走多遠,還值得我們觀察。但無疑,“COB”小間距、“Mini” 小間距、“Micro”小間距都將引領著小間距LED朝著未來繼續走下去。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
人工智能已經到來。物聯網將各種小工具和設備連接到網絡,所有的設備都通過網絡實現了萬物互聯。目前,絕大多數AV硬件都支持各種類型的網絡連接,當然有線的更多一些,而像智能手機這樣的小型設備則依賴于無線連接。
在消費領域,人工智能最普及的應用就屬各類智能音箱了。在上個月的CEChina上,我們看到創維、康佳、海爾,主流家電廠家清一色的都在走“智能”路線。
以海爾為例,不管是電視、空調、新風系統還是家里的燈光,你只需要對著智能音箱下達控制指令,告訴他你想做什么,系統就可以通過語音交互對聯網的這些設備進行控制。
比如你說:我想睡覺了。立刻,家里的電視機就關閉了,燈光也迅速關閉并開啟臺燈,窗簾自動拉上,空調自動跳到睡眠模式。不得不說,在展廳里,這種體驗還是很棒的。狠狠地滿足了一把“懶癌”治愈的癮。
當然了,僅僅進行語音交互還不夠的。既然是智能,那就還需要設備對用戶的行為習慣進行學習和記憶。比如說,控制系統得記住你幾天前設置的燈光模式,睡眠模式下燈光的明暗程度,午餐時間的音樂,甚至你喜歡看的電視頻道,并記住這些選項設置。在用戶下達指令的時候,能夠找到與之相匹配的記憶。
這些看起來很難得任務,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其實都是小菜一碟。一臺最新的高級液晶電視可讓您監控洗衣機、烘干機,檢查前門攝像頭、上網沖浪、升高或降低恒溫器、操作空氣凈化器,對了,還能點外賣。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讓人驚嘆,比如在汽車里配備了攝像頭,他可以看您的臉,并分析出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不是在打瞌睡,還可以顯示您的感受,并結合傳感器來監控您的體溫,脈搏和呼吸頻率,然后,汽車的AI聲音可以詢問您的健康狀況,或提醒您您即將駛離道路。
人工智能這是大勢,在消費和專業界限已經模糊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經點燃了專業AV的下一個潮流呢?在今年深圳舉辦的安博會上,我們就看到,各種關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經深入到應用中。我們的大屏幕早已不再是當初簡單的信息顯示載體,已經轉變成了是基于大數據的精準商業、智能商業的融合可視化體驗。
某家公司展示的“屏+腦”商業AI系統,通過數據收集-分析-改進-再收集的循環,和消費者、商家共建線下商業場景的新型消費方式,以AI探索商業邊界。比如用戶在逛街時,這塊屏可以基于海量數據進行全樓大搜索,品牌/店面資訊一手把握,還能以豐富怪趣的交互形式把新品推到你面前。店家的主題活動或優惠信息,也逃不過這塊屏的法眼,簡直就是刷街“黑科神器”。不僅如此,這塊屏還能根據你的需求,提供地圖、停車繳費等服務;它還能一邊賣著萌一邊陪你玩著互動游戲,同時又為你送上店鋪抽獎、優惠券等福利。這就是人工智能在零售領域的典型應用。這對于傳統的零售模式來說,堪稱一場全新的體驗顛覆。

從展會上,我們看到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結合越來越緊密,智能終端獲取到的視頻數據將被深度提取和挖掘,實現社會面安全數據可視化。數據的可視化與網絡化將為智能安防帶來更多價值,從被動防御,到視頻數據分析后的主動預警正一步步實現,對于我們行業企業來說,如何將公司的產品與數據、分析進行深度融入整合,成為下一步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