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廣播電視媒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市級廣播電視媒體,在同類媒介及新興媒介的雙重壓力下,發展形勢十分嚴峻,只有正視挑戰,抓住機遇,才能在媒體融合環境下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本文以分析焦作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發展的硬件設施及軟件配套為例,探討市級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的實踐與發展。
一.媒體融合的背景和基礎條件
具有的優勢和基礎條件:一是相加的全媒體格局形成。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同全國各地廣電媒體一樣,焦作廣播電視臺已經發展為擁有廣播、電視、報紙、戶外大屏和“兩微一端”等全媒體類型。頻道、頻率、欄目等媒體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20多個,總粉絲量在50萬人次以上。二是立體式傳播格局初步構建。臺所屬主要新媒體都已經實現了微信直播和視頻的點播、回放,文藝活動、政務會議等新聞的網絡直播已逐漸成為常態。三是新老媒體資源共享的分工合作體制有了雛形。在人力資源上實現了記者與編輯、圖文與視頻、前期與后期、節目與技術的跨界融合。經過多年的發展,焦作廣電臺從最初的廣電網站3名新媒體從業人員,已經發展為具有30多個新媒體專業崗位和60多個新媒體相關崗位的發展布局。
不足之處:一是全媒體未相融。只是簡單的媒體相加,沒有真正從“相加”邁向“相融”。二是媒體融合技術短板。由于全國各地媒體融合發展探索的路徑不盡相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所以在融媒硬件的建設、采編發流程的設計等技術層面,都給自身融媒創新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三是專業人才缺失。隨著媒體融合發展的逐步深入,對采編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但實際工作中新媒體人才的流失也是較為明顯的。
二.媒體融合的設計思路和構架
根據中央精神,按照上級部署,焦作廣播電視臺積極作為,建設運行焦作廣播電視臺融合媒體業務平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補齊短板缺項,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1.系統設計思路
焦作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業務平臺按照“一個中心”、三個平臺”和移動優先戰略推進。即:融媒體新聞中心,云上焦作客戶端,焦作廣播電視網和第三方應用如微信、微博、微視、應用號等。采用先進的云計算和云存儲技術,為全臺各個媒體建立統一的技術支撐體系,構建適合多種終端傳播的一體化采編播發平臺。技術平臺架構:軟硬件分離,混合云模式;搭建應用有:輿情分析、內容匯聚、新聞指揮、云編制作、多平臺分發、快報APP、可視化直播平臺等部分。
2.融媒系統構架
(1)信息采集系統。根據“多元化采集、集中匯聚共享”的思路,主要構造了以下部分,一是匯聚系統。功能是網站、微博、微信、APP、爆料內容的抓取,頻道記者現場收錄,本地素材采集等。二是內容管理系統。功能是內容的快速檢索,提高媒資利用率。通過畫面、關鍵字等進行媒資的快速定位。三是智能化標引(素材切條):功能是采取圖像特征、人臉識別、場景識別、廣告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進行素材切條標記。從而實現能夠匯聚多種來源、多種格式、大量豐富的信息資訊素材,形成媒資庫,可靈活調度指揮,實現廣播電視各類媒體資源共享。功能圖示如下:

(2)生產管理系統。一是云非編制作系統:功能是通過天鷹工作站、融媒云外網地址PC、手機APP、Pad、筆記本電腦,不受地域限制實現拍攝上云、云端編輯、云端合成、云推送等工作,形成資料的雛形。二是新聞指揮調度系統:功能是貫穿線索、選題、采訪任務、資源調度、制播所有環節,同時為桌面監看提供數據支撐,用于新聞的總體指揮、調度,實現資料的多種媒體形式的生產分發。功能圖示如下

(3)多元發布系統。內容發布提供面向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電視、廣播、廣電網、廣電報的發布業務。內容發布從圖文、視頻等媒體核心內容管理入手,圍繞新媒體綜合處理手段和多渠道分發,建立起一個涵蓋全媒體內容整合、管理、流轉、分發、營銷、運維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系,實現內容類型自定義、內容審核、內容評論、內容檢索、數據統計等各種通用功能。一是新媒體分發系統。功能是實現一次采集、一次生產、多屏展示。分發到各新媒渠道:微信、微博、云上焦作、第三方注冊應用號、廣電網。二是各系統接口程序。功能是與原來臺內非編制作網、媒資、演播室、報紙編輯網、辦公網等對接,實現原有資源的利用最大化。

3.移動優先平臺
(1)快報手機APP。實現了手機新聞處理功能。快報APP和融媒云平臺接口相連。包含采訪任務處理和報片的功能,通過手機APP進行報片,報片內容可以包含文字,視頻以及圖片,報片內容直接推送至全媒體內容庫。通過APP實現采訪任務申請、資源申請、地圖查看、快速報片等操作。云編APP和廣播可視化直播平臺對接,外派記者實時上傳圖文、視頻。
(2)廣播頻率可視化直播平臺。將廣播辦成“看得見的廣播”,滿足當前受眾通過移動終端收聽、收看、互動參與的需要。節目制作人要從單一的音頻傳播者,變為一個多方位的媒體人,從視頻、文字、聲音等多種新媒體綜合考慮節目的制作,也就是媒體融合制作人,實現內容生產環節的互聯網化、云平臺化,更多在內容分發方式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媒體的互動化。
4.系統構建圖示
(1)媒體融合傳播的實現和效果
媒體融合平臺的建設,是立足自身資源優勢,通過與省臺網絡融合云平臺無縫對接,重塑了采編發網絡,再造了采編發流程。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建設了焦作臺的“中央廚房”,實現了“四個一”。即,有一個工作平臺,保障采訪、編輯、技術協同運作,正常運轉。有一個技術支撐體系,打好技術基礎,配置好硬件設施,為采編發網絡提供技術保障。有一個全媒體內容管理系統,采集匯聚信息,提供編輯軟件,為多媒體制作管理提供支持。有一個傳播監測反饋系統,對稿件、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做出評估,及時調整傳播內容和策略。
二是揚長避短,發揮了自身優勢。通過與省級融媒體集團的合作,解決了自身技術瓶頸和資金短缺問題。通過合作共建,不但實現了與上級媒體間的技術合作共享機制,而是作為省級與縣級融媒中心的橋梁,打通了省市縣三級“節目和新聞素材的互聯互通”。
三是積極探索,為媒體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媒體融合平臺的建立和運行,只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媒體融合發展必將會有突飛猛進的跨越,率先進行嘗試,必將對未來的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運行一年來,經過不斷完善和運行維護,焦作廣播電視臺以融媒云為依托,全力打造云上焦作、微博、微信等平臺應用號和廣播電視網,占領移動推進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形成“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宣傳格局。融合出廣播電視的公信力,融合出新媒體的生命力。一是具備了省市縣三級平臺互聯互通和內容共享交換的基礎。二是技術支撐,渠道互補,內容為王多頭并行。融媒平臺的建立,加快了本土新聞的深耕,不斷拓展了新聞信息服務的深度、廣度、銳度。實行了“新聞資訊+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平臺模式;推出“媒體+會展”“媒體+金融”“媒體+車險”“媒體+教育”經營模式等。三是融入了廣播頻率可視化直播系統,實現廣播直播間主持人、嘉賓、現場和聽眾之間的參與和互動,使聽眾不僅可以收音機、車載等方式收聽廣播節目,也可以通過微信、客戶端、網站等互聯網平臺實時收看、參與廣播節目,豐富廣播節目形式,展示廣播魅力,增加廣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