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日前發布新的出口管制措施:自1月6日起,美國企業出口某些地理空間圖像軟件時必須得到許可,才能將軟件發送到海外(加拿大除外)。應用于智能化傳感器、無人機、衛星和其他自動化設備的目標識別軟件(無論民用或軍用)都在限制范圍之內。路透社稱,限制這類人工智能軟件的出口,是美國防止敏感技術被對手國家掌握的手段之一。
據稱,上述新措施是美國商務部根據《2018年出口控制法案》授權出臺的第一項措施。該法案授權商務部制定相關規則,加強對敏感技術出口的監管,以保護美國經濟和安全等方面的利益。盡管這項新措施沒有具體說明針對哪些國家,但輿論認為,這些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等被美國認為存在貿易問題的國家。路透社報道認為,美國的這項出口管制措施就是希望敏感技術“不要落入中國等競爭對手之手”。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副總裁、資深網絡安全研究員詹姆斯·劉易斯表示,美國政府想阻止美國公司幫助中國研發更好的、可用于軍事用途的人工智能產品。

路透社稱,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議員此前一直對加強出口管制措施實施緩慢感到失望,參議院少數黨領袖舒默曾敦促商務部加快這一進程。
不過,業內也有一些不認同的聲音。《2018年出口控制法案》出臺后不久,《紐約時報》網站在2019年初刊發人工智能領域資深記者凱德·梅茨撰寫的《限制人工智能出口?硅谷擔憂失去優勢》一文,指出業內人士擔心出口限制可能會傷害美國公司。
文章認為,美國若放棄中國市場,會因市場萎縮導致利潤不足、競爭力下降,反而有利于中國以及歐洲、日本、韓國等競爭對手。美國科技公司、學術界和決策者也曾呼吁美國商務部“從輕處理”人工智能出口規定。位于舊金山的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政策主管杰克·克拉克對梅茨說:“可以完全控制出口的例子非常少,而犯錯的概率相當大。如果事情出了問題,可能給人工智能界造成真正的破壞。”
通信行業資深專家項立剛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人工智能軟件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不過中國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因此美國的出口管制很有可能對中國相關產業形成一定影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將更大地激發中國自主研發的能力,提速相關軟件的發展進程,從長遠來看,將促進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尚未有中國企業就自己是否將受到美國最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影響進行表態。
事實上,美國已不是第一次試圖對中國進行所謂的技術封鎖和限制。2017年,美國政府曾想加強對中國在硅谷投資的審查力度,預防那些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敏感技術外流。2018年,美國又在高端芯片領域對中國相關企業實施禁售和管制。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等中國公司和機構列入“實體清單”,隨后又在10月將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曠視科技等公司列入“實體清單”。業界認為,如果說2019年的一系列舉措還集中在硬件,特別是芯片等領域,那么美國2020年開年出臺的這項政策,則一下子把軟件明確提了出來。而且與硬件相比,軟件在全球化等方面的依賴性更強。
對于美國將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中國商務部曾明確表態予以反對。中國商務部表示,中方反對美動輒對中方實體實施單邊制裁的立場從未改變,并敦促美方采取切實措施,放寬對華出口管制,保護和促進雙方企業開展高技術貿易與合作,維護雙方企業的合法權益。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安全問題只是美國打壓和制裁中國企業的幌子,根本原因是美方無法接受在部分高科技領域被中國趕超。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之下,美方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理念,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停止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否則將破壞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破壞全球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