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為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技企業走向世界,引來了特朗普政府舉全國之力的打壓和撕裂。近期,特朗普對華為的封鎖變本加厲,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勢。
原本,科技無國界。全世界的所有國家和企業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井然有序的生態鏈,你提供技術,他提供原料,我負責生產,每個企業都像是社會的一顆螺絲釘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讓科技為人服務。但特朗普政府不顧臉面撕開偽裝,蠻橫無理地打破他自己口口聲聲宣揚的“市場經濟”規則,反全球化,制造出世界性貿易戰。就連臺積電給華為代工,都需要向美國政府申請批準才行,如此霸凌真是讓人覺得荒謬至極但卻無可奈何。
于是,民間燃起了一股愛國熱潮,中國一定要有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芯片企業,不僅如此,在每一個行業和領域,我們都要有屬于自己的領頭羊,向霸凌者大聲喊“滾粗”。這一想法聽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細思卻極恐,果真如此,不又回到了幾十年前閉關鎖國的狀態了嗎?更何況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全能的人,分工合作做才是必然和規律。
我們的高科技企業之所有能有今天的成就,讓美國產生危機感并千方百計地打壓,這是我們幾十年來敞開懷抱虛心學習,吃苦耐勞不斷積累的成果。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少艱辛與曲折,世界霸權的打壓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在夾縫中求生存,先活著再求強大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本土化過程:從無到有
中國企業的成長歷程,在每個領域都有無數的縮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專業音視頻市場也經歷著這樣的變化。從時間上來說,視聽行業在中國的起步比較晚。上個世紀30年代德州儀器成立,我們還處于戰火紛飛、食不果腹的時代,80年代3LCD技術問世,DLP逐漸與其鼎足而立,我們才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整個國家一窮二白,至于什么芯片,什么投影技術恐怕聞所未聞……

當然,這些都只是故事的開頭,一定會有然后,否則我們今天不會在這里談論這個話題。
與投影技術一樣,幾乎所有的音視頻產品都是在國外發展起來的,我們在整個過程中甚至連看客的算不上。打開門過后,一大批優秀的國外音視頻品牌蜂擁而至,索尼、松下、NEC、巴可、科視、三菱、愛普生,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走向我們的生活。對這些產品的追捧也掀起了一股熱潮,有代理商這樣描述當時的繁榮:由于客戶需求井噴,所有進口的貨源都是一掃而空,為了能買到貨,甚至有客戶用袋子裝著現金來購買我們的產品。一幅人傻錢多的畫面躍然腦海,我們的市場需要優秀的產品,但無一例外這些產品全是進口品牌,可以說沒有一家是中國企業生產的。
從需求國轉向生產大國這一角色的轉變在加入WTO之后實現了逆轉。最近10多年見證了中國品牌的崛起,華為、中興、阿里巴巴、邁瑞、大疆,快速崛起的一批領袖科技型企業率領著各行各業的細分優秀企業撬開了世界的大門。
專業視聽行業也是如此。比如激光光源的誕生之后,涌現除了一批中國的投影和顯示廠商,為整個市場的投影格局帶來了新的局勢。光峰、鴻合、視源,這些新的品牌在各行業的采購名單上榜上有名。利亞德、洲明等一批LED廠商更是走向國外,成為細分領域的老大。不僅如此,還吸引了老牌國外品牌的戰略合作,企業之間的并購、合作創造了共贏合作的繁榮景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依存,關系越來越緊密。
在全球各地的各個展會上,我們也看到中國的企業數量之龐大,以LED行業為例在每年的全球最大的視聽集成展ISE上深圳的本土企業可以說占據了半壁江山。今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的ISE上,上百家中國企業因為疫情影響而未能出席甚至讓整個展會的看點大打折扣,不少國外同行甚至稱,沒有中國LED廠商的展會不是一屆完整的展會。
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在過去幾年迅速成長為強勢品牌,在市場中的話語權也更加強大,用戶的市場認可度迅速提升。而且,中國市場的發展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市場化越來越充分,競爭非常激烈。要在這個市場保持持久的競爭力,開發各種多元化的產品來滿足多種市場需求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之一。
中國品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伴隨了中國市場最近10多年的快速崛起,也伴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AVIXA的《 AV行業展望和趨勢分析》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專業AV市場在快速增長,到2023年將會達到2.3億美金。在過去的10多年,中國的視聽行業以驚人的速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之所以能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推動,比如中國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教育和娛樂方面的進步,電子競技產品和無線5G技術的興起,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爆炸式發展。
所有的這些發展為各個領域帶來了巨量的機會,作為每個垂直行業應用末端需求,在各個領域得到發展后擁抱音視頻成了必然,音視頻應用也逐漸告別了以前的錦上添花的角色,成為了各個基礎應用領域的剛性需求。
“歪果仁”眼中的中國市場
在中國做生意,有兩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價格因素在市場中占有很強的主導權,大多數的國產品牌價格可能都會比進口品牌低,對進口品牌形成一定的沖擊。對于外國品牌如何跟本土企業積極合作,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支持服務就顯得非常重要。
所以我看到無數的外國品牌都在中國開設工廠,與中國本土企業戰略合作。專業視聽行業中也是如此,比如很多企業都把工廠設在長三角、珠三角。不僅僅是產品的生產要本地化,就連運營方式也要本地化,專業視聽行業的應用性質更加決定了國外品牌離不開中國本土企業的支持,能否與系統集成商、渠道商如何更加密切地合作,制定雙贏的市場戰略,已經成為國外品牌的生存之道。贏康、金橋、鴻合、真視通,這些本土集成商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也成就了不少國外品牌的中國發展之路。
確實,最近10年成長起來的不少視聽本土品牌也依靠價格優勢上位,激光投影機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激光剛上市的時候,經銷商們一臺投影機賺個上萬塊,盆滿缽滿,但短短兩年時間就在價格沖擊下爛到大街。所以說,在中國做生意是要拼速度的,任何新技術新產品,要么你快準狠賺到第一桶金,要么就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以至于有些歐洲企業說寧愿放棄來中國市場吃肉,也不愿意來中國市場很快被后浪追趕。
中國市場很大,用戶需求各異,但對大多數用戶來說個性化可能依然被忽略。很多用戶認為,產品和解決方案能滿足需求就行,技術能達標即可。至于此外的一些附件功能或個性特征則不受重視。誠然,無論在哪個國家,高端客戶需求在市場中都只占到一小部分。
這樣一來,進口品牌之間與本土品牌之間的競爭優勢就愈發不明顯了,畢竟在基本功能和技術上大家可能差異都不會太大。雖說用戶對國外品牌都是抱著開放式的態度,但整體經濟水平購買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用戶在同等條件下,難免對功能相當、價格更低產生誘惑力。
因此,對于廠商來說,一些華而不實的性能不但難以吸引最終用戶,反而被認為沒什么價值徒增成本。定位好自身產品的獨特功能、特性,讓用戶覺得每一分錢都花得物有所值,這一點也讓廠商們費勁了心思。
另外一點就是服務支持。中國市場早已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創新、價格優勢和服務都相當重要。當本土品牌與進口品牌之間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小時,本地化的服務支持就會成為用戶考慮的重要因素。
即使客戶喜歡某個產品,他最終能也可能會選擇一些產品吸引力稍弱的本土品牌,因為本土品牌往往意味著有更多的員工可以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這一點我們也看到,視聽行業的不少進口品牌都在加強本土團隊的技術培訓,讓他們可以直接培訓下游的合作伙伴,分銷商、OEM廠商,確保最終用戶在產品體驗上達到真正的本土化。
從當初無腦買,到如今的貨比三家供應過剩,從當年的全面碾壓到現在的齊頭并進各方面PK。中國企業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國外品牌幾十,甚至上百年走過的路。中間難免經歷艱苦的學習過程,經歷各種打壓和排擠,畢竟因為你的強大搶走了別人的蛋糕。
華為任正非說,華為的技術在很多方面已經是全球領先,但中國的本土企業跟美國的差距還有很遠。這句話真的是意味深長,我們雖然有了一批成長起來走出去的中國品牌,但更多的技術和領域,我們依然是小學生。中國市場雖然很大,但依舊停留在屈指可數的那幾個大型城市。
大城市主導,二三線城市下沉
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公布了一個數據:中國有6億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數據一出,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爭議和質疑。北上廣深待久了,我們已經習慣了比肩香港、GDP世界第二,超英趕美,阿里、騰訊、華為員工動輒大幾十萬的年薪,完全是真實世界。用知乎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年入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這一數據的公布給我們澆了一盆冷水,大大方方地承認了我們還很窮,雖然有北上廣深,但更多的是貧窮落后的小城市和大量的貧困人口,事實上也是如此,專業AV行業的大多數廠商都在一線城市,不管是品牌廠商,還是系統集成商、渠道分銷商都聚集在了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因為許多大型的廣播、公用事業這些大型政府項目都是從這些發達城市開始推動的。
再拿LED舉例,LED產業全部集中在深圳,深圳甚至被稱為全球LED產業的“硅谷”,艾比森、洲明、利亞德、聯建等無數LED領頭企業都起源于深圳,這些公司在海外市場的銷售能力也是越來越強。不僅僅是LED行業,大量的知名技術品牌比如華為、騰訊、中興都將總部設在深圳,為整個行業提供了大量高素質的工程師和銷售人才資源。以至于網友戲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確切地說是對中國深圳南山區的貿易戰。
AV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跟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在企業分布上也跟經濟發展差不多。大城市成了專業AV企業的主要市場所在,這些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經濟活躍,用戶對新技術和產品的接受很快,基本上所有的廠商都會將總部設在這幾大城市。
我們要強調的是,中國不是只有北上廣深,不是只有陽春白雪,還有更多的下里巴人,還有更多欠發達城市和用戶。而在這些城市中,省會城市可以說是爆發力最強,最值得期待的地域。成都、武漢、杭州和南京這些城市快速的經濟增長和收入的增長為AV行業的增長打開了空間。大家都在往這些二線城市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就連InfoComm展會都在北京之外選取成都作為第二個根據地,尋求新業務空間的拓展。
當然,除了這些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其實在一些偏遠的地域,用戶需求也是在持續增長的,城鎮化建設的推動將更多的人聚集到了城市中,更多的娛樂場所、學校、公共設施的建設都離不開AV產品。AV行業在更多的二三線城市下沉式發展或許也是未來增長的方向。
新的市場增長點
專業AV產品的許多應用都跟政府部門有關,而且每當經濟發展出現問題的時候,政府都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的4萬億投資直接讓社會經濟實現了快速的復蘇。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政府也緊急部署了“新基建”戰略,讓各行各業都在基礎建設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實現快速的反轉和長遠的穩定增長。
在政府應用中不得不談的就是涉及國家安全方面的應用。在中國,國家城市安全是頭等重要的任務。近幾年,大量的IP高清攝像機的城市監控項目的部署背后,催生了無數的指揮控制中心項目。
在政府和安防市場,政策對市場需求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政府希望支持國產品牌,因此在許多項目中國都會優先考慮使用國產,將政策傾斜于國產,甚至在有些招標項目中明確拒絕外國品牌。因此,本土品牌的應用大幅增長。

對于商用和企業垂直市場,客戶更喜歡那些易于配置、易于通過軟件進行系統管理、服務周全的AV解決方案。
主題公園是最近幾年AV產品發展潛力最大的一個垂直市場。而中國更是如此。僅僅在2018年,中國就建設了35個主題公園,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主題公園市場。而且,主題公園建設后,對周邊的配套也會起到很強的拉動作用,比如酒店行業就直接受益于主題公園的建設,成為專業視聽行業的另外一個機會巨大的市場。
游戲競賽也是一個新的需求。比如在大型的電競錦標賽上,為了讓直播游戲能更好地增強粉絲的體驗感,會在四周都安裝大屏幕顯示屏。
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都會使用到視聽技術,以跟上中國特大型城市的爆炸式增長需求,這對城市的能源、交通和應急服務都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比如智慧城市指揮控制中心的需求就會激增。如,深圳的龍崗運營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弧形小間距LED屏幕,也是技術最先進的控制室之一。這款LED視頻墻的面積為167平方米,突破性地創造了1.03億像素記錄,像素間距為1.2mm,堪稱最高像素密度的項目。這些標桿性的項目也鞏固了中國的市場領導者地位,不僅是在產品上實現了全世界領先,在應用上也為新技術和產品的落地樹立了全球性的標桿。
新成立的雄安新區是另一個例子。這是政府自上而下發起的城市建設項目。新城市的建成之后,視聽技術和產品必將能夠大展身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將會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大量投資,在區域基礎設施中安裝智能城市系統。
2022年冬奧會將會是AV技術在中國大展身手的下一個里程碑場地,水立方將舉辦冰壺比賽,國家室內體育館用于冰上曲棍球,開幕式和閉幕式將再次在鳥巢舉行。東道主預算僅為39億美元,但這個大事件肯定會影響到整個北京的配套設施。例如,從北京到延慶高鐵將車程縮短到20分鐘,從北京到張家口的車程縮短到50分鐘。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一定會為視聽產品帶來更多的應用空間。
從零起步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強勢品牌走向世界,從當初只能買別人的產品到選到手軟的本土品牌,從一個落后國家發展到如今的世界GDP第二,我們用很短的時間走了很長的路,幾乎是跑步前進的,磕磕絆絆在所難免。認識到自己的優勢,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面對自己不卑不亢,韜光養晦,埋頭前進,在下一個十年或許又是另一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