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政府對以華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再次揮舞起了大棒,將33家中國公司和學術機構列入“實體清單”,清單中的實體企業需要獲得美商務部頒發的許可證才能購買美國技術,甚至連使用了美國技術的臺積電也被限制給華為代工。疫情困擾內亂不斷的環境下,中美貿易戰不但沒有得到緩和,反而在美國政府的打壓下再次升級,貿易戰已經不是企業之間的爭斗,背后中美國力的較量已經拉開了帷幕。
在加入WTO之后的這10幾年,中國企業韜光養晦,虛心學習,積極進取,出現了華為、邁瑞、阿里巴巴、大疆這樣一批代表中國產業結構逐漸從生產代工開始走向科技含量更高的上游產業鏈的企業,這些企業在他們自身領域開始掌握越來越強的話語權,也率領著整個中國市場的轉型和升級。以我們視聽行業來看,20多年前中國市場清一色的外國品牌壟斷著,經過短短20年的發展,進口品牌的技術優勢逐漸縮小,在有些領域被國產品牌超越。

在本期策劃中,行業專家汪曉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視頻管理和傳輸方面,分布式系統快速取代了傳統矩陣和傳輸器產品;音頻市場重心由文體娛樂行業消費性應用轉向政企等業務性工作領域,對擴聲的品質要求下降,使得更多國產設備可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控制系統逐漸被音頻和分布式設備本身集成,進口控制系統的存在空間已經很小。新應用技術的出現使得國產品牌發展速度超過進口品牌,特別是在適應國情應用需求方面,在新技術引入應用和成品過程中,往往是國產品牌力度更大,進口品牌出于保持品牌形象等各種考慮,總是慢幾拍,這使得市場跟進速度不如國產品牌。
確實如此,以激光和LED為例。在激光光源技術出現之前,國內市場都被幾家老牌投影品牌壟斷。但激光這一新興技術的崛起很快就扭轉了市場局面,許多國產品牌借助新興光源在技術市場開始彎道超車,市場蛋糕也被快速瓜分。小間距LED技術的誕生,也讓國產品牌大為獲益,不僅僅在技術方面搶占了LCD和DLP的市場,而且還在國際舞臺上的形成了一個代表中國形象的新陣營,甚至通過并購將一些老牌企業收之麾下。
這也許美國不惜一切代價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根源所在。像思科這樣的通信界老大已經被華為打的不堪一擊,他們擔心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會對美國形成巨大的利益威脅。
我們的本土品牌確實在走向世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只是剛開始走出去而已。跟美國相比,我們依然是一個小學生。就像總理兩會期間說的,中國還有6億人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我們需要提升的空間太大。少一些大國崛起的口號,多一些腳踏實地,韜光養晦才是我們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