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媒體人,經常會收到一些投稿,或者要為客戶寫一些報道文章。面對這些投稿,時常感到這些稿子寫得平淡、沒有可讀性;而我為客戶寫的文章,被客戶修改后,也往往變得平庸、無味。
我過去一直認為,這些投稿人或客戶寫作水平差,只會自吹自擂,沒有讀者視角。
但現在我發現,這并不是投稿人和客戶的寫作水平差,而是我的思維出現了問題。

我指責他們沒有讀者視角,而我恰恰是最沒有客戶視角的人。我沒有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他們為什么這么寫、處于什么樣的考慮。其實,只要換位思考,就會發現這么寫是有道理的。
以下是我曾經以為客戶稿件平淡的三個方面。
1、標題和內容平淡
為了吸引人讀者觀看,我寫文章時通常會在標題、內容沖突和修飾用詞上下不少功夫。
比如標題上會采用共鳴、顛覆認知、制造懸念、引發爭議、對比等手法,內容結構上會設置疑問、沖突,用詞上通過一些可以引發情緒的詞匯或修辭手法,以引發讀者讀下去的興趣。
而投稿文章或經過客戶修改后的文章,經常是標題變成了陳述句、內容更加平和,用詞更加正式。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安全的需要。
對于客戶來說,文章的安全性與可讀性相比,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發出去的文章要保證不會帶來任何歧義、不會引發任何風險,不會對公司或產品產生誤解和理解偏差,不能影響公司形象。寧可平平淡淡,也不能挺身冒險。尤其是對于上市公司、國際公司來說更是如此,出言十分謹慎。之前總覺得他們講話或文章太官方、缺乏感情色彩,現在理解了,這是控制風險的所作出的必要反應。
其實這篇文章我也考慮了安全性,如果只是為了可讀性,我在這里應該列舉一些鮮活的例子來說明,但我沒有,為什么?因為怕客戶對號入座,怕產生誤解,對我們產生不好的印象,影響后續的合作啊!嘿嘿。
2、技術描述晦澀
因為與所從事行業相關,所寫文章經常會涉及到對技術的描述。有一些文章會大量應用各種技術用語、技術參數,技術特點恨不得全部羅列出來,讓我看起來實在無趣和晦澀。
但站在客戶的角度看,這一切是合理的。我不說清楚這些,怎么能體現我的優勢和特點呢?我不羅列完備,萬一錯過了潛在用戶最看中我的那一點呢?所以最保險的方法就是盡可能詳細的都說到。
此外,讀者和用戶很多都是專業人員,他們看得懂這些技術參數,我覺得無趣是因為我的專業技術理解不夠、所站視角不同。
3、名單不厭其詳
有些會議或活動的報道文章,所列的參會人員、機構名單會占據文章相當篇幅。我之前覺得完全沒必要,只要說出幾個重點,其他統而概之就可以了。
但從客戶角度出發,這是最穩妥的一種方法。做生意是和氣生財,來的都是客,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伙伴,如果遺漏了哪家機構和個人,萬一對方計較起來,得不償失。這就像電影正片后播放演職人員和感謝名單一樣,恨不得把倒開水的服務人員都寫上去的道理一樣。
回想我們自己舉辦的會議之后的文章報道,也是把參會人員幾乎都寫上去了。所以視角不同,思維和行為也就不同了。
說了這么多客戶的合理性,那是否意味著客戶發什么,我們媒體就只能刊登什么呢?
當然不是了,如果是這樣,那媒體只是一個傳聲筒,一個雜亂無章的發布平臺,遲早會被淘汰。因為現在各種高流量、低成本的發布平臺太多了,與它們相比,顯示不出媒體有什么優勢。
那媒體的優勢在于什么?
內容!這是根本。
媒體對于文章內容的要求是可看、可讀和價值性,希望發出去的文章大家愿意讀、喜歡讀,并獲取到有用的訊息、觀點或機會;希望讀者越多越好、彼此的交流越多越好,成為一個行業交匯的價值平臺。所以媒體編輯記者會寫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來增加與讀者、與客戶的粘性。
那么對于客戶的文章,能否找到一個交匯點,既有可讀可看性,又能實現安全性、技術專業性呢?
一定可以,否則怎么體現媒體的價值呢?其實客戶發布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能讀,這點與媒體的要求是一致的。只要解決好安全性,其他就是媒體優勢發揮的空間了。世上有規矩才成方圓,有要求才會進步,能兩全其美才更能顯示媒體本色。
最后,借用趙本山早年小品《相親》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啥也別說了,理解萬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