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部黑白轉彩色4K修復故事片《永不消逝的電波》10月6日在全國各大電影院線上映。廣大觀眾可在大銀幕上體會“紅色經典+數字科技”的獨特魅力,重拾當年的感動。
《永不消逝的電波》由八一電影制片廠1958年出品。提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多數觀眾并不陌生。這部1958年上映的經典諜戰片,由林金編劇、王蘋執導,孫道臨、袁霞主演,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占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聯合中國電影資料館組成項目修復團隊,把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機交互式AI上色技術與傳統修復手法相結合,在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里對原片超過16萬幀的黑白影像逐幀進行修復,使這部紅色經典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經典電影的修復一般分成三個階段:物理修復、數字修復和藝術修復。像《永不消逝的電波》這般的黑白電影,需要在前三階段完成之后,再通過AI和人工上色技術將黑白影像轉換為彩色影像。其中,數字修復就是將電影數字化,這是整個修復過程工程量最大的階段,需要對膠片進行數字化掃描后,運用4K數字化修復技術逐幀處理霉斑、掉色、圖像抖動、劃痕、閃爍、噪聲、變色、模糊等各種問題,需要極大耐心。

通常來說,每個電影修復師一天要修復6000幀左右。一幀的修復時間,短則幾秒,長則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永不消逝的電波》時長117分鐘,全片有16.5萬幀,項目修復團隊前前后后出動上百人,修復了7個月才完成
據了解,在影片修復初期,由于缺乏當年創作人員的指導,修復團隊的年輕人只能依照肉眼觀察法辨別膠片的初始顏色,調色時用放大鏡對著正片膠片去看,對比顏色。然后再花時間去查閱當年的導演、攝影臺本闡述、海報等資料,最大限度地還原。
為了讓影片中出現的服裝、道具、老上海外景等視覺元素達到最為精準的顏色,團隊一面尋訪服裝、文史領域專家,一面搜集海量的圖片和史料進行參考。一幀幀對比、一輪輪考證、一點點調整……最終整部影片回歸了最真實生動的顏色。

電影是聲畫的藝術。對影片的聲音,項目修復團隊也反復推敲。影片中諸如鳥叫之類的動物環境音,聽起來豐富飽滿,卻與故事所發生的城市背景并不相符。而反派人物正在屋里商量迫害主角時,突然出現的鳥叫聲也容易出戲。對于這些,項目修復團隊都依據事實做了妥善修復和處理,并讓影片的音效達到了5.1環繞聲的效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議成員兼總經理室總經理彭健明表示,《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反映我黨隱蔽戰線的經典影片,通過逐幀精細修復達到了彩色4K超高清放映效果,重新煥發了時代生命力。
點擊看視頻->4K彩色修復版《永不消逝的電波》閃亮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