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AI等新技術逐漸成為新風口,媒體的轉型創新之路走入深水區,未來將走向何處?10月26日,第八屆廣播電視紫金論壇在南京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人、專家學者和相關企業從業者等數百名嘉賓齊聚一堂,把脈智能時代,分享了關于媒體融合創新的真知灼見。

論壇現場
媒體融合是“進化”而不是“革命”風暴

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
5G技術與廣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給出解答,作為面向多種類終端的新一代廣播技術,5G廣播最大的優點是不再依靠流量,通過將電視內容借由5G流量發射出去,再以原來已有的流量回看,能夠實現點播和廣播之間的平滑過渡,并且5G廣播業務形態靈活,能夠在5G通用終端上深度連續覆蓋各種場景。
曾慶軍同時提出,5G 廣播建設需從三個方面著眼,即推動相關技術標準建設和系統方案的設計研發;復用5G移動通訊核心網與蜂窩基站資源,協同完成城市樓宇、移動交通、偏遠戶外等全類型場景的融合覆蓋;聚焦廣電優勢行業,發展物聯網、車聯網,逐步提供融合多媒體信息廣播服務等。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局數據應用部主任梅劍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局數據應用部主任梅劍平指出,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是持續深化傳播力的兩個基本支點。在融合傳播的當下,媒體發展表現出了高度互聯網化的特點,越來越多的用戶,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輕用戶習慣于在互聯網化的傳播環境下接受資訊和娛樂。
基于此,媒體面臨著一系列的體系重構,包括以一體化云數據中心及融合媒體網絡架構等為代表的技術變革,打造IP化節目制播使內容生產轉變為“云化制作”,面向融媒體進行生產發布,構建新一代媒資管理服務及內容生產管理流程等。
梅劍平認為,從新媒體發展的啟示出發,媒體可以看作是信息科技傳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其發展經歷了媒體信號化、媒體信息化和媒體互聯網化的歷程,未來將向著以腦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驅動力的媒體智能化方向繼續前進。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韋路
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當前媒體發現的主流趨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韋路將“媒體融合”定義為,人類傳播活動諸要素內部界限模糊的一種狀態,這些要素包括技術、經濟、主體、內容、規范等。媒體融合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真正的媒體融合更像是一種老媒體適應新環境的“進化”過程,而不是被新媒體所替代的“革命”風暴。
在韋路看來,媒體融合的實現路徑涵蓋五個層面,從技術層面來看,包括網絡融合、設備融合、應用融合;從經濟層面來看,包括傳媒企業內部融合及外部的跨產業融合;從主體層面來看,包括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形成融合、生產者內部的融合、消費者內部的融合等方面;從內容層面來看,包括了不同來源的內容融合和不同形態的內容融合。此外,媒體融合還需要有法律制度保障,并建立更加適應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實際的管理機構。
沉浸式傳播體驗讓觀眾“遙在”現場

百家號政媒中心合作總經理李豐
百家號政媒中心合作總經理李豐認為,搜索加信息流的“雙引擎”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平臺移動內容生態的大門。大數據分析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希望通過視頻內容而走進隱藏在內容背后的創作者,她將這一現象定義為“搜索人格化、內容人格化”。
在此基礎上,運用不同手段組合化、多元化推廣媒體人的平臺賬號,在滿足用戶差異化需求的基礎上,也為傳統媒體人轉型升級提供了發展路徑。同時,搜索及內容的“人格化”還促使搜索平臺由文字向視頻方向轉變,即通過用戶的搜索問題,匹配與之相關聯的媒體人生產的視頻內容,使得搜索結果的首位展示為視頻回答內容。

百度智能云TMT智能業務部總經理張繼超
百度智能云TMT智能業務部總經理張繼超提出目前媒體發展已進入“泛媒體”時代,即“網上流動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視為媒體”,在此背景下,AI與媒體行業的融合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如構建智能云,為媒體轉型提供安全、穩定、靈活的數字化底座,為智能化升級提供創新的技術和平臺。智能云已成為了泛媒體產業的新動能,能夠創新互動體驗形式,推動模式服務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AI賦能使得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得到了全面升級,如結合AI技術升級生產工具,融合海量數據擴充生產資料,打通流量矩陣提升傳播效果等。此外,基于AI技術打造的虛擬主播、基于AR技術等打造的虛擬直播和沉浸式體驗也正在為主流媒體所廣泛采用。

中興通訊固網及多媒體產品線綜合方案總工劉耀東
中興通訊固網及多媒體產品線綜合方案總工劉耀東認為,目前,新型拍攝技術、成像技術頻出,AI在視頻制播中逐漸深入應用,各種技術疊加組合帶來越來越豐富的媒體視頻應用和新型體驗。隨著5G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普及,媒體傳播將迎來“智媒”時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沉浸式傳播將能夠使受眾“遙在”現場。
5G應用或將推動媒體行業迎來新變革,但當前5G技術的落地應用也面臨著大碼率穩定回傳有待提升、低延遲和協議適配不充分、公有云服務成本過高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5G的上行能力。

央視研究媒體融合研究院副總經理沈睿
央視研究媒體融合研究院副總經理沈睿用一組數據描繪出了媒體消費的全景圖,目前國內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7.60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88億,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則達到了9.44億,受眾月使用APP超25個,平均每人每天接觸媒體類型4.2個,媒體之間的交叉使用與信息互補趨勢凸顯。
在此背景下,媒體市場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即深化媒體融合已進入經營突破階段,短視頻平臺加速商業化進程,企業媒體化催生企業內容戰略,算法正在重構傳播價值觀,以IP為核心的文化新業態正在崛起。文化的新業態將促進消費開始由一般的功能性需求向高品質性需求轉變,而文化與技術的融合則將加速推動文化創意走向實體。

華為中國政企傳媒業務部華為云解決方案部長陳光輝
華為中國政企傳媒業務部華為云解決方案部長陳光輝圍繞新技術賦能廣播電視節目內容生產展開論述。在他看來,傳媒是5G應用的熱點行業,5G促進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更加速了傳媒業務“上云”的進程,5G技術的應用能夠使融媒體直播拍攝直接上云制作,賦能遠程制作,提升制播效率,并支撐4K及8K視頻拍攝,有效推動虛擬拍攝模式的發展。
與此同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已成為引領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如配備有智能動作分析系統的攝像機能夠通過對運動員進行骨骼跟蹤、分析運動路徑等促進競技運動轉播更加智慧化,利用AI算法對視頻內容進行智能修復,以智能技術的融合打造超高視聽體驗的“第二現場”等。總而言之,新技術的應用將為數字媒體產業集群發展開辟全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