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臺融合年、改革年、創(chuàng)新年和拼搏年。我們關停了模擬電視發(fā)射,開啟了數字地面電視廣播;完成了鄭州廣電全媒體新聞中心技術系統建設,4K、5G、 AI、AR、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著我臺新聞生產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zhàn)場;第一次采用全新的大型超高清全媒體轉播車完成了辛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大型直播活動,第一次實現了兩個轉播場地的A車和B車基于ST-2110 4K/IP化的全功能、全過程級聯;完成了廣播總控(直播室)和電視總控(演播室)之間的IP化、視頻化、互動化的資源共享;規(guī)劃和啟動了面向移動端的“一云一端一島一平臺”建設。

徐亞楠
鄭州電視臺副臺長
然而,一場特大暴雨,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有”,永遠比“好”更重要。
一是要“有電”。2021年7月20號,鄭州突發(fā)特大暴雨極端天氣,地鐵進水、隧道進水、地下室進水、低洼地帶大街上的水已經漫過齊腰深,水流湍急......鄭州立即被全國關注。一夜無眠,各種安全播出事件接踵而來,市有線網停電停播,省IPTV停電停播、地鐵電視停電停播,只有PC網站、手機客戶端和發(fā)射機還在發(fā)送信號。
鄭州是北方城市,不經常下雨,很多大樓的配電機房設在地下室,一旦失守進水,整個大樓就會停電。以上臺外停播都是因配電房進水導致的。這次極端氣象災難給了我們技術人員兩個警示,一是配電房不能都放在地下室,二是即使配備了雙回路供電和UPS電源,對于一些關鍵的核心機房,備用的發(fā)電機也必不可少!沒有電,可就什么都沒有了。
二是要“有信號”。7.20當天,我臺新聞節(jié)目就開啟了對暴雨救災情況進行了長時間、不間斷的滾動大直播,全臺各頻道調動了300多名記者編輯奔赴搶險救災第一線,主持人輪番上場,臺長坐鎮(zhèn)指揮,總編輯在隧道口拿著話筒當主持人,電臺直播間和電視演播室相互連線,連交通廣播的攝像頭也都被調進來參與了大直播。暴雨過后又遇到疫情,一個月時間我們完成了30多場大型新聞直播和20場疫情發(fā)布會直播。
為了把信號傳回來,技術人員動用了幾乎所有的技術手段,攝像機回傳系統、5G背包、手機大屏直播軟件、云直播小程序、云直播推流盒子、微信連線、電話連線等等。但是,頭幾天,大部分4G/5G通訊基站都進水停電,而且越是災情嚴重的地方越是沒有手機信號,電話都是斷斷續(xù)續(xù),更不用說視頻回傳了。衛(wèi)星車、轉播車、直播車都派不上用場,水太大太深,車都開不了。當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手提衛(wèi)星,可整個鄭州市,也只有央視記者站有一臺手提衛(wèi)星。
4K攝像機、高清攝像機、單反照相機,不是所有記者都帶著,但身上只要帶一部有信號的手機就能直播。不管拍攝設備有多好,5G不通、4G不通,沒有通信信號,一切都是白搭。有一次記者坐船隨救援隊去一個被大水圍困的樓頂,我甚至想到了使用微波接力把直播信號傳回來。有很多次記者在地下室等災情嚴重的地方無法進行直播信號回傳,我們就讓記者先采訪完,然后找一個有信號的地方把文件傳回來。
通過本次救災大直播,我們感覺最有用的,一是多卡捆綁5G/4G回傳背包很有用,如果一個運營商沒信號,另一個有就行;二是手機大屏直播軟件很有用,我們?yōu)?00個記者的手機安裝了直播軟件;三是要備一臺手提衛(wèi)星設備;四是我們希望開發(fā)一種利用多路衛(wèi)星電話鏈路傳輸視頻圖像的便攜式衛(wèi)星圖傳設備;五是傳統的微波接力、遠距離AP等任何能將信號從盲區(qū)傳回來的技術手段,有時還不得不用。
三是要“有云”。想直播,有信號沒帶專用設備咋辦?手機是隨身攜帶的,只要手上有一部手機或PAD即可,能夠上網的電腦也是隨處可見,只要我們有自己的媒體云,使用手機和電腦都可以登錄云平臺進行“云導播”、“云直播”、“云轉播”、“云拍攝”、“云編輯”、“云存儲”,手機丟了也沒關系,登錄你的“云空間”就可找到自己的東西。有了云,就不怕某一個機房進水、停電、失火、損壞。
以上就是7.20鄭州特大暴雨救災搶險報道工作給我們的啟示。風雨過后是彩虹,感謝全國人民的關心與幫助,讓我們砥礪前行,去迎接新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