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清明小長假,每逢節假日,在電視機前觀看晚會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相比其它節日,清明是一個不太容易呈現的節日。然而,河南衛視清明特別節目《清明奇妙游》又一次“出圈”了,4月4日晚在河南衛視播出,實現了節目、故事、場景和情感的交匯,再現宋代文人雅集風會,描繪春景山川美好畫卷。

宋代文人李公麟創作的《西園雅集圖》
清明,是單色也是彩色。在“雨紛紛”里靜望,在“梨花落后”整裝,看桃花“笑春風”,看“燕歸”同思鄉。在節目總導演陳佳看來,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既有節日的祭拜、思念,也有節氣的活動,人們三五成群地去踏青、放紙鳶、插柳祈福。“這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既不能太悲悲切切,又不能太歡天喜地,節目最終呈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以及中國人對生命的哲思。”

開場舞《青鳥喚春》由舞蹈家楊舞表演
為了體現清明的人文內涵和自然內涵,《清明奇妙游》采用了“畫中畫 戲中戲”的表達結構,選擇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雅集聚會——“西園雅集”為創作基礎結構,借鑒宋代文人李公麟創作的《西園雅集圖》中分場景畫面描述方法,將歌曲、舞蹈、戲曲、民俗等各個節目,有機鑲嵌在宋代文人們的春日聚會活動里,用單幕劇的形式,既展現“雅集”里的人——李清照、蘇軾(蘇東坡)、蘇轍、黃庭堅、秦觀、米芾、辛棄疾、陸游、范仲淹、歐陽修、包拯等宋代名人逐一登場,串聯起這一場“奇妙游”。

舞蹈《隴上踏歌行》展示“插秧的快樂”
在視覺呈現上,《清明奇妙游》汲取了宋代的雅致之美、中國文人畫的悠淡之氣,非常注重回歸自然,呈現人與景的交融。節目包括舞蹈《青鳥喚春》、《隴上踏歌行》、《千里落花風》,歌曲《清明客》、《攬明月》、《夢寒食》,戲劇《歲寒堂》、《有竹堂》、《景德寺》、《長慶樓》,情景民俗《春好近清明》和戲曲《清茗酬知音》。
在反映清明農樂的融合舞蹈《隴上踏歌行》中,來自中國歌劇舞劇院的舞者們,在陽朔山水的背景下,以腳踏地為節拍,邊歌邊舞,展現清明時節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盡顯豐收的喜悅。整個節目運用漢唐古典舞身韻加以現代編舞手法,展現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觀念。
李玉剛演唱的《清明客》是一首新的原創歌曲,融合山水鄉村的實景拍攝,呈現出清明思鄉的詩意和韻味。

李玉剛演唱國風新作《清明客》
“清明無客不思家”講述客居在外的游子在清明節的時候對家鄉的思念,渴望心靈回歸的心境。李玉剛一身白衣,風度偏偏,飾演米芾更是演繹出了文人的風骨和氣節。
聽評彈昆曲,賞園林美景。戲曲《清茗酬知音》則用 “評彈+昆曲”概念演繹才子佳人的離愁別嘆,以園林為載體營造出淡淡鄉愁和濃厚情思。在淺吟低唱中感受吳儂軟語帶來的江南春意,《牡丹亭》演繹的夢中美好愛情故事。

評彈昆曲《清茗酬知音》演繹《牡丹亭》
情景民俗《春好近清明》展示了古代清明期間多項習俗,放風箏、蕩秋千、拔河、雜耍、蹴鞠,做青團、喝明前茶、插柳祈福,還原度超高,仿佛置身其中。整場晚會更多的是實景拍攝,在河南南陽、四川牛背山、浙江縉云、廣西陽朔、江西婺源等地取景,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在整場“奇妙游”最后,導演組還特別設置了互動節目《云煙成雨》,以“那年今日”為主題征集照片和故事,借清明光景將懷念的意義無限擴大。節目用溫柔的旋律、細膩的訴說撫慰了人心,回歸了懷念過往的節日本意,也為珍惜當下寫下注腳,更表達出中國人積極樂觀的生命觀。

《云煙成雨》由房東的貓組合演唱
近幾年,隨著優秀文藝作品的涌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究其原因,導演陳佳認為,這源于觀眾內心對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的熱愛,源于深入每個人骨髓的中華文化基因。“我們團隊,包括執行導演、攝影師、后期剪輯,很多都是90后、95后,還有一些演員是00后。在他們身上,我真的能看到這群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感時常讓我動容。”

用動畫詮釋不一樣的思念
“2021年河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中《唐宮夜宴》節目熱度暴增,催生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制作了獨具古風文化特色的“中國節日”系列特別節目,《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清明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陽奇妙游》 等,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美妙的視聽盛宴。可以看出,河南衛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信念,奇妙游系列已經成為河南廣電的標志節目。

《清明奇妙游》拍攝現場

《清明奇妙游》總導演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