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地找到正確方法對付困難復雜的傳統制作生態系統可能是非常復雜的。把部分或全部環境移到云上,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將制作領域的一部分遷移到云繼續穩步推進的過程中,許多元素和工作流程需要實體化,才能完全滿足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制作領域。
部分源于新冠疫情規約對整個電視和媒體工作環境的改變,“云制作”似乎進展迅速。根據Devoncroft在疫情期間進行的調查發現,“云制作”的重要性已急劇上升到重要食物鏈的頂端。
在新冠疫情之前,行業頭等大事已被明確認定為“向IP轉換”,這是自2019年以來最重要的技術焦點。
依靠IP
術語“云制作”已經變得相當廣泛,甚至可能具有誤導性。為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對“IP”的含義的一些理解。
網絡,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在云中,都依賴于IP。一旦去掉營銷術語,與“互聯網協議”或簡稱IP相聯系的異常現象,就成為不那么有爭議的話題。

IP是一個必須恰當應用于實際應用場合和適用的領域的定義。在技術棧中,除了名稱相同(互聯網協議), “演播室中的IP”(即全帶寬、未壓縮的信號系統)甚至與“云端的IP”相去很遠。云和地面是不可交換的。總的來說,在結構、層和應用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個話題遠遠超出了本文的討論范圍。
IP適合云和本地(地面)活動的程度是在哪種環境下可以完成什么工作的一個決定因素。用戶不應認為現場演播室(即SMPTE ST 2110)中的IP應用與其它制作環境中的IP相同。就以地面上直播、切換的演播室環境的延遲和同步為例,目前在純云應用或廣泛的商業服務中是無法開展的。
功能意識
這些陳述并不是想降低云的價值、潛力或能力范圍。相反,這個角度與“功能意識”有關。
例如,如果適當地限于使用來自有限提供商的通常為專有產品下的有限一批參數,一致、廣播質量的實時云制作在有限的提供商所選擇的通常是專有產品的保護傘下適當地限制使用有限的一組參數,云中一致的、廣播質量的實時制作就具有機會性能力。云播出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系統在其所使用的應用范圍內解決所需的功能。
理解此角度。與采用SMPTE的ST 2110及其相關協議等系統的演播室級、精心設計的、基于地面的有管控的網絡結構相比,云中的現場制作完全不是同一類IP制作。此外,人們不會指望云制作的周末美國橄欖球聯盟現場比賽與我們所看到的用兩個或更多移動制作單元、12個機位、 10-15個慢動作系統、一批5M/E制作切換臺完成的有相同水平的制作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類比預計將發生變化,我們在疫情期間所看到的情況證明了這一點。 一切都變了,而有些變化確實將持續下去。
云層
在結構上,云制作環境的元素由一到多支持制作生態系統的各個部分組成。此基本的云制作工作流程很多是通過將軟件實現的應用程序集服務器池和存儲區實現的。對于完備集成,所有其它必要的組件都是一個更復雜的事件,類似于用SDI或ST 2110地面(本地)實現。
讓內容進入并通過該鏈的一個初始要求是將內容從源(地面)推送到云,然后再返回到預定目的地所需的準備工作。隨著內容所有者/運營商采取新的措施來實現這些目標,這一障礙正逐漸得到解決。
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多年的發展一直持續到今天,云服務提供商不斷增加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專業人士,他們的目標是將整個媒體生態系統遷移到云。
實現這些功能所需的技術包括壓縮率和傳輸改進、多機位圖像同步、音頻實時處理、如Tally或返送系統的通信和非AV信令,以及一個模仿當前演播室內和現場的基于地面的制作切換臺的重要的特效功能。
脫機到聯機
基于云服務的制作和編輯目的的新發展遵循著類似于25-30年前線性到非線性(基于地面)制作推進到數字化的議程。
那些記得1980-90年代聯機線性磁帶編輯的人肯定還記得,為了預制作的目的,將聯機編輯世界初始化到脫機的熱情(和復雜性)。在時間線方面,脫機(非線性編輯的前身)是一項多年的努力,它發生在桌面編輯革命之前。脫機是作為一種粗剪概念作品然后生成編輯決定表(EDL)的工具開發的,它是目標,然后將其導出到聯機(通常基于磁帶)剪輯環境中。
這個工作流程的幾次迭代之后,將脫機編輯版本(壓縮的,通常是運動JPEG視頻)提升了一個等級,它使用了更好的圖像壓縮、更快的計算機處理器和大容量磁盤存儲。在幾年內,這種發展基本上推動了聯機線性編輯系統的消亡,并通過高性能磁盤存儲的統一化,進入了桌面編輯制作的世界。
云制作現在也在遵循類似的步驟,但時間要快得多。

并行處理消亡
在一個與線性磁帶消亡推動編輯制作的類似的框架中思考云和演播室制作。這一切都不是瞬間發生的。為平行透視云媒體制作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行業是如何相應發展的。
現在,用戶首先需要將源內容放到云上。
以與演播室質量IP相當的數據率攝取,是不切實際、不必要,也是非常昂貴的,并且沒有成本意識。高帶寬、未壓縮的信號傳輸的接入點成本反過來限制了任何商業企業家的盈利能力。
與之前比較,上世紀80年代末的高帶寬、標準清晰度線性視頻(270Mb/s)在任何網絡上都相對復雜。T1 (1.544Mb/s)線路(當時流行的傳輸線路)無法滿足實時SD視頻的要求。DS3(44.7Mb/s)線路的成本太高,即使是部分時間工作,最小6:1壓縮率才剛剛270Mb/s。一些公司使用另一家通信公司網絡ASI傳輸,但同樣,這也是是昂貴的,很難找到,并且需要高價的終端設備轉換SDI信號供ASI傳輸。
快速前進
當前的HD視頻(1.5Gb/s或3Gb/s)傳輸在將未壓縮的HD視頻(ST 292M/424 SDI)或ST 2110-20 IP視頻遷移到云中時也有類似的復雜性。未壓縮作為在壓縮信號域使用專有實現(如NDI或GV AMPP)的較小規模制作的選擇方案并不具有經濟意義。
一旦進入云,軟件解決方案就必須取代曾基于以芯片為中心的硬件設備。除非云是一個私有的主機托管(co-lo)數據中心,并且可以方便地放置可以遠程管理的物理硬件,否則一切都將轉向基于代碼的軟件系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