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之后,電影院已經(jīng)冷清了很久,即便偶爾有新電影上映,品質也讓人一言難盡。11月11日,觀眾終于等來了一部好電影。

由深圳廣電集團出品的紀錄電影《我們正年輕》于首映日下午,在深圳英皇電影城平安金融中心IMAX店舉行了首映式,并在影片放映結束后,到現(xiàn)場和觀眾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交流觀影體會。
紀錄電影一直是影院稀缺的題材,每一部上映都難能可貴,《我們正年輕》由國際著名紀錄片專家魏克然·錢納擔任藝術總監(jiān),程工導演。影片秉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創(chuàng)作要求,將鏡頭對準生活在深圳的六組人物,展開“我們正年輕、筑夢新時代”的美好畫卷。

用“小人物”承載“大命題”
《我們正年輕》將鏡頭對準不用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的六組人物,通過他們展現(xiàn)懷揣夢想、奮力打拼的深圳人的精神風貌。
這六組人物分別為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李榮仲和皮凌青、帆船運動員馮子騰、野生動物保護者陳婷、南頭古城改造工作人員群體、援港新冠病毒檢測人員張東,以及相濡以沫的老一輩來深建設者王海大和樂金華夫婦。

據(jù)電影主創(chuàng)透露,為了創(chuàng)作這部紀錄片,主創(chuàng)團隊先后采訪了深圳眾多行業(yè)近百名目標人選,最終選取了這六組,他們都不是傳統(tǒng)意思上的“成功人士”,而是我們身邊就能接觸到的普通人。但他們都有共同點,就是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為建設這座城市做出貢獻,也都懷揣夢想,為理想而奮斗,并勾勒出時代畫像,這正是用“小人物”承載“大命題”。同時,“小人物”的故事更容易被普通觀眾理解,并引發(fā)共鳴,這也正是《我們正年輕》最動人之處。
用“小故事”折射“大時代”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深圳的變化和成長,無論是經(jīng)濟還是科技都走在時代前沿,靠的正是數(shù)不清的普通人的努力和付出。
導演放下來展現(xiàn)這座現(xiàn)代都市的繁榮和浮華,而是盡量下沉、接地氣,用普通人的“小故事”來折射“大時代”。
這些故事都相當動人,也能感覺到導演的良苦用心。

其中有令人感動的相濡以沫。王海大和樂金華夫婦是第一批來到深圳的“開荒牛”,他們在深圳扎根,為深圳建設奮斗了幾十年。而深圳也沒有辜負他們,老夫妻在深圳安享晚年,鏡頭數(shù)次對準飯桌,每一次都是王海大主動和愛人交談,引導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樂金華說話,追憶往昔中,讓人感受到相濡以沫的溫暖和感動。
還有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的苦與樂。李榮仲和皮凌請兩個人為夢想打拼,沒有工資依然干勁十足,他們受過很多挫折、碰過很多壁,一起拌嘴、逗貓、研發(fā)自己的機器貓和機器狗,雖然辛苦但讓銀幕外的觀眾樂不可支。

而南頭古城改造工作人員的群像更有意思,動員商鋪搬離、協(xié)調(diào)商戶和房東之間溝通,既讓觀眾看到南頭古城的風貌,也能感受到人生百態(tài),特別有“深圳味道”。
還有不時會讓人捧腹大笑的段落。野生動物保護者陳婷的工作太有意思了,她在外伶仃島每天和猴子打交道,和它們溝通交流,給它們建“戶口簿”,這份工作令人神往,在映后交流中,甚至有觀眾問需不需要志愿者。

《我們正年輕》用獨特的視角和全新的影像挖掘了深圳新的城市特點,以與眾不同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深圳獨特的都市文明和先進魅力,令人耳目一新,也是11月值得一看的好電影,絕對值回一張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