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善栘 (1937-2022),祖籍天津。中學畢業于天津耀華中學,于1957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無線系。畢業后留校承擔教學和科研工作近四十余年,首創開設了電視測量這門課程。
從無到有建設了電視測量實驗室及電視節目制作實驗室;發表了《視頻測量技術》和《數字視頻測量應用技術》等專業學科叢書;參與制定了電視測量行業標準。為中國廣電事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實干型專業技術人才。作為首批赴日本朝日電視臺研修的交換學者,陳老師帶回了當時國外先進的電視技術和制作理念。教學期間還多次與索尼公司泰克公司等社會公司和團體跨界合作,為廣播學院引進了先進的設備,為社會面的公司團體培養了技術骨干。
退休之后,陳善栘老師仍然活躍在廣播電視的大舞臺上,先后擔任《廣播電視與制作》雜志的主編和利達公司技術顧問,以及很多學術團體委員會的成員和顧問。在此期間一直致力于推廣和交流行業內最先進技術。

陳善移老師突然仙逝,難以置信。
二十多個春秋相交相知,為我人生路上的摯友,技術上的導師,工作中的福助。
往事歷歷在目,音容笑貌猶新,每念及此不禁悵然泣下。
愿陳老師天國安好!陳老師千古!
——依馬獅傳媒創始人 《傳播與制作》總編 汪穩功

驚聞陳善栘老師去世,沉痛無比!
近來忙于俗務,甚少與陳老師溝通聯系,聆聽教誨。老爺子在生活上的樂觀開朗,對新事物的好奇探究,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同事對朋友的熱心仁義,每每都能感染到我。這樣一位樂天知命的老頭,具有無窮的人格魅力,我想,我要是到這個年紀也能跟陳老師一樣有魅力有活力該多好!
陳老師是廣電行業的老專家,是依馬獅的老領導老同事,常駐北京,真正意義上第一次見陳老師,還是多年前一次陳老師的學生在深圳宴請老師吃飯,陳老師熱心“捎帶”上深圳辦同事一起吃了一頓大餐。席間聊近況、憶往昔,那個時候就特別感嘆于陳老師的人生豐富精彩,被陳老師的風采折服。
北京BIRTV展的時候,每每也有機會跟陳老師一起吃飯,跟老朋友老同事一起閑談,總是特別輕松特別舒心。
公司25周年聚會,陳老師從北京飛來深圳,和老朋友新同事一起談天說地,我們又有了很多的話題,還有歡聲笑語。
陳老師每每在群里發言,要么就是對大家的問候關懷,要么就是一些建設性的建議,非常的暖心。一個多月前,陳老師還在一篇微信推文留過言。

我們本以為生活就會在這種平淡而值得期待中一直流淌下去,直到下一次相聚,再一次相聚……可是今天,我們失去了這位在工作上值得信任的戰友和良師,在生活上值得信賴的長輩和益友。
惟愿陳老師在天國安好!深深懷念!
——深圳市依馬獅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濤

不久前還跟陳老師就雜志稿件問題通過話,實在不敢相信陳老師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
陳老師在廣院桃李滿天下自不待言,到《傳播與制作》雜志工作后,將他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傳授給我們,令我們受益匪淺。
陳老師還是一位非常接地氣的專家教授,通過他,我們跟他的朋友同事,跟他的學生都能保持很好的聯系。他的突然去世,是我們的重大損失。
愿陳老師安息,一路走好!
——《傳播與制作》副總編 李愛光

天底下最甜的事,是遇見陳老師
聽聞陳老師去世的消息,淚水止不住往下掉。在依馬獅十五年,每年兩次北京出差,最想見到的就是和藹可親的陳老師,每次都有香甜的回憶,讓我長知識、添智慧、強本領。他老人家總說實踐出真知,電視臺是沃土,咱們要多走出去。記憶中,最甜的事情是跟著陳老師去臺里拜訪。
十五年來,他對我這個年輕的主編用愛、用心、用情教導,他一絲不茍、勤勉不怠、潛心耕耘的人生品格將永遠激勵我前行。
——《傳播與制作》主編 李利平

驚聞陳老師仙逝,不敢相信,不愿相信。
上次見面仿佛就在昨天,每次見到您,您都是樂呵呵、精神矍鑠的樣子。作為一個智慧長者,您沒有任何架子,和您在一起,不會有任何壓力,不會擔心冷場無話可說。您會無私分享您的資源、知識及經驗,樂于提攜幫助他人,不求任何回報。您敏而好學,不因年齡而對新鮮事物抱有任何排斥,永遠擁有一顆好奇求知之心。您桃李滿天下,師生情深如父子父女亦如摯友,即使久未謀面,那份情也沒有一點消散。
從沒想過會和您永別,心痛惋惜難過!愿陳老師一路走好。
——《傳播與制作》副主編 蘆偉

時光如苒,天人相隔。歲月至今,思念綿綿不絕。
瀟瀟雨下,又是年相遇,生者默念,逝者安息。
——《傳播與制作》責任編輯 何傳威

是良師,是益友,更是忘年交!
老齡永遠和您無緣!
每次見到您永遠都是精力充沛!
永遠都是爽朗的笑聲!
我們永遠忘不了您的音容笑貌!
祝您一路走好!
——依馬獅傳媒副總經理 發行總監 饒宏龍

聽聞惡耗,淚如雨下。陳善移老師,愿您在天堂安好!
您是我進入《傳播與制作》的領路人,在您的幫助與指導下,我才得以進步。您對工作充滿熱忱,對晚輩細心呵護,我們的郵箱里還有很多封對稿件的探討對話。您帶著我去電視臺采訪,去研討會學習,帶我在CCBN和BIRTV結識大佬……
您總說我們是小朋友,要多吃飯長身體,您最喜歡請我們吃飯,我們吃的好,您就高興。很多照片都是您請我們吃飯時拍的。
我結婚后,帶著劉先生去您家,您對我婚后兩地分居憂心不已,今年夏天還在問我有沒有解決兩地分居問題。您總是這么愛操心。
您帶我參觀您的工具間,分享經歷火災的驚心動魄,講述那個打印機的故事,以及曾經騎摩托拉風校園的回憶……我帶給您一束鮮花,您說這是您這輩子第一次收到鮮花。
您就像武俠里的老頑童,幽默、正直、一身功力!您桃李滿天下,培育了廣電圈的很多人,您也如火炬一般,溫暖了曾經弱小的我!
敬愛的陳老師,永遠懷念您!
——原《傳播與制作》記者 劉海偉

陳善移老師音容笑貌,如此熟悉、親切、可敬可愛;他說和每一屆電視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都保持了很好的聯系。
亦師亦友,我說我還記得他騎摩托車載我的天氣;我記得他房間里的螺絲刀和工具箱;我記得我們一起逛BIRTV和CCBN,記得老師給我的每一次批評、贊美和鼓勵。
感謝在北京有這樣的老師、朋友!
悼念最最可敬的陳老師!
作為曾經的“工科生”,最最幸福的是遇見像陳老師這樣的好的老師,不僅教會你《視頻測量》這樣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讓工作旅途,因為有老師而變得豐富多彩……
——原《傳播與制作》記者 李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