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編劇、潘安子導演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以下簡稱《顯微鏡下的大明》)2月9日開播,截至發稿上線一個多星期,已經更新到第十集,這部劇一共只有14集,再有幾天就收官了,然而從上線之日起幾乎就沒掀起半點水花,毫無熱度,說撲了并不過分。

并不是這部劇不好看,《顯微鏡下的大明》豆瓣評分7.8,口碑非常不錯,有超過22000位觀眾打分,說明是有人看的,然而從專業數據平臺來看,從開播之日開始,熱度就不太行,2月16日的熱度僅排到第十,還不如年代劇《我們的日子》高,更比不過已經播出完結多日的《狂飆》。和爆款劇《狂飆》相比,真的是云泥之別。
而且,并不是《顯微鏡下的大明》陣容不行,男主角張若昀在2019年的
《慶余年》播出之后就躋身一線男演員,之后的《雪中悍刀行》熱度也不錯,近幾年通過綜藝、真人秀及各種晚會舞臺始終堅持在公眾露臉。王陽、戚薇也都是不錯的演員。而且這部劇還有老戲骨坐鎮,吳剛算是有演技又有熱度的好演員,高元林、費啟鳴、翟小興等也都是靠譜演員,《顯微鏡下的大明》陣容并不差。

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看完十集,基本能總結出問題所在了。首先,《顯微鏡下的大明》內容上有些曲高和寡。《顯微鏡下的大明》就如劇名那樣,沒有宏觀視角、沒有太大結局,既不講男女情情愛愛,也沒有宮廷權力爭斗,不搞玄幻也并非武俠,幾乎觀眾對古裝劇的需求沒能滿足。
當然,古裝“行業劇”也不是沒有,比如講唱戲、針織、治病救人,但那些至少能讓人看懂,然而《顯微鏡下的大明》講的是丈量田地和計算稅負,而且劇中各種歷史考證、專業詞匯,看的人云里霧里。除了對歷史感興趣和有相關專業知識的觀眾外,這部劇的高門檻,其實是把大部分觀眾擋在門外了,也很難日常發起討論。
其次,電視劇格局太小、內容太單一了。前面十集全部都圍繞絲絹稅展開,還真是要“顯微鏡”以小見大,沒有緊張劇情、缺乏戲劇張力,沒有耐性的觀眾看個開頭可能就棄劇了。無可否認,在公堂之上的辯駁戲份,王陽飾演的程仁清掀起過幾輪高潮和反轉,然而有幾個人能堅持到第九集第十集呢?

第三點,《顯微鏡下的大明》即便有營銷團隊,都很難找出炒作的話題。整部劇缺乏喜感,也沒有太多能拿出來討論的人物點,太平淡了,而且也沒有愛情,粉絲磕不到CP,戚薇飾演的豐寶玉和王陽飾演的程仁清似乎有愛情的苗頭,但一直到第十集都還沒開始,眼瞅著都要收官了。
所以,《顯微鏡下的大明》撲街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編劇、導演和出品方未免太自信了,這樣一部缺少商業元素的電視劇,能拿到口碑卻博不到熱度。
當然,最后還是要說下張若昀,觀眾對主演的表現其實是不太滿意的。首頁的五條熱評里,有網友表示水平不像這幾年拍的,戚薇擠眉弄眼五官亂飛,張若昀瘋瘋癲癲裝神弄鬼。
另一位網友罵的更狠,寫的是“男主像是被僵尸咬了一口,馬上要變異了一樣,人家是算呆子,呆頭呆腦,不是變異ok?”

其實觀眾批評的不是沒有道理,作為演員都有提升演技、給自己口碑拔高的野心吧!但張若昀確實沒能很好的理解角色、拿捏表演,在我看來,帥家默這個算呆子,更多是接近自閉癥的一個人,因為從童年回憶來看,在父母去世之前他就已經這樣了。
但張若昀沒有按照自閉癥的狀態來演,或者沒演好,他的表現過于外放、張揚,用力過猛了,反倒沒能接住這個角色。
當然,身為一線演員,《顯微鏡下的大明》撲街,張若昀多少有些責任吧!他沒能給電視劇帶來太多熱度,這也又一次證明,熱度再高的流量明星, 只能是錦上添花,一部劇爆不爆,還是要看劇本、內容和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