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家人證實,美國著名超現實主義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去世,終年78歲。

在整個電影史上,大衛·林奇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他是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華麗、陰郁、詭異、極度燒腦,而且往往還會帶著一點黑色幽默,代表作有《穆赫蘭道》《象人》《橡皮頭》以及劇集《雙峰》等。雖然大衛·林奇以電影而聞名,但他也是一名攝影師,一位出過專輯的音樂家,甚至一位優異的畫家。

其中以《穆赫蘭道》編織出的夢境最為深入人心,電影中的夢境虛幻又真實,令人抑郁、難以理解,但又沉浸其中。這部電影充分呈現出大衛·林奇非主流電影特征,以及反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表達,深度挖掘潛意識,因此觀眾不管看多少遍,可能都很難完全理解。

回顧大衛·林奇的一生,本就像一部精彩紛呈、跌宕起伏的電影。他1946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國蒙大拿州米蘇拉,長大后成為“鷹級童子軍”中的一員,并在肯尼迪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客串過領座員。大衛·林奇小時候的理想是做書畫刻印藝術家,1963年進入科克倫藝術學院開始學習作畫,并赴歐洲短期留學。
留學結束后,大衛·林奇進入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就讀,如果按照這個路徑,他可以成為一名畫家或藝術家,可從這時開始,大衛·林奇卻開始嘗試制作電影。

在創作了一系列短片之后,1977年,大衛·林奇第一部恐怖長片《橡皮頭》問世,這部電影歷時五年完成,在情緒化的搖晃鏡頭與隨處可見的陰暗腐敗中,大衛·林奇構筑出了一幅扭曲病態的家庭人物關系,赤裸裸地破開人性的陰暗面。多才多藝的大衛·林奇也通過這部電影展現了自己的藝術天賦,他身兼7職,負責了《橡皮頭》的音樂、導演、剪輯、美術、制片、視覺特效和編劇。

在那之后,大衛·林奇正式啟動自己毫不停歇的創作生涯。他每天要喝20杯咖啡,早上醒來如果不外出,就會喝一杯咖啡、抽根煙開始冥想。
大衛·林奇的家在洛杉磯,住在一棟多層別墅里,非常寬敞,但房間的布置很簡單,據記者透露只有幾個50年代風格的椅子、低矮的沙發和一張咖啡桌,廚房里則擺放著大衛·林奇心愛的咖啡機和整齊堆放的劇本和書。
在大衛·林奇看來,家是會有“很多可怕的事情發生的地方。”他小時候在家里總會有幽閉恐懼癥發作的感覺,在他的認知里,家就像蜂巢,只是暫時停留,很快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離開。

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畢業的大衛·林奇創作電影之余也堅持作畫,他的畫和他的電影一脈相承,給人黑暗、迷離、壓抑,甚至有一點殘忍的感覺,比如大衛·林奇近年的畫作《Tree at Night》就相當有代表性,對此,大衛·林奇的回應是“我想要咬我的畫,但我做不到,因為顏色里有鉛。這說明我很膽小,我覺得我的畫還是平和寧靜的,無論我怎么做,其中都蘊含著一種美感。”

早年成名的大衛·林奇其實很擔心自己“過氣”,他為此感到頭疼“作品得到人們的喜愛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這種喜愛讓人覺得很無奈,因為人們對你感到厭倦后就必然會愛上新事物,你無法左右這個過程,它的存在令人感到隱隱作痛。”
最后想說,大衛·林奇去世,是世界影壇的一個損失,因為從此少了一位和爆米花商業電影抗爭的斗士。但我們不必為他傷心難過,因為大衛·林奇自己早就看破了生死。

對于死亡,大衛·林奇是這么認為的:
就像忙了一天之后入睡一樣。睡著時也會發生很多事情,然后醒來開始新的一天。我不知道人死之后會去什么地方,有宗教認為亡者的靈魂需要幾天時間才能離開肉體。我聽說那是很痛苦的,必須將自己從肉體上剝離,就像挖出青桃子的果核一樣。喬治·伯恩斯(美國喜劇演員)去世時已經是一顆老桃子了,他的果核不會卡住,會自己跳出來——那真是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