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4日,由蘋果公司贊助的“中國藝術院校大學生數碼媒體藝術大賽(D-MAC)”頒獎大會在中國美術學院開幕,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的11件作品分別被授予金蘋果獎、銀蘋果獎及最佳剪輯等獎項。
“用電子和數字技術表達的媒體為新媒體”,這是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的表述。這幾年,國內各大高校紛紛成立了數字媒體、新媒體等專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了數碼影片的制作,其中很多作品從創意、制作上都達到了一定水準。本次大賽為這些學生的作品提供一個展示、學習、交流的平臺。頒獎期間,蘋果公司和中國美院共同請來國外藝術創作大師和教育專家與中國各藝術院校專家教授進行交流、研討,共同分享雙方在不同藝術教育和數碼媒體的經驗。
中國美院新媒體藝術系系主任張培力介紹說,總共48個大專院校的297件作品參加了本次比賽。參賽的作品無論從技術運用、表達完整性、動畫水平都比上屆提高。擔任本次比賽的評委都是目前正在創作的藝術家。
50部入圍作品吸引了眾多DV愛好者前來觀摩。本次比賽對參賽作品不限主題,作品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反映學生生活、社會熱點環保等問題,評選倡導以新視角觀察生活,鼓勵技術實踐真實地貫徹到個人經驗中去。年輕的大學生能夠制作出如此高水準的作品,的確令人贊嘆,國外藝術家和教育家也表示認可。
中央美院的《采薇》等、中國美院的《水流》、等、浙江傳媒學院《無題》等11所院校的共17部作品獲得了獲獎提名,其中獲得金蘋果獎的學生不僅有水晶制作的獎杯,而且有蘋果公司鼓勵的一萬元獎金。
獎杯的榮耀,聚集了眾多大學生垂青的目光,同時也鼓勵更多的處于青蘋果年代的大學生參與進來,成為當代綜合素質人才。獲獎同學則表示,能把制作的作品拿出來傾聽別人的聲音,將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并看看同齡人是怎么想怎么做,這是學習交流的最好機會。
“DV的介入,使得影視創作這一行業大大降低了門檻,很多學生可以自己買得起設備去鍛煉自己,2萬塊錢就可以配一套攝錄編設備。”浙江傳媒學院制作系教授李晉林告訴記者,其學生林旭堅的作品獲得了剪輯單項獎,在頒獎大會結束后他高興地和記者聊起當今數碼教育,“林旭堅今年剛剛20歲,他的作品還曾在波蘭獲得DV大賽的大獎提名。在我所帶的班級中,很多學生可以自己買得起設備,這樣鍛煉的機會多了,無疑就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年輕人的思想是無拘無束的。”
中央美院黃洋創作的《采薇》摘走了金蘋果獎,記者獲知他所學的專業根本和媒體和視頻沒有關系,但他個人十分愛好數碼制作,在學校有很多大學生也都有這方面的愛好。
中國美院新媒體藝術系研究生張遼源創作的《水流》獲得了本次大賽銀蘋果獎,他告訴記者,他只是剛剛介入使用數碼設備創作,使用了蘋果Final Cut Pro軟件進行剪輯,這個軟件熟悉了兩、三天就掌握了,應該說這些設備的易用性為自己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表示:“數碼媒體藝術剛剛興起,它作為新藝術形式在中國正日益受到關注和快速發展,年輕藝術家所具有的活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數碼藝術的濃厚興趣使他們的創作與世界數碼媒體藝術的發展融匯在一起。中國美院新建的新媒體藝術系,國家投資了幾個億的資金構建了一流的教學硬件環境,并希望與優秀的企業合作,來推動教育、技術及學術的發展。數碼媒體藝術不僅讓藝術家的創作空間更大了,而且為培養新一代藝術人才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希望中國美院培養的人才成為中國第一代最專業的數碼媒體藝術家,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中能有美院培養的數碼人才貢獻的作品。”
D-MAC頒獎之后,來自國外專家和國內各藝術院校的專家和老師,對中國目前藝術的發展和趨勢及數碼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來自德、法和美的幾位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一起探討了數字媒體教育的發展,具體到課件制作、課程安排、講課內容、選擇教學硬件設備等都作了詳細交流。在教育領域,新的競爭焦點是怎樣把藝術觀念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藝術院校怎樣更多地傳授數字技術,綜合性大學如何傳授藝術理論等。在未來一定會有震撼力的數碼藝術人才出現。
許江在頒獎前夕講了一個頗富深意的故事,“當電燈發明了很多年之后,還有一位哲學家堅決拒絕用電燈,晚上點著蠟燭創作。晚上風吹進來,他趴在地上找蠟燭很長時間,卻一無所獲。其夫人進來拉亮電燈很快找到了蠟燭,哲學家欣喜若狂地說,‘電燈有如此妙用,可以幫我找到蠟燭’。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就像燭光和燈光一樣交相呼應。而數字媒體的教育也將是藝術和技術的對立統一。”此故事正是表明藝術類院校對數碼媒體人才培養的方向,每個院校抓住自身優勢,培養不同側重點的人才是適應當前數字媒體教育市場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