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天,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著名驚悚影片《大白鯊》公映并引起票房旋風,總計有6700萬觀眾在那年觀看了這部電影。在第二年的奧斯卡大獎競爭中,《大白鯊》也不負眾望一舉奪得3項大獎。看過該片的人們都被片中殘忍恐怖的大白鯊折磨得擔驚受怕,一時間海濱浴場的生意都變得無比冷落。鯊魚吃人的觀念也深入人心,好幾種鯊魚因此遭到大規模捕殺,種群數量銳減到不足原來的10%。這些可以看作是電影這類公共傳媒力量的一次極好體現,但不幸的是,人們的觀念完全被影視作品誤導了。《大白鯊》原作小說的作者Peter Benchley后來表示,如果他早知道鯊魚的真實生活習性,那本廣受爭議的小說可能根本都不會問世。
|
《鯊魚戰場》中的一位女主角 正對著鏡頭微笑,露出迷人的貝齒。 |
時隔將近20年,BBC與發現頻道一起合作推出了一部講述鯊魚真實生活的紀錄片。按照某些影片評論的說法:《鯊魚戰場》展示了鯊魚世界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對于鯊魚的感覺器官以及他們在捕獵中所發揮作用的細致剖析是前所未有的。精美的水下攝影畫面與高超的圖形繪畫處理的完美配合讓人們對鯊魚的生活有耳目一新的認知。
而這些也正成為《鯊魚戰場》一片入圍Jackson Hole野生動物電影節的主要原因。坐落在美國懷俄明州Jackson Hole的Grand Teton國家公園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每年的9月22日到2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記者以及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都會聚集于此,彼此交流思想,展示先進的技術,并且展示、評比世界最優秀的自然史類題材紀錄片。
參賽影片多達550部,其中51部影片脫穎而出,角逐17項大獎。《鯊魚戰場》一片被提名角逐最佳聲音制作獎。這是一個由杜比公司提供贊助的技術類獎項。同時獲得提名的還有《非洲原野》和《終極對手:大象與獅子》。9月23日一早,《鯊魚戰場》在羚羊放映廳播映,接受眾多評委的審看。在9月25日的頒獎典禮和晚宴上,這部凝結大西洋兩岸聲音制作者心血,耗時一年完成的影片被宣布獲獎。
不過兩位制作者當時都不在現場,有著20多年工作經驗的BBC 后期制作部混錄調音師Martyn Harries后來說,聽到獲獎消息的時候他正在和另一制作者自由混錄剪輯師Kate Hopkins合作另一部野生動物系列片《北極熊戰場》。這一系列節目共有4部,將在2004年上半年播出。“鯊魚這部片子和大部分高成本的傳統野生動物紀錄片不同,它感覺更加真切,在畫面和聲音方面都有創新,對我們來說,如果制片人希望與眾不同的畫面,我們也可以配合做出非同尋常的聲音。”
另辟蹊徑
通常情況下Harries從來不看畫面的樣片,直接帶著自己的想法開始聲音制作。但這次情況例外,他和制片人Michael Bright預先認真討論了影片所希望達到的氛圍和效果。這是一種充滿傷感和同情心的氣氛。Harries 說:“這是一部描寫饑餓母親的片子,而這位母親是一條雌性虎鯊,大洋深處最令人恐懼的動物。她終年四處游蕩,但每年特定的月份,她都要回到太平洋中部的熱帶島嶼附近。在這片海域中,本地的鯊魚處在食物鏈的頂層,而虎鯊卻是不受歡迎的外來者,生存是艱難的。今年情況更為嚴峻,我們的主角懷孕了,她需要找到足夠的食物喂養下一代將近40條小虎鯊。她能夠成功么?在影片中,虎鯊是我們的主角,是為生存而戰的英雄,但我們能忘記虎鯊長期以來惡魔的形象么?”
|
Martyn Harries正忙于為 《哺乳動物的生活》一片做后期混錄。 攝于英國布里斯托爾市BBC后期制作基地。 |
“影片的風格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剪輯形成的,而聲音混錄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Michael和Kate在制作前非常仔細地交換了看法,Kate就根據制片人的要求開始搜集素材。”
Harries提到了一些例子,夸獎了他的自由職業同事:“對于野生動物系列片,通常效果和動效都不能搞得太電子化,一般都把真實采錄的聲音進行復雜的處理。比如把流水聲甚至礦泉水的氣泡聲等等進行處理,如果處理得當的話,最后形成的效果可能完全聽不出本來的面目,而與影片的畫面配合得很好。Kate在這方面很有想象力,影片中有很多圖形動畫的視覺效果,用來解說鯊魚的身體構造,而Kate就能給它們配上非常恰當的聲音效果。”
“我在聲音方面用了非常多的音軌,因為拍攝野生動物時通常只拍畫面不錄聲音。所有的聲音都需要后期配上去。而這次的片子就更復雜,因為多了很多圖形效果的畫面。我們有4到5條聲軌是用作同步的,16到20條聲軌用作背景氣氛,多達24條聲軌用于各種效果和擬音,還有另外24條聲軌用來配合畫面的圖形效果。這么多的聲軌令《鯊魚戰場》的制作非常復雜且與眾不同。”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大部分鏡頭都是在水下拍攝完成的,盡管現在有水下話筒可以采錄聲音,但錄到的效果常常感覺很假,與人們熟悉的聽感很不一致,所以真實的東西有時候反而不能用得太多。我們追求一種心理上的真實效果。比如一條鯊魚向鏡頭游來,觀眾必然產生恐懼感,在聲音上我們就要設法營造出這種恐懼感,加一些真實的聲音,再加一些人為的聲音,最主要是要讓人產生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潛入海底
對于Harries來說,人為制造的環境效果為整部影片奠定了一個基調。因為從這里開始,你可以構建影片其他必需的聲音元素。傳統的野生動物紀錄片通常鏡頭間的轉換比較緩慢,你可以在一個長鏡頭中放入柔和豐富的環境效果,襯托影片的氛圍。而像《鯊魚戰場》這樣的影片有很多圖形處理的鏡頭,鏡頭剪接快速頻繁,根本容不得你做那樣的處理,所以人造的襯底音響就非常重要。這些都是由Kate來完成的,有些是真實的聲音,有些則經過人為處理,把一些聲音弄成仿佛在水底一樣,有些靠加混響完成,有些則直接在調音臺上靠EQ解決。
而這些處理手段的應用都和我們所希望設定的深度有關,當然也和水面的情況有關。當鏡頭在水面和水下轉換的時候,你必須保持一定的連貫性和真實感。對于一部大部分在水下拍攝的影片,調節好影片的氣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弄不好,就會讓影片聽起來非常沉悶,老是同一種調調。為此我們努力尋找影片中給出的提示,比如水下是一片珊瑚礁的時候,我們就會加入一些小蝦或浮游生物的效果。而如果是在非常深的水下,我們會使用低沉渾濁的嗡嗡聲,這樣聽起來很有感覺。
由于水下鏡頭太多,我們不得不在水池中打轉,錄制很多的擬音效果。但實際的情況是,除非在水面撲騰,水下的聲音通常是聽不見的時候。可在電視上看到水下的生物向你游來的時候,你不能一點聲音都不做進去,那樣會讓人感到不舒服。而做上一些效果就會讓人感到自然。盡管不真實,但給觀眾的感覺是好的。
對于那些水下的擬音效果,要制造大型的海洋生物擦身而過的感覺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為此費盡心機。依靠非常創造性地使用移調處理器,和其他一些手段,我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TC 6000是我們最常用的處理設備。
影片中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形處理效果,一小時的影片中各種各樣的效果多達350處。為了對付這些畫面,Harries不得不絞盡腦汁搞出各種各樣希奇古怪的聲音與之對應。比如在影片中有大量的篇幅探討鯊魚的嗅覺器官,出現了不少動畫圖形來解釋鯊魚身體的構造和與外部刺激的互動。這些動畫效果都需要相應的聲音。為此我們甚至模仿瓦格納的主題動機作曲法,每當影片又開始討論鯊魚嗅覺器官在他們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時,相應的主題動機就會出現。當然,這些動機都是非常短小,不引人注目的。
撒上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