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力:高級工程師;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后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曾參加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的研發,現任北京利國電子公司總經理。聯系作者:liguo@liguo.com.cn
第三部分 數字信號的傳輸問題
一、 電纜傳輸方式
各種信號在電纜中傳輸時,根據該信號在當初設計時的驅動情況,在其對應的標準電纜中本身的驅動能力大致如下:
1、SDI:在1694A(SCFB)電纜中,可傳輸大約300米,該電纜相當于18AWG或RG6/U,對應國內型號是SYV75-5,但75-5電纜指標要差許多,計算距離時要注意。
2、HD-SDI:在上述電纜中可傳輸100米。
3、DVI信號:在24AWG標準下,1,600×1,200×60可傳7米,1,280×1,024可傳10米,1,024×768可傳13-14米,但當線號下降時線徑變細后,距離會縮短,下面會單獨討論。
4、HDMI信號:在24AWG標準下,1080p可傳15米,1080i和720p可傳輸25米左右。
5、DP信號:應該與HDMI信號相同,也可達15米。
以上種種,都是在標準的電纜中的情況,但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所能采購到的電纜是非常不同的,尤其是以DVI和HDMI電纜為甚。比如,一些短的電纜如1.5米、2米、5米等,由于是定長的,所以廠家在生產時,就不會使用24AWG的線纜,而可能是28AWG,甚至32AWG的線纜(尤其在MINI HDMI中,這樣可以節省成本)。但對我們的工程應用就要造成很大麻煩。因為我們的信號從源頭開始一直到顯示為止中間要經過許多設備,有許多處要用電纜聯接,原則上講,每一級設備都會對信號進行“再生”不應該影響圖像的質量,但一般的設備對其中的時鐘信號是無法“再生”的,在鎖相過程中“抖動” 會不斷加大。如果在短距離時使用細線,雖然距離短,但時鐘的“抖動”與長距離時差不多,這樣會影響到級聯使用的。因此建議用戶購買時要注意,看其線纜的標準情況,最好還是選用標準電纜,尤其是級數較多時。另外在做接頭時,所采用的工藝不同,對電纜的傳輸特性影響也很大,如壓接工藝指標好一點,但壓接的接頭牢固程度差一點,而焊接的一致性較差。因為我公司有為電纜生產研制的電纜測試設備,在實際使用中,會有大量的焊接接口的錯誤被發現,誤碼率的差別巨大,一般廠家對長線會進行誤碼分析,短線往往不會,因此短線時更要注意,或者準備一套數字診斷包,對所用電纜進行一次測試,你會發現誤碼的差距。而系統中一旦發生誤碼了,就會永遠誤下去,無法再糾正了。
在電纜傳輸時,由于距離的限制,有時需要用電纜驅動器(中繼)進行延長,該類設備在原理上,是先將信號進行預加重,根據要傳輸的距離進行均衡調節,可延長傳輸距離,現在有些成品電纜的電纜頭中加有該設備,但只能是定長的。如果是可外加的驅動設備,往往在實際應用中有缺陷,因為要供電,而在傳輸過程中中途供電可能并不實際,因此應用的好像不多,實際上,如果要進行多次中繼,就不如換其它方式傳了。
二、網線傳輸
除了SDI、HD-SDI外(其本身的驅動能力較強,所能傳輸的距離足夠長了),DVI和HDMI都存在網線傳輸的問題,DP目前好像還沒有這種應用。這是由于如果采用標準的DVI或HDMI電纜價格較貴,較好的標準線確實要做到30-40元/米,如果要傳20-30米,電纜錢加上驅動器的錢,成本比較高。而網線就非常便宜,因此出現了網線傳輸DVI和HDMI的設備,原則上,好的網線如23-24AWG的網線,可將信號傳輸40米-60米左右,但在實際應用,有許多問題要特別注意。
1、對網線的要求較高
網線的質量對傳輸距離影響很大,有些線能傳40米,有些線傳10米都出問題。由于發送和接收芯片中都含有均衡調節部分,針對不同質量不同長短的網線,均衡調節是很麻煩的事情。因此有時我們建議用戶在采購網線設備時也一起采購指定的網線,如特定的幾種品牌和型號。因為這些線經過測試與匹配,在應用時麻煩也少許多。不建議在市面上隨便買網線用到工程中。
[Page]
2、抗干擾能力
由于DVI與HDMI的頻率都在1G左右,而手機等設備的頻率也在此波段,因此除原有電機、熒光燈等干擾外,手機的干擾也很明顯。根據我們的實驗測試,當手機距網線1-2米時就會有干擾,當手機在距設備1-1.5米時,也會有明顯的干擾(手機型號不同,干擾的距離也不同),這對實際應用影響較大。一般的網線由綜合布線部分完成,一旦出現干擾有時只能換線,很難解決。根據我們的實驗結果,采用屏蔽網線,甚至是雙屏蔽網線,并將屏蔽層直接焊到網線頭上(用金屬頭而不是水晶頭)的金屬上,可有效減少干擾,另外,設備本身的防輻射性能要做考慮,這樣可以有效許多。
三、光纖傳輸
數字光纖傳輸的特點以前的文章中做過許多介紹。光纖應用的特點是:一是光電隔離,不存在許多干擾;二是傳輸距離很長,在多模情況下,應能達到550米,在單模時可達20千米;三是光纖成本很低,拉一條光纜可含很多光纖,易施工。
1、單模(Single-Mode)光纖:光纖口徑很細,在10μm左右,由于口徑很小,因此光線在其中傳輸時所走的路徑基本一致,是按單一模式完成的,因此色散小,可傳輸距離較長,但其安裝配合時耦合很困難,光模塊成本高,光纖本身便宜一點。
多模(Multi-Mode)光纖:口徑較粗,有50和62.5μm兩種。由于口徑大,光纖在其中作全反射時會有許多不同的模式,路徑長短差距大,色散嚴重,(在光纖中,有三種色散模式,即模式色散、材料色散、波導色散,單模光纖中基本不存在模式色散),傳輸距離近,但光耦合安裝容易,模塊本身便宜,而光纖稍貴一點(相比單模用的材料多)。國內多模一般為62.5μm,用戶在選用設備和光纖時應注意,否則光纖與設備不匹配會影響使用。光纖也有其性能指標,類似“帶寬距離乘積”,表現該光纖在某一頻率時的最遠距離。
2、單纖傳輸與多纖傳輸
SDI與HD-SDI,目前有許多光纖傳輸設備,由于SDI就一路信號,無疑是用單纖傳輸。DVI與HDMI信號,其含有4路通道,因此應占用4條光纖傳輸,由4路光發射器將每路信號分別調制成光信號,各自占用一條光纖傳輸,接收端反之。這樣作非常簡單,但其缺點是要有4對光模塊,且占用4條光纖??梢栽O法利用一條光纖傳輸,其優點是光纖與光模塊用量少,資源占用少。辦法有二:其一,利用波分復用,光模塊將信號調制到某一頻率的光波上傳輸,如850nm、1310nm、1550nm,如果利用四路不同頻率的光波分別調制四路信號,如分別在1510、1530、1550、1570nm, 在發端利用光學器件(波分復用器),將四路光合成起來變成一路光信號,收端再利用光器件將四個不同頻率的光信號拆分出來(類似多棱鏡分光的原理),重新得到四路光信號。這樣做的優點是:只占用一條光纖,在長距離或超長距離傳輸時資源占用少。缺點:首先波分復用器不便宜,其次其熱穩定性與損耗不太理想。第二種方法,利用數字合成法,將四路數字信號合成為一路數字信號,如將1.485G的HDMI信號合成為5.6G的數字信號,再利用一對光模塊和一路光纖完成傳輸。其優點依然是節省了信道資源,但其缺點也很明顯:一是數字合成的芯片很貴(至少目前貴);二是所能完成的帶寬有限,例如無法將四路1.485G信號合成,只能降低頻率,如無法實現1080p的單纖,只能做到1080i的單纖;三是光模塊的指標要提高,如原可用1.25G的模塊,現在要5.6G模塊,成本也要高許多。
因此在實際使用時,要統籌考慮采用哪種方式,當然以距離為標準的選擇很容易,長度大于500米就選單模的,小于500米可選用多模的,多模雖然光纖稍貴,但設備便宜。如果光纖資源有限,情愿多花錢,多擔風險,那就上單纖,如果資源不緊張,我們建議還是用多纖的合理。 [Page]
3、光纖的要求
光纖有口徑的區別,尤其多模,50和62.5μm的要多加注意,否則在光耦合時損失較大,而且光纖也有性能上的不同,主要指標是色散和衰減,如果在長距離傳輸時,應考慮選用色散和衰減小指標好的光纖。
4、光設備的供電
其實設備供電很簡單,直接上外接電源就可以了,但在DVI輸出信號中包含有電源,因此與之相連發端的設備,如光設備、傳網傳輸設備等,就有可能由DVI口直接取電。按照DVI接口標準,其可供的電流有限,大致55mA,如果外接設備的耗電小于該規定參數,是可以利用其供電的,但個數也不能多,因為牽扯到前端設備的整體供電問題。如用32×32的DVI矩陣,如果所有端口都由DVI口供電,32個外設的電流是很大的,而矩陣本身不可能預留大的電流(否則該設備也太貴了),因此外設都要求能自行供電。當前的外設包括光設備或網線設備都有自供電的能力,這在工程使用中沒有問題。
5、光的切換、分配、中繼等問題
無源的光分配和切換是可行的,但對光的功率損失也是明確的。如分配,既使我們不考慮分配器的損失,僅將一路光信號分成兩路,光功率就損失一半,因此都是要靠無源光器件完成分配雖然便宜,但不實用,傳輸距離會銳減。因此一般都用電信號的分配,經分配后上光發送。如果距離很近,理論是可以用一套光發設備,將電信號變成光信號后用無源光器件進行分配,這樣可減少光發送器的數量,但距離要計算好,防止光功率不夠。無源光切換很昂貴而且切換規模很小,目前好像只有4切1的器件,也很貴。利用光器件完成切換目前看不合實際,也未見到真正的光切換器,目前的光切換應該稱為光接口的切換器,都是將光信號轉為電信號,在電信號上切換,再轉為光信號輸出。光中繼由光檢測,前置放大,主放大判斷,再生電路與驅動電路組成,完成均衡放大,識別再生和再定時,不是個便宜的東西,所幸我們一般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