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伴隨著國家對三網融合的大力推進,一時間三網融合已成為最受矚目的國民話題,但三網融合究竟出于何種背景,三網融合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影響實現三網融合的障礙是什么,又如何解決呢,實現后又能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本組稿就將帶您回顧我國廣電、電信的過去、審視現在的發展、憧憬美好的未來,共同打開三網融合的絢麗世界。
為什么國家會給廣電的發展提供三年保護期?因為電信和廣電的競爭是有差距的,根本不是一個起點上。從三個方面就能印證這一觀點。
一是時間上的差距。自1993 年到2010 年中國電信業改革發展經歷了17 年的歷程,而廣電從2001年開始發展數字電視到現在也僅有10年的時間,從發展時間上,對于廣電而言,這場競爭顯然是不公平的。
二是競爭狀態的差距。電信的統一指揮、統一部署多年的市場化運作已經鍛煉出了成熟的市場運作方式、嫻熟的市場操作手段,及一批高效運作的企業員工。可謂上有有高度有遠見的戰略戰術,下有高效執行能征善戰之士。由此電信已經是一個相對非常成熟的市場化運作實體,猶如一個全副武裝,隨時可以投入戰斗的兵團一樣。廣電離打造出這樣的可以競爭的運作實體的時間估計不是三年就能實現的,雖然之前國家要求臺網分離,網絡公司企業化運作,結果到現在發展成了一個半事業半企業的公司。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的運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這樣的形式是無法發揮一個企業真正的戰斗力的。在這種企業性質下,到現在也沒有形成初步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更不用說是成熟了,市場化手段也嚴重不足,更沒有市場化人才及技術人才,就像沒有經過訓練、連槍都沒有摸幾次、隊列都不會排的老爺兵。
三是技術發展的差距。今天的廣電就像當年的電信,都是從事業向企業過度,電信當年的改革發展也是非常艱辛的,克服了傳統國企很多典型弊端: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內部激勵與制約,粗放經營,預算約束軟化等等,而且當時正是中國剛剛加入WTO之后,外部和外部的事情都是繁雜而讓人迷茫的,電信當年經歷的并不必廣電今天要面對的少。而電信之所以能夠得以快速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技術的大發展。電信業屬于高技術行業,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網絡設備和高素質的人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技術低劣可以確定企業經營的成敗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先進的技術一定會取代落后的技術,并且最終獲得市場的認可,幫助企業取得競爭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國內六家基礎電信運營商的從業人員接近40萬,其中工程技術人員比重達到70%左右,能夠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地市以上的電信公司經理階層大約80%來自計劃建設或者運行維護崗位。這大概就是電信的技術為什么能夠得以快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當時甚至出現了技術決定論的情節,這種情節顯然是偏激的,但從中可窺一斑,電信技術基礎的強大為以后的業務運營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廣電的技術和電信比起來可真是天壤之別了,廣電的技術人員多數只懂得模擬信號的一些基礎知識,對數字信號的知識絕大多數是知之甚少,這種薄弱的技術基礎成了廣電發展的短板,而且必須成為當務之急。不然廣電的技術一定會給發展拖后腿,甚至影響產業發展的方向。有些廣電因為當時技術水平低,選用了性能比較低的方案,鑒于各種原因的考慮,又不能否認自己的認知偏差,只能是維持現狀。也正是這種無法正面面對問題的狀態,讓廣電的技術改革舉步維艱。
當年電信面臨的是加入WTO后越來越多的國家化的競爭,而如今只是一個電信就把廣電嚇個半死,這不能不讓人警醒兩者之前的差距。同樣都是高科技行業,電信的底氣來自于先進的技術及不斷的創新,而廣電只能以差距太大為由不斷尋求國家的保護,但是國家對廣電的政策支持會越來越少,一如當年對電信的政策支持一樣。國家只能扶植你起來,一味的黏在國家的懷里是不可能自立自強,也會讓國家不堪負重。
如今電信在實現三網融合方面根本就不存在多大的技術問題,IPTV、網絡電視也只是受到帶寬的限制,廣電引以為核心競爭力的片源問題也根本就不是電信發展的障礙,甚至比廣電的節目更加豐富多彩。雙向互動點播做的也非常出色,而雙向、網絡本來就是電信的老本行。相比較而言廣電的技術在三網融合中處于一個很低的程度,在機頂盒上開發的上網功能不僅受到機頂盒硬件性能不高的制約,也被機頂盒軟件束縛著。不開放的軟件技術的長期存在讓機頂盒各種軟件的開發受到了嚴重束縛,也延緩了硬件的更替。可以說,在機頂盒上實現上網功能老百姓對這個評價肯定是很差的,因為在涉及互聯網方面,兩者差別確實太明顯。
在與電信的參照下,廣電的技術不高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提高技術也成為廣電目前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而打破瓶頸,提高技術的唯一辦法和首要任務則是打破技術束縛,以開放的技術迎接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