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視通借殼上市 SMG在政策“夾縫”中變革
2011-01-29
中國經營報
中國的媒體發展,尤其是上市,要看政策的寬松程度。SMG是一家體制內的媒體巨頭,“舵手”黎瑞剛一直在探索一條路:如何在現有媒體監管框架下推動上海文廣集團的更加市場化。可以看到,黎瑞剛推動的都是內容集中、在內容制作和發行領域的子公司上市。這可以獲得資本助力,其國有身份又能規避政策風險。
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MG)旗下出現了第一個上市子公司,以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為主營業務的新媒體公司百視通2011年1月11日成功借殼廣電信息登陸資本市場。廣電信息復牌后,股價受到追捧。
SMG是國內規模僅次于央視的大型傳媒集團,2010年營業額達到113億元。“制播分離”、“子公司上市”是近年來一致圍繞著SMG的兩大話題。子公司中,此前呼聲最高的第一財經、星尚、炫動卡通等子公司均未能拔得頭籌。
廣電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湖南廣電旗下早已有了上市公司電廣傳媒。業界期待,通過上市融資給各廣電集團注入新的增長動力。然而,國家廣電總局發言人近日表示,要保證廣電事業體制,反對整體上市及跨區整合。SMG改革走向是否會發生變化?
借殼廣電信息
2011年1月,停牌已四個月的廣電信息披露,SMG旗下以IPTV為主營業務的新媒體企業百視通將借殼上市。
廣電信息此次將把其原有的制造業務全部轉出,并將以12.23億元購買SMG持有的百視通51.78%股權、文廣科技100%股權、廣電制作100%股權以及信投股份21.33%股權。
同時,廣電信息還向百視通的其他股東購買百視通其余48.22%的股權,從而完成對百視通100%的控股。
此外,東方傳媒又以7.67元每股的價格收購廣電信息36.6%的股權,總計19.9億元,收購完成后,東方傳媒直接持有并運營廣電信息。
這是SMG旗下子公司第一次登陸資本市場,SMG總裁黎瑞剛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百視通的業務包括IPTV、手機電視和網絡電視等。從2005年開始,百視通的IPTV業務最先在上海浦東等區域試點。上海浦東張江的一位用戶向記者透露,百視通曾與電信合作,推出“寬帶+IPTV”的套餐,將IPTV以非常優惠的價格與寬帶綁定推廣,要求用戶每月看IPTV8次以上即可免費,當時意在擴大影響。
如今IPTV的內容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和綜藝等,基本上都是已經播出過的節目,而非百視通原創。而近一階段,百視通也嘗試在轉播體育節目時重新加上解說,從而介入內容制作。通過節目收費和廣告盈利,2009年,IPTV的業務收入達到2.57億元。黎瑞剛告訴記者,百視通的經營狀況明顯好于SMG其他業務,“新媒體”也正是SMG著力發展的關鍵。
各方消息顯示,百視通的上市得到了監管層的支持。此前百視通曾嘗試直接IPO,但最終得以以“借殼”的方式加速上市。國家廣電總局、中宣部均對此予以放行。
廣電信息的證券事務代表周應昕向記者表示,此次資產注入后,廣電信息有了全新的“概念”,上市公司得到了提振。
SMG子公司上市破冰
對于百視通的上市,黎瑞剛表示,目前只希望集中精力把公司做好,暫時還沒有運作SMG旗下其他子公司上市的計劃。從長遠看,SMG市場化是必然的,但集團旗下不可能出現很多上市公司。
不久前,在全國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上,就2010年廣播影視工作情況和2011年工作規劃回答記者提問時,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吳保安表示,電臺、電視臺必須堅持事業體制和公益性質。
吳保安稱,要以電臺、電視臺為重點,深化公益性事業改革。改革中,不允許搞跨區域整合,不允許整體上市,不允許按頻道頻率分類搞宣傳經營兩分開,不允許搞頻道頻率公司化、企業化經營。而對于電臺、電視臺廣告等經營性產業,則要以轉企改制為重點,深化經營性產業改革。
此言一出,似乎為近幾年全國各地火熱展開的“制播分離”改革潑了一瓢冷水。
黎瑞剛向記者解釋稱,SMG被列為國家廣電制播分離的試點,此次子公司上市亦獲得了多方首肯,2011年SMG還將有更進一步的改革突破。廣電總局最近的發言,與廣電改革大方向并不矛盾。事實上,早已公布的多份政府相關文件均與上述表述完全一致。對新聞等核心業務事業體制的堅持一直沒有改變。而廣告等經營性業務的改革還將繼續推進。
對于想在體制內和市場化之間尋求一條融合之路的SMG來說,首要的是堅持新聞業務不上市,保持事業體制,而大力推廣業務集中于內容制作和發行領域的子公司上市。如果將來SMG有新的子公司籌備上市,之前也把新聞業務、頻道資源等剝離出來,只允許經營性資產上市。
黎瑞剛告訴記者,2010年SMG總營收高達113億元人民幣,仍領先于湖南廣電,緊跟央視,位居全國第二的位置。
2010年,SMG旗下第一財經與寧夏衛視合作,向寧夏衛視輸出內容,從而實現了第一財經電視的“上星”覆蓋全國,成為廣電跨區域合作的樣本之一。黎瑞剛表示,目前還沒有其他的跨區域合作計劃。
一位第一財經電視的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SMG管理層這幾年經常會談到子公司上市的計劃,但一直很難落實。在集團內部,各子公司被視為三個梯隊:第一財經、星尚、娛樂是最強的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是紀實;其余的諸多子公司最多只能擠進第三梯隊。
內容二次開發
SMG著力推動旗下子公司上市融資,與國內廣電集團激烈的競爭不無關系。湖南廣電的突飛猛進給SMG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廣告導報》主編、傳媒研究專家凌平告訴記者,單純依靠廣告、用自有資金發展的“一條腿走路”模式已經不能支撐集團的發展。借助資本市場擴大市場規模,加快發展速度,已是大勢所趨。對于SMG來說,身處上海這一金融中心,上市是遲早的事。
SMG旗下紀實頻道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百視通,可能是因為百視通的IPTV等業務與“制播分離”關系不大。SMG旗下的內容制作和播出平臺原本是一體,雖然隨著“制播分離”,各頻道紛紛成立了子公司,但與播出平臺還是有著割不斷的聯系。而百視通與傳統的頻道幾乎沒有關系,是全新的媒體,不會受到體制的限制,沒有政策障礙。第一財經、星尚等子公司若要上市,則要做大量的理清關系的工作。
凌平認為,SMG的操作模式比湖南廣電更為國際化。以第一財經為例,旗下包括電視、報紙、周刊、廣播、網站等多種媒介,是“全媒體”,和西方傳媒集團的模式非常相似。
由于IPTV需要大量的內容以供點播,凌平認為,SMG的龐大“片庫”資源提供了一個強勁的后盾。如果沒有集團的支持,IPTV就難為無米之炊。
對SMG來說,以往節目只能播出幾次,屬于對內容的“一次性消費”。IPTV是對內容的“二次開發”,通過點播的方式,放大內容的價值。“二次開發”正是目前中國影視界做得最不夠的。
對于IPTV未來的推廣,凌平認為,中國的觀眾長久以來習慣于免費,對于收費模式還難以很快接受。
SMG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