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支“中國特效軍團”,低調地游走在中國電影和好萊塢之間。
在落幕的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由好萊塢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新片《雨果》拿下了包括“最佳特效制作”在內的大部分技術類獎項,幾乎與影片《藝術家》平分秋色。但很少有人知道,一幫中國年輕人參與了該片800多個特效鏡頭制作。就在《雨果》熱度慢慢退去時,這支“中國特效軍團”才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這些中國年輕人供職于全球知名特效公司PIXOMONDO(德),該公司曾為災難片《2012》擔任特效。目前,他們正在制作《白雪公主與獵人》以及《蜘蛛俠4:神奇的蜘蛛俠》的特效。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支“特效軍團”,本報記者探訪了PIXOMONDO北京團隊,他們的特效制片,即《雨果》項目的特效制片克里斯(Christoph Zollinger) 揭秘了《雨果》精美場景的制作故事;而首席運營官寒洋(Jan Heinze)則以親身經歷解讀了好萊塢特效制作的流程。
特效-揭秘《雨果》
動用80位中國藝術家耗時1年完成
《雨果》最有力的宣傳招牌無疑是“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影片”。精巧轉動的鐘樓齒輪,精彩絕倫的魔術秀以及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火車站的重現,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些令人驚嘆的畫面中,中國軍團的藝術家們功不可沒。
據PIXOMONDO首席運營官寒洋介紹,PIXOMONDO特效工作室在全球共有11支團隊,《雨果》的特效制作動用了其中的10支團隊的400多名藝術家。其中包括來自北京、上海的80位中國藝術家,他們占到北京和上海團隊的70%。
這支中國軍團在《雨果》的制作中承擔了相當龐大的工作量。據悉,上海團隊負責了三分之一的環境三維建制,包括讓人難忘的巴黎火車站,而北京團隊負責600多個鏡頭的立體設置工作,立體相機運動匹配流程的開發和20%的最終合成工作,其中包括開場時小主人公從鐘樓里看向火車站的鏡頭合成。
面對如此龐大的數量,特別是立體特效,特效制片克里斯也坦言,這是他們的新挑戰。整個制作過程耗時1年完成,其中光是各種準備工作就花費了3個月。
特效-運作
制作前期規劃縝密避免成本浪費
寒洋告訴記者,好萊塢已經擁有了一套完善的特效流程,這種管理不僅有利于保證電影特效的制作效果,同樣可以避免成本上的浪費,而這點也恰恰是中國電影的特效制作所欠缺的部分。
據悉,好萊塢導演在拍攝前會與特效公司的視覺總監商討哪些地方要做特效,并給出相應的預算,之后會給出特效鏡頭解析表。這樣不僅便于特效公司理解導演的要求,也利于計算費用,因為特效制作是按鏡頭付費的。
無疑這種制作流程不但能夠節約成本,還能節省時間。以《速度與激情5》為例,特效部分不但修改的地方很少,而且還比預計的周期短了幾天。
好萊塢特效制作七道工
1.制片人、導演、攝影導演以及視覺總監四方會談,明確規劃影片的特效制作鏡頭和預算
2.將特效鏡頭解析表交付特效制作公司,上面標明鏡頭說明、難度
3.特效制作公司與制片方溝通質量標準、周期等,給出相應的報價
4.好萊塢片商對特效制作的分配進行管理(通常分給數家制作公司)
5.特效制作
6.修改
7.交付制片方特效制作成品
海外“補貼”進中國降低制作價格
作為國際標準的特效制作公司,寒洋坦言,他們也和國內的電影制片公司洽談合作,制作費用比起國內特效公司具有競爭力。
據他透露,在澳大利亞、美國、德國制作特效都有政府補貼,所以他們計劃利用全球資源,將這些補貼轉移到國內的客戶上,從而進一步提高價格的競爭優勢。
一般特效修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概念上的、方向上的修改。這種修改很大,相當于重新做了一遍,制片方是一定要追加費用的;而另一種則是細節上的,看牽涉多少量的特效工作,以此來決定是不是追加費用。
據悉,追加費用是為了保證特效公司有足夠的預算來制作該內容,從而保證質量。這在好萊塢是非常清楚的商業規則。所以制片人都會非常有序、非常流程化地管理,盡量避免成本的浪費。
馬丁-斯科塞斯的團隊在《雨果》中的特效制作規劃方面就屬個中翹楚,不僅特效的規劃精確到了每一個鏡頭,甚至要求所有制作特效的藝術家們理解《雨果》這部作品的故事以及風格,也因此,《雨果》的特效制作幾乎沒有“返工”,節省了特效成本。
特效-看中國
專業人才比好萊塢年輕
在寒洋看來,中國的特效人才相對好萊塢來說較為年輕。
據他介紹,PIXOMONDO在進駐中國前調查發現,中國的學校里優秀的人才相對年輕,沒有經驗,但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像制作《雨果》中“魔術秀”的張樂,在2010年進公司時的等級只是初級,必須在主管的指導下才可以獨立完成鏡頭的合成。而現在他已經成為合成部門中重要的一員。
據了解,目前北京團隊的“相機運動匹配”部門18名成員中,中國成員有16位。
前期規劃不夠充分
在談到中國的特效制作行業時,寒洋表示,中國的特效行業剛剛起步,“雖然中國的電影制片方的預算越來越接近好萊塢,但中國的特效行業卻遠沒有好萊塢來得完善。”
記者從PIXOMONDO了解到,他們在與中國電影制片公司洽談合作時發現有些“水土不服”,很多中國電影制片公司都不做特效制作的前期規劃,一般等到拍攝完后再來做。
由于前期規劃不力,所以經常導致導演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特效制作公司只能自提方案,但做到一半,導演突然發現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便要求重新去做。
由于顛覆性修改需要追加費用,但往往因預算不夠,所以只能放棄追加,結果導致特效制作效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