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國產電影沒有贏家。
在中國電影票房前4個月超過50億元,全年預計會達到180億元,有望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的情況下,國產票房卻大幅衰退。
好萊塢的狼群和國產片噩夢
去年一部片子視頻網站開價100萬,今年只有20萬。
今年2月,中美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根據協議,中國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中美合拍片將享受中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待遇。
在沒有中美協議的去年,進口大片就從中國130多億元的票房中,卷走了其中的46.4%。
而今年前五月,《泰坦尼克號》、《復仇者聯盟》等12部好萊塢電影,贏得票房27億。而選擇與對方同期上映的17部國產片,總票房僅4億。
新影聯副總高軍說,截到今年5月底,全年上映新影片155部,其中國產片81部。至目前僅有5部國產片票房過億,其中最高的《大魔術師》也不過1.7億,所有票房加起來,只占到了30%的票房,而20多部進口大片,占了絕對的主角。
上海聯合院線2011年票房為13.35億,占全國票房的10%,其副總經理吳鶴滬表示,以往4、5月份都是市場淡季,今年因為多了14部的定額,新的市場出來,短期內3D、IMAX影片增多,預熱了市場,《泰坦尼克號》等好萊塢大片壟斷了票房排行榜前5位,在市場放映空間占到54.3%,人次觀眾擁有量占到76.8%,在票房的市場份額中間占到81.2%,剩下的國產片再加上其他進口影片數額比例可想而知。
吳鶴滬還提供了另外兩組數據,一是從今年以來聯合院線票房最高的10部影片中,有9部是好萊塢影片,國產片僅有《喜羊羊與灰太狼》排名第八。二是聯合院線過去24周的票房統計里,除了第一周《金陵十三釵》拿到過當周最高票房第一位外,其余各周每周票房冠軍均為好萊塢大片。
即使在有《黃金大劫案》和《匹夫》兩部國產大片上映的4月,中國影市仍連續兩周被《泰坦尼克號》、《超級戰艦》兩艘大船霸占著,加上《靈魂戰車》等的加入,導致上周末好萊塢大片占據影市94%的場次,十幾部國產片一起分享剩余的6%的場次。
好萊塢影片橫掃中國電影票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3D銀幕大幅增加,從而增加了好萊塢片的排場次。據統計,中國目前的電影銀幕有11000-12000塊,其中1/3是3D屏。“這些3D的銀幕基本上就是為好萊塢預備的。”高軍說,中國3D制作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和觀眾的需求。
國產片除票房外最重要的收入視頻網絡版權費也開始跳水,恒業影業相關版權負責人透露,去年一部片子視頻網站開價100萬,今年只有20萬。樂視網版權業務相關負責人則稱,今年他們影片版權收購價比去年普遍下降七成以上。
合拍片浪潮中外流的熱錢
橫店影視基地最熱鬧時有50部電影同時開拍,導演們為爭搶場地甚至大打出手。“現在你再去橫店看看,冷冷清清。”
行情不景之下,國產電影投資開始下滑,很多國產片正面臨融資難。河南電影電視制作集團發行部門負責人透露,為減少成本控制風險,目前他們一些國產片不再輕易進入全國主流院線,除非先在一些地區試映達到效果。
這和前兩年熱錢紛紛涌入影視公司的盛況大相徑庭。在2011年,曾有5家制作公司拍關云長,4家拍孫悟空,3家拍穆桂英,另有“3條白蛇,3桌鴻門宴”。橫店影視基地最熱鬧時有50部電影同時開拍,導演們為爭搶場地甚至大打出手。“現在你再去橫店看看,冷冷清清。”高軍說。
投資者不再燒錢,除了不想虧本,還因為有很多人發現,他們投資的電影,連去電影院上映的機會都沒有——據《2012年電影產業報告》指出,2011年有700多部影片,故事片558部,但真正上映的不足一半。
而另一方面,受中美協定的影響,更多的熱錢流向海外。天使之翼影視投資公司總裁戢二衛在“硬幣的兩面”論壇結束后的采訪中說道,合拍片不但能繞開配額的限制,還能享有國產片的分賬慣例,比過去12%的比例多得多。
比如中國民間私募國影基金已宣布將以2億美元投資制作10部合拍片,每部合拍片的最高投資額約為5000萬美元。而沃卓斯基姐弟、與湯姆·提克威共同執導的《云圖》剛在戛納電影節亮了相,它的第二投資方來自新原野公司。
導演哭了,院線經理笑了
“錢在觀眾的袋子里,你不能去把它搶出來,靠哭也哭不出來,關鍵還是質量。”
面對國產片的生存困境,中國第六代導演在剛剛落幕的上海電影節上集體發聲。除了將原因歸咎為好萊塢的沖擊外,他們還認為盜版和電影審查也是重要的原因。
陸川在上海電影節的論壇上幾度哽咽,原因是他所拍投資達9000萬的《王的盛宴》,因為“非商業原因”擱淺。陸川邊哭邊拒絕說出延期的具體原因。更多電影人對這部講2000多年前楚漢相爭“鴻門宴”的歷史題材片的突然未過審表示困惑。
“現在的電影審查是問題不解決,又不進行分級,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傷害觀眾的。”導演張元抱怨說,韓國曾經也進行電影審查,很快被好萊塢攻占到國產片份額只有17%左右。1994年左右解除審查后,短短十幾年內,韓國電影全面振興。
王小帥則將他新片的失意歸結為盜版。“片子是中法合拍,法國發行提前,再在中國發,就是擔心盜版。”王小帥說,但5月11日開始發行,當天晚上盜版就出來了,而且是高清下載,因為1.3K12小時就解密出來了。本來做到2K的話就很難解密,但中國這邊要求是1.3K,否則就不給鋪電影院。
電影院院線經理也成為了被埋怨的對象,導演們指責院線經理眼里只有經濟效益,沒有社會責任,把黃金時段全部給了好萊塢。譬如,《形影不離》首日全國十五大城市排片比例占12%,第二天《復仇者聯盟》上映后《形影不離》即下降到8%,第三天降到6%。這還是由吳彥祖和好萊塢影帝主演,而在4月份,好萊塢大片占據了97%的檔期,只留下了3%的檔期給國產片。還有相當大量的國產電影連到影院一日游的資格都沒有。
在國產片里排片比例比較好的是《黃金大劫案》,在一些城市達到20%,可以跟《復仇者聯盟》等進口大片相當。
吳鶴滬拒絕透露國產影片如今在排片表中所占比例,但他表示,排片基本都是根據市場來的,影院隨時根據觀眾的需求調整排片。比如去年的《鐵甲鋼拳》和《失戀33天》同時上映,前者最初的排片優于后者,但影院發現后者需求很大后,立即就把《鐵甲鋼拳》的檔期騰了出來。
吳鶴滬說,進口片占了如此大的比例,國產片自己也應該負責。“我們引以為豪的是一年生產多少片子,去年是700多部影片,故事片558部。結果電影市場上每個星期五都在舉辦集體婚禮,6月1日那天8部影片同時上映,觀眾分流,票房攤薄。而且到下半年,又是一堆同類型的國產片扎堆上映。其實國產片可以大幅度減少數量,而提高質量。”
吳鶴滬曾經提議導演們去電影售票臺去體驗生活,看看觀眾們到底喜歡什么樣子的片子,“現在中國的導演,不是在藝術的圈子里,就是在自我的圈子里閉門造車。票房不好就拿狹隘的民族主義說事,導演們恰恰忘記了,電影的真正意義是適應觀眾,而不是讓觀眾去適應他們。” 吳鶴滬說。
陸川在臺上哭的時候,黃飛玨在臺下笑了:“拿好萊塢入侵說事的,都不是理由。”他認為,任何地方都在遭到好萊塢的入侵,就連一向只看法國本土電影的法國,好萊塢都打開了市場。這并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
黃飛玨回憶,2001年時,國產大片《我的兄弟姐妹》是當年的票房冠軍,票房為2500萬;但1998年時,一部《泰坦尼克號》的票房就是3.6億,這個紀錄直到11年后的2009年才被《2012》打破。國產片和進口片票房相差10多倍,而且2003年之前中國電影更慘,很多人都不愿意掏錢買電影票,都在家買盜版碟,“那時也沒見哪個導演出來哭過。”
而這些年,中國電影票房一直以20%以上的趨勢在遞增,也有人成功拍出了賣座的國產片,國產片票房紀錄和進口片票房紀錄已經縮小到一倍左右的差距,《阿凡達》的票房是12個億多,《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的票房保守估計也有六七個億。這表明,在現有條件下,國產電影依然可以拍得很好看和賺錢。“錢在觀眾的袋子里,你不能去把它搶出來,靠哭也哭不出來,關鍵還是質量。”黃飛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