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LCD投影機技術的出現
20世紀90年代初,在北方國家電力公司的控制室里,使用了一款基于LCD(液晶)投影多個VGA圖像顯示的視頻墻。這個視頻墻的安裝由西門子完成,但真正的實現技術卻來自Dr Seufert。
德國的Dr Seufert公司是LCD投影技術的開拓者,該公司在1998年被巴可公司收購。由于對CRT技術不滿意,該公司開發了自己的基于LCD技術的投影系統。當時,這種投影機采用大型液晶顯示面板,而不是如今LCD投影機使用的微型顯示器。實際上,這種投影系統顯示最終被證明其顯示顏色存在很大偏差,而且并不能很好地顯示全動態視頻,但是這種顯示有它的優點,那就是圖像的絕對穩定性、高分辨率和清晰的文字和圖形顯示。
這種工業級的視頻墻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視頻顯示器。他們都采用運行Unix系統的計算機網絡,而不是使用一個專門的圖像分割器去處理NTSC或PAL制式的動態圖像。Unix像X-Window系統一樣具有同時管理多窗口的特征。網絡中還會放置一臺X-server服務器,并安裝適當數量的顯卡,支持多屏幕顯示。
事實證明,只要系統所需的圖像來自單個Unix網絡上時,這種布局就會運行得很好??扇绻箫@示全動態的視頻圖像或者不同網絡上的其他計算機的內容時,棘手的問題就會出現。

20世紀90年代初-北方國家電力公司控制室
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一種能夠處理高分辨率計算機圖像和視頻圖像的新一代處理器應運而生。有些處理方式很簡單,比如,將X-server服務器的功能與一個能在特定的屏幕上輸出一個標準的視頻窗口的特殊輸出卡相結合;有些操作就比較復雜,比如對所有屏幕圖像的實時處理。美國的Jupiter公司和法國的Synelec公司是處理器市場的最主要廠商。Electrosonic在90年代末才攜其VECTOR處理器進入這一市場。
與此同時,基于LCD投影技術的拼接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Dr Seufert(現在是巴可)和Clarity(現在是平達)兩家公司引領著整個市場。
人們對于聲光影像的追求從來就沒有止境,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視頻技術逐漸出現,包括像素映射、幾何校正控制和傳感器,可以自動調整投影機在每個陣列的投影顯示,同時投影技術也正從廉價的消費類CRT轉向LCD和DLP。
DLP拼墻出現
時間進入90年代,在大約1997年,TI(德州儀器)推出了DLP投影技術,這種投影技術應用了數字微鏡晶片(DMD)來作為主要關鍵處理元件以實現數字光學處理過程。
Synelec(現在的平達)成為首家生產DLP拼墻的公司,很快,其他公司如三菱、東芝、巴可等也相繼進入了這一市場。
起初,DLP是有點令人失望的,盡管它對圖像的顯示處理得相當好,但其對視頻的顯示處理并不理想,并且對比度也不佳。然而這些問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DLP也隨之成為了拼接墻市場的主導技術。
21世紀初,傳統形式的電視墻進入了衰退時期。兩個具有歷史標志性的產品——大型LED顯示屏和高分辨率、高亮度投影機的出現,意味著曾經在各種賽事、展會等大型應用中為用戶提供高亮度大畫面的傳統電視墻走向了終結。但到那時,投影技術已經上升到了關于亮度和精密度的新層面,能將多臺投影機邊緣融合到一個單一的背投屏幕上。
這一時期,控制室顯示的市場不斷擴大。用戶則希望在更低的系統成本之下獲得更高的產品性能。“芯片”性能的不斷提高使得圖像處理器能夠處理更多的圖像源。對多圖像源處理需求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能產生高分辨率圖像的計算機硬件成本大幅降低;二是,需要展示更多的來自CCTV系統的現場視頻圖像。典型的應用包括在部署有數百臺攝像機的控制室里,實現圖像的高速傳輸。
在此階段,國內一直從事大屏幕拼接顯示系統研發生產的GQY公司也實現了產品和技術的轉型——從最早的CRT大屏幕系統開始涉足DLP大屏幕系統,直到今日,該公司一直處于行業技術領先地位,承建了一系列標志性工程,如1993年至2000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連續八年使用該公司的大屏幕產品,2007年由該公司承接的北京奧運交通管理指揮中心大屏幕為截至目前世界第一大屏。
LCD平板顯示出乎意料的爆發
在2009年的InfoComm展會上,科視Christie公司推出了LED光源顯示系統,支持7×24工作。巴可、Eyevis、平達、三菱等公司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

2009年-圖片來自2009年InfoComm展
最近幾年,大型的LCD平板顯示技術正式到來,并飛速發展。而就在10年前,LCD能夠顯示30英寸以上的畫面,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便是有,人們也認為價格會是非常昂貴。當時,人們預計等離子顯示設備將會占領大型平板顯示市場。
在控制室領域,許多用戶已經從使用拼墻轉向使用平板顯示器,在監控市場中尤其如此。相對于那些顯示一兩個大圖像的需求來說,監控市場需要顯示大量的小圖像,而且不會受到相對較大屏幕拼縫的影響。即便是這樣,LCD面板生產商三星、NEC、LG這些領頭企業仍努力將屏幕間的拼縫降到了7毫米以下(目前已經實現5.3毫米最窄拼縫),以達到與投影系統抗衡的效果。這也使得許多以監管為首要功能需求的控制室開始采用多個LCD顯示設備進行拼接。
同時,LCD平板顯示的高亮度和超薄的特性重新喚起了人們利用多個顯示器組成傳統風格電視墻的興趣。這對用戶的吸引力主要表現在,他們能夠利用標準的產品組成一個他們想要達到的高分辨率的大屏顯示,并能輕易進行重新配置。
在軍事、能源、交通等傳統控制室市場領域,專業的顯示系統仍然需要專用的圖像處理器來處理大量的信息源。然而,在許多公共顯示應用中,通過使用具有多輸出顯卡的計算機服務器之后,通常意義上的用戶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數字告示市場開發的應用軟件都可以支持多屏和視頻墻顯示。

圖片來自瑞典斯得哥爾摩Trafik控制室-這是一個典型的現
代化控制室,瑞典的斯德哥爾摩Tr a f ik控制室里,安裝了
D L P拼接墻系統可實現36路視頻圖像的實時傳輸,還能實
現無限多的RGB計算機圖像顯示。
DLP地位鞏固,拼接市場新老技術爭鋒
事實上,LCD的興起并不意味著DLP拼墻的終結。因為7×24應用中,與其他技術相比,背投箱體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尤其是LED光源得到廣泛采用之后。主要的背投箱體廠商像巴可、科視、三菱、平達,包括國內如GQY、威創等公司都推出了新的LED光源背投產品,使得系統色彩得到改善、避免色輪的使用,并大大延長使用壽命。
科視推出的MicroTiles可謂DLP拼接最為膾炙行業的設計,這款屏幕尺寸為(400×300×260毫米) 的緊湊型顯示設備,開啟了顯示設備藝術性應用的新機會。該設備組合連接在一起能無縫拼接出任意尺寸和格式的圖像畫面,并且畫面分辨率比LED顯示設備和LCD顯示器更高。每塊屏幕分辨率達到720×540,并使用了由LED提供光源的DLP投影機芯。
對許多拼接墻市場來說,包括電視演播室的運作、美術館和大型活動,投影是一項具有多功能性和靈活性的技術。所以,其余的拼接墻制造商打算集中關注一些特殊的環境,如指揮室和控制室。這就是為什么現在還有顯示箱體的原因。像一些公司如Pioneer和索尼早已經減少視頻墻市場的開發,但是像巴可、科視、Eyevis、三菱、平達、GQY、威創、巨洋這些公司仍然在一些控制室應用的市場領域研發高分辨率、更可靠的箱體產品。
現在,用平板顯示器視頻墻、LED屏幕顯示器(價格預算在能接受的情況下)或者模塊化的顯示器如科視公司的MicroTile和Prysm公司的LPD(這兩者都是投影的方式實現),就可以滿足用戶對大型商業促銷或大型展覽中展示顯示的要求。
毫無疑問,在未來更多新興技術將會繼續爭奪人們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