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冰凍三尺,灰霾籠罩,南國三亞卻是溫暖如春,藍天碧海。在美麗的亞龍灣藍天白云下,一場踏著云計算之路到達全媒體彼岸的高峰論壇正在火熱舉行。
1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廣電系統高層領導、知名專家,相聚在由中科大洋、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等主辦的第十三屆DDMN高峰論壇,就“廣電第四代全臺網架構”、“云編輯”、“全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共同探討云計算與廣電業務的融合發展之路,憧憬全媒體時代的美好未來!
云計算之路
當前,電視臺面臨重大挑戰,系統架構需進一步整合優化,三網融合帶來業務運營模式的挑戰,全媒體運營帶來內容生產工藝的挑戰。對此,未來總體發展思路是構建全臺文件化、IP化基礎網絡環境,基于虛擬化技術整合IT通用計算資源,采用集群計算技術重構編輯制作系統,設計新的工藝架構實現全媒體融合生產,建設全媒體整備平臺實現多形態業務運營。
中科大洋副總裁王杰中
云計算實現了業務與設備、編輯與渲染的剝離,云數據中心解決了多個煙囪式系統“小、多、專、獨”的問題,實現了計算資源的虛擬化,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架構靈活性,集群式計算將非編操作和后臺渲染進行了剝離,解決了編輯制作難以進數據中心的問題,實現了真正的辦公移動化。全媒體融合生產實現了內容、工藝、渠道的整合,內容的多態化提高了節目吸引力和趣味性,增強粘性,全媒體“內容整備平臺”為全媒體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代全臺網的核心理念是剝離+融合,即業務與設備剝離,編輯與渲染剝離,內容形態的融合,生產工藝的融合,發布渠道的融合。第四代全臺網的基本特征是全程文件化,數據IP化,計算虛擬化,辦公移動化,內容多態化,流程動態化,發布全媒體化。

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張建平
怎樣看待云計算技術在廣電的運用?云計算不是其他通信運營商和IT行業的專有用語和技術需求,是技術進步的時代標志及新的境界和可能。廣電和廣電相關企業必須關注、直面、運用、掌握。廣電本身經過數字化改造—網絡化建設—媒資化制播—高清化推進,已到了可以成熟運用云計算技術為廣電生產力的極大提升、環保、節約、高效組織節目生產提供更大空間和可能服務。云計算在廣電的運用將成為廣電發展新的驅動、新的可能和新的展望。
電視臺“私有云”建設的初步想法。第一,解決“六多”(多鏈路制播、多樣式生產、多格式轉碼、多方位分發、多形式發布、多技術應用)是臺內私有云建設的出發點。第二,解決資源整合,是臺內私有云建設的價值取向。“無克”(克服節目生產一次性消費,克服節目產業鏈不夠長,克服多部門、多工種重復生產,克服媒資信息與產能、效益不對稱,克服有效資源與市場、用戶需求不及時)是全媒體提供商必須解決的難題。第三,解決創新工作流程是臺內私有云建設的路徑選擇。“四可”(可能的全新技術架構,可能的全新制播流程,可能的全新后期、創作、發布系統,可能的全新演播、分發、BOSS體系)的實現是云對全媒體的嶄新貢獻。


河南電視臺制播業務云項目是典型的廣電私有云架構,基于虛擬化技術實現了計算資源的整合,在云平臺上承載了中心媒資、影視劇整備、廣告整備、節目整備業務,旨在解決傳統全臺網架構無法解決的問題。制播云規劃的思路,一是獨立規劃,按照傳統方式對每個系統進行獨立規劃,包括所有的軟硬件。二是業務分解,對每個系統的每個業務功能進行梳理,分解出可以虛擬化的業務。三是資源量化,對虛擬化的業務進行資源量化。四是平臺整合,將所有的虛擬機對資源的需求匯總并打余量,進而決定需多少物理設備。五是優化部署,根據計算密集型和帶寬密集型的差異,優化虛擬機在物理服務器是的部署。最終河南臺采用的是一個虛實結合的私有云架構。

河南電視臺制作部副主任殷利國
在成本分析時考慮了兩個因素。第一個是虛擬化整合比,即單臺服務器承載的虛擬機數量,每臺服務器上能承載的虛擬機越多,單個虛擬機的成本也就越低。為提高虛擬化整合比,在成本增加不大的情況下盡量選高配服務器,同時,在給虛擬機初始分配資源時都不會過量分配,夠用即可,隨業務的運行再隨需隨擴。第二個是總體擁有成本,既考慮初期建設成本,同時也考慮后期的維護成本。在做初步測算時,我們認為即使初期建設成本略高,但考慮到后期的成本節省,總體上也是值得的。
在關鍵的安全問題上,重點關注了兩類:云計算平臺的安全和視音頻存儲的安全。對此采取的對策是服務器、網絡、數據庫、虛擬機影像存儲采用全冗余設計,不存在單點故障,對關鍵的視音頻數據采用冗余備份機制。
對云平臺管理要求一是全方位的管理,可實現對物理主機、虛擬主機、網絡、存儲、業務流程的全方位監控和管理。二是低接觸的操作,對存儲、網絡、虛擬機等的資源調配都采用虛擬化操作,實現“低接觸”甚至“零接觸”操作。
對制播云管理方面,在管理中心,實現云平臺管理、業務管理和存儲管理。
制播云項目一期上線后,后續規劃主要是挖掘數據中心的潛力,將更多的業務部署到云平臺上,例如新聞文稿系統等;考慮將非編也云化,進而將計算資源都集中到數據中心,打造全業務的云數據中心,實現全體云化;開展公有云相關的研究,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采用全媒體的技術手段,提升制播業務水平,擴大節目的影響力。
云編輯是第三次制作革命,其優勢是渲染運算資源的合理分配、有效管理;集群式后臺處理保證業務連續性;易于監控,易于升級,易于維護;節能環保,綠色IT。從而降低總擁有成本。
基于云編輯的系統的構建方式是筆記本非編/遠程編輯、B/S編輯(經由應用服務器)、非編工作站、播出服務器、上下載工作站都工作于媒體處理云。
基于云編輯的新聞生產系統實現瘦客戶端編輯,少量后臺服務器支撐大量前臺站點,異地站點輕松接入,實現遠程制作,高速并行后臺合成,提高輸出至演播室的效率。
基于云編輯的包裝制作系統實現無損畫質板卡輸出供預監,多服務器同時計算提升實時性,服務器資源靈活分組,支撐多種應用,自動預渲染功能,充分利用空閑運算資源。
基于云編輯的新媒體快編網實現遠程編輯,快速部署,靈活增減生產制作能力,后臺媒體分析處理,后臺集群式多格式轉碼處理。
云編輯的未來體現在云編輯和云存儲相結合,編輯即服務,與本地/就近運算的結合,與公有云的結合。

中科大洋副總裁洛蕭蕭
擁抱全媒體
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張建平:傳統電視臺怎么看待全媒體?首先站在當下從心態看,全媒體不是洪水猛獸,不是異域邪教,不是高不可攀;從理性看,它是新技術革命的催生體,是時代進步的新型媒體,是人文社會互動交流的新載體;從過程看,有一個痛苦觀望的過程,有一段眼花繚亂的選擇,有一段不被看好、卻奮力前行的實踐。其次站在全球看,宏觀上各類傳統媒體想方設法與新媒體接觸,各類傳統媒體想方設法呈現全媒體形象,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媒體形成大趨勢;微觀上,各大主流媒體都在重建節目架構,都在翻新節目花樣,都在運營節目市場;趨勢上,全媒體的格局在影響社會與人,全媒體的產能在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全媒體的潛在影響不斷張揚,無處不在。
站在江蘇臺看,全媒體的目的是采用新技術,融合新媒體,提升制播率;目標是規劃全媒體運營商發展戰略,建設全媒體技術支撐平臺,打造全媒體國際化航母;遠景是基于全臺數字化網絡化制播,“三大兩群”架構集群生產,云計算技術廣為運用合理配置資源型的環保清潔、低碳高效的全媒體集團。
站在媒體的角度定義全媒體,它有別于傳統媒體,為多種介質承載,多種形式呈現,多個領域應用的融合式類型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