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廣電的數字電視、電信的IPTV,還是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云電視”等,雖然從概念到現實的理解可能因其專業不同,而頗感抽象甚至困惑;但縱觀身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電視的互動化和互聯網化的趨勢正在逼近、并融入我們的生活,電視領域的革新以及未來的發展軌跡正在悄然發生。傳統的被動看電視的體驗習性,必將在當下互動和互聯網時代一去不復返。本文就目前國內市場出現的智能電視、“云電視”進行分析和論述,以提高業內人士的關注。
【關鍵詞】智能 智能電視 云 云計算
一. 引言
隨著2013年大幕的拉開,年初(元月8日)一款“不只是你看電視,電視也在看你”的新型電視,在美國拉斯韋加斯舉行的“2013CES”(2013年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上亮相,隨后將在美國發售。
這款新型電視由我國TCL集團與美國邁威科技集團共同研發,電視和機頂盒運用谷歌電視(網絡)平臺,利用傳感器和語音識別技術,來確定誰在看電視,看什么節目等等,然后提供看起來對個人或家庭有吸引力的節目;同時也為廣告商開發更有針對性的推銷用語提供了可能。
新型電視的亮相,并非偶然,有著及其深刻必然性。
其一:“新型電視將是IT產業的下一個五年重要戰役,這一戰役的核心要素是‘占領’家庭。”原因是“在2012年之前,與電腦、手機相比,電視的IT化程度是最低的,最具有潛力。”(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博士2012報告)
其二:“新型電視為全球各地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改變游戲規則的娛樂體驗,它不但大大推進了家庭電視終端向社會個性化的演變,而且也加速了一個融合互動和互聯網新電視時代的到來。”(TCL駐美國總經理王浩洪“2013CES”答記者問)
其三:新型電視順應了國家“三網融合”從試點到全面展開的政策指向,這將告訴人們,2013將是我國電視及相關領域浴火重生、大浪淘沙的一年,也是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一年,混戰、變局、整合將是主旋律。電視將成為互聯網人的電視,電視將進入新時代!
二. IT企業跨界進軍電視市場
近年來,無論是廣電的數字電視、電信的IPTV,還是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云電視”等,雖然從這些概念到現實的理解可能因其專業不同,而頗感抽象甚至困惑,但縱觀身邊,電視互動化和互聯網化的趨勢正在逼近、并融入人們的生活,電視領域的革新以及未來發展的軌跡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放眼全球,相關產業鏈的運營商和制造商都在試圖爭奪電視市場,雖然“谷歌電視”在北美市場叫好不叫座,但這并未阻止IT企業和彩電企業對智能電視市場的青睞,創維、三星、聯想等智能電視紛紛進入智能電視市場(見表1),互聯網終于來到人們家居客廳,開始對并不熱衷于電腦的中老年人進行“圍剿”。
隨著“三網融合”越來越成為共識,特別是與電視相關的領域,因其業務不但涉及到網絡工程的建設,還涉及到視頻圖象的應用等,相關的社會效應和商業效應都在被放大。
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迅速爆發之后,IT中相關的PC行業進入了后PC時代,正處在一個增速放緩、利潤稀薄的疲勞期,智能電視理所當然成為IT企業的一個“超級尤物”,被視為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座尚未很好地發掘的金礦。
由于智能電視這個市場足夠大,智能二字又能吸引消費者,IT的巨頭們都希望從中掘金,紛紛投身其中,開始跨界進軍電視行業,電腦和手機中的操作系統逐漸被移植到電視中,造就了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云電視”等脫穎而出。
1. 聯想
聯想集團作為我國PC行業的老大,早在2007年就想跨界進入電視領域,由于當時條件不成熟放棄了。2009年聯想集團開始實施PC+戰略,招兵買馬,進軍智能電視。
2012年5月8日,聯想的四款智能電視終于正式和大家見面。作為IT企業進軍智能電視行業的先行者,聯想此舉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行業盛事。與傳統電視企業相比,聯想在智能電視的智能應用方面顯然更有優勢(豐富的內容、更好的CPU處理技術、更美觀的界面設計),但在市場基礎、產品品牌宣傳等方面能否被用戶認同,還是未知。
2. 蘋果
關于蘋果電視的傳言一直都沒有斷過,老喬生前,蘋果的顛覆性的創新性傳言就開始充斥著各大家電及IT媒體的頭版頭條,蘋果一系列的IT、3C產品珠玉在前,很容易讓人們對蘋果電視的震撼登場抱有極大興趣及期待。直至老喬去世,蘋果電視依舊千呼萬喚始不出來,然而蘋果電視的顯示屏卻從夏普傳到了三星,直至最近終于似乎是定下了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管)屏;其應用界面被想象的無比華麗并有想象力;操作系統被想象成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智能運用被想象的無比豐富及有趣,即使關于蘋果電視的所有信息都源于想象,也抵擋不了人們對蘋果電視的熱情。這一號稱是老喬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著實賺取了太多人的關注,讓蘋果電視進入了獨一無二的行列。
3. 清華同方
清華同方作為國內的IT企業,算得上成功,與聯想相比,清華同方更早表現出了對電視市場的野心,只可惜終端市場沒有給清華同方表現實力和實現野心的機會,其產品沒能在終端市場引起關注。
4. 冠捷和明基
如果說清華同方的電視產品還能在家電賣場偏居一隅的話,那么冠捷、明基之流的電視充其量也就是“坊間傳說”。做顯示出身的冠捷及做IT出身的明基,雖然進軍電視的時間不同、步調不同、策略不同,但卻有最大的相似處:一樣的出生即死亡。就像只開一夜的曇花,卻甚至連曇花的芳香都沒有留下。
5. 谷歌
谷歌公司推出的互聯網電視及機頂盒Google TV,以及蘋果公司的互聯網機頂盒Apple TV,雖然在無線傳輸、搜索功能、APP、在線收看電視節目等方面有過人之處,但由于多種因素,還沒能在國內市場銷售。
6. 樂視網
2012年9月19日召開了主題為“顛覆日”的發布會,宣布進軍電視機市場,以樂視TV3D云視頻智能機為基礎,生產自有品牌的電視機——樂視TV超級電視,為樂視“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添加上“最后一屏”,也標志著樂視已建成一套完整生態系統。
7. 小米
2012年11月14日,小米在北京總部發布了電視機頂盒產品“小米盒子”,相比蘋果Apple TV,小米盒子“片源每日更新,系統每周升級”,支持的終端更多、本地化功能更加豐富、價格也相當低廉。由于多種因素,還沒能在國內市場銷售。
綜上所述,當前彩電業的發展已經由單純的硬件設備競爭升級為“軟硬結合大比拼”。在彩電產業IT化的大潮流下,智能電視的出現成為彩電行業的一場革命,也成為未來電視發展的主要趨勢。
三. 關于智能電視
1. 智能及智能電視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簡稱。依靠智能去處理“事件”,應體現“簡單”和“方便”。
智能電視:是指能從網絡上獲取節目內容,能智能搜索,自動更新并可與家中其他有關電子設備連接和交換信息。
智能電視的關鍵在于“互動”,優勢在于(操作)“簡單”。
2. 智能電視更具有IT特性
由于智能電視是由IT巨頭(谷歌、微軟)發明,而不是傳統電視企業(索尼、三星)發明,這使得智能電視更具有IT特性,并非是電視特性。因此,人們更傾向把智能電視視為IT產品。這意味著消費者在購買智能電視的時候,更加傾向于IT企業推出的產品(如對蘋果公司推出的智能電視就抱有強烈的期待)。盡管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親身體驗”,但當知悉“會說普通話、聽得懂粵語”的智能電視的亮相時,人人將會再次震驚。這也是廣大消費者不太看好彩電企業目前推出的智能電視、“云電視”原因的一個方面。
IT企業跨界進軍智能電視有著明顯的優勢,他們對操作系統、芯片、內存、硬盤等IT軟硬件有強大的整合能力。但是,IT行業的渠道、技術、消費者需求等,與傳統電視行業存在著很大不同;電視和電腦在生產、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渠道、推廣思路和消費者定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
3. 智能電視是企業的福、還是禍
今后你很難想像一臺電視如果不能上網將會被消費者怎么看待,這種理念已經確立了智能電視將成為未來電視的基本形態。但目前的智能電視,對于生產制造企業來講,到底是福還是禍,還不好講。
(1)智能電視的發展前景固然廣闊,但由于研發人員一般是沿用IT企業的思路來做電視,把智能電視當作繼手機、電腦、Pad之外必爭的一個重要市場,將智能電視的功能開發得強大而復雜,加入了太多的IT元素和互聯網技術,操作的繁瑣性使得消費者望而卻步。
當消費者使用傳統的遙控器去操作智能電視的復雜界面時,恐怕很多人都有將遙控器扔出窗外的想法。如果用鍵盤和鼠標去操作智能電視,那消費者恐怕會認為智能電視不過是一臺奇怪的電腦。
這種操作上的不便利,明顯地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而蘋果公司的厲害之處,在于他不是新技術、新產品的首創者,但只要他介入的任何領域,都會帶來顛覆效應,使本來復雜的操作簡單化,比如以往的PC、手機和平板電腦。
(2)目前的智能電視與兩三年前的互聯網電視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智能電視真正能夠吸引消費者的,只是集中在“在線影視”和“音樂點播”上,如果在互聯網上都能夠實現這種服務,那智能電視與電腦又有什么區別呢?除了電視這一內容互聯網提供不了,其他(電腦)都能夠提供。
實際上,一個電視臺加一臺低端的電腦就能為消費者提供目前這樣的服務。
(3)目前的智能電視還沒有出現一種行之有效的商業運營模式,也就是說,生產制造了內置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的智能電視之后,在成本增加的同時如何獲得收益不夠清晰。
2011年上半年國內彩電行業猛刮智能電視風,但是,到了下半年推廣的熱情大減,市場不接受,銷量上不去。廣大消費者的反映是,智能電視太貴,還不如買臺平板電腦+傳統電視來得實惠。
(4)將擺在客廳里的電視,實現諸多電腦的功能,可能也是個趨勢,智能電視將彩電從傳統的“硬件”產品變成了“軟硬件相結合”的IT化產品。如果說IT企業跨界進軍電視行業,企業內部需要改革;那么傳統的電視企業則要為了艱難守住這塊“自留地”, 企業內部也需要進行改革。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因而智能電視的價格下不來。
總體來講,現在的智能電視市場還不夠成熟,那一天真的到了上網和看電視之間的轉換,達到了非常方便的時候,廣大消費者一定愿意去用智能電視而不是用電腦。就目前而言,避開“三網融合”不談,單單是電信內部幾個網絡之間的利益競爭,至今也沒有擺平,叫人擔心的是他們不會讓具有互動化和聯網化的智能電視產業鏈,能順利的發生下去。
雖然智能電視能夠不斷給顧客帶來豐富的個性化體驗,但是,幾乎所有的消費者(國內)都認為電視機屬于一次性消費產品,購買后除了必要的有線電視月租費之外,極少有人愿意在影視劇點播方面額外付費。
當前電視業的發展已經由單純的硬件設備競爭升級為“軟硬結合大比拼”。在電視產業IT化的大潮流下,智能電視的出現成為電視行業的一場革命,也成為未來電視發展的主要趨勢。
作為互聯網電視升級版的智能電視,具有全開放式平臺,搭載了操作系統,顧客在欣賞普通電視內容的同時,可自行安裝和卸載各類應用軟件,持續對功能進行擴充和升級的新電視產品。
四. 關于“云電視”
1. 云及“云電視”
云:是一種新興技術和資源,也是IT運營的一種模式,是很多IT技術集合的產物。
在具體運用中,所有的資源全部放在云這個資源池中,用戶只需通過網絡從這個資源池中拿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即可,這不單方便了用戶,而且還降低了成本。
把這種新興的云技術,植入到電視機里面,就稱為“云電視”,這是在“云電視”新瓶中裝入了智能電視這個舊酒,極為不妥;也是目前大多數品牌電視依然如故堅持稱智能電視的原因所在。
蘋果在推出iPhone5和即將推出iPhone6手機時,依然稱謂是智能手機,沒有叫“云手機”,只是把含有云技術的模塊放在手機的功能里面而已。云只是一個技術,是提升智能化水平、實現海量存儲、遠程控制等眾多應用的手段而已。
形象的說,含有云功能的智能電視就好比是一站式購物大超市,里面有各種品牌、各種類型的商品,顧客不管需要什么都能找得到,而且數量極多,更新的速度也快;而普通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就像是樓下的便利店。
2. “云電視”的概念模糊、定位不清
國內彩電廠商推出“云電視”的概念,叫人頗感抽象甚至困惑,真有些莫名其妙。
目前所謂“云電視”的核心功能也是上互聯網瀏覽新聞、打字、異地通話、音視頻點播等,其實就是智能電視的一種。
事實上主推概念模糊、定位不清的“云電視”,正在遭遇消費者冷眼旁觀,從市場萎靡不振的銷售數據中不能夠看出。這也是IT企業進入彩電行業,鎩羽而歸的問題所在(如之前的惠普、戴爾、優派、宏基、清華同方等IT巨頭進軍彩電行業,沒有一個是成功的)。
首先,不能把智能電視和云電視并列,這兩個概念是父子關系,不是兄弟關系,前者是父,后者是子。
其次,對于“云電視”廠商來說,不要認為在自家網站上搞了些數據服務,就嚷著能提供“云服務”、實現“云計算”。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來,目前的智能電視、“云電視”,還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功能方面,游戲、在線K歌、電影、上網、聊天等,消費者覺得除了電影的片源比較豐富外,其他功能都是“雞肋”。
比如聊天,配置了個無線鍵盤,對著40多英寸的電視顯示屏,覺得挺滑稽的,沒必要,現在家庭都有電腦,筆記本、Pad之類的,拿到客廳來就是了。游戲功能也同樣,商家說可以在電視上玩植物大戰僵尸、憤怒的小鳥等,而面對那么大的屏幕,通過觸屏操作,人們覺得很傷眼睛。實際上。針對40多英寸的大屏幕的游戲,應該是些像任天堂那樣的虛擬打網球啊、跳舞啊之類的。
3. 概念大于實際的“云電視”
從電視企業自身來講,這兩年提出了很多概念,如互聯網電視、3D電視、智能電視、“云電視”等。而從智能電視升級到“云電視”相隔了也不過半年時間。
這些新詞概念的涌現,讓人覺得國內傳統電視制造商,是在家電行業低潮期的無奈轉型呢?還是一種不講求實際應用的概念炒作呢?
細想而知,繼互聯網電視、3D電視,智能電視同時,云技術的計算被業界認為是繼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國內品牌海爾、海信、創維、康佳、長虹、TCL這6家國產電視巨頭,相繼推出了自己旗下的“云電視”。同樣的一件產品,被不同的廠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同時推出,這種密集程度,在國內電視行業是從來沒有過的,過去并沒有相關的技術積累,怎么可能有一夜之間大家都推出“云電視”呢?
這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國內電視企業在做產品研發和新技術方面,存在如下兩個問題:
第一:大家都認為智能電視、“云電視”,或者說“三網融合”是發展的方向,都在迎合這個大趨勢,都在招搖過市。
第二:概念的頻繁更換絕對不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是行業在浮躁心態支配下的躁動行為。直白地講,幻想在缺乏技術支持的時候,通過不斷推出新概念來掩蓋技術不足,這折射出國內電視企業在智能電視技術面前的蒼白無力。
與國內彩電企業對于“云電視”的熱情相比,三星、LG、松下、索尼等韓日外資彩電巨頭,顯得十分淡定。目前,知名的外資彩電企業中,還沒有一家涉及“云電視”業務的。日韓彩電企業基本上對此無動于衷,而是一直在主推3D電視。
在三星、索尼這些國際品牌看來,未來電視技術的發展方向是3D和OLED,這是電視(硬件)制造商的事情。而軟件的事情就是內容,那是電視運營商的事情。
在智能電視的推廣方面國外的企業非常小心,有靜觀其變的意思。不過他們現在不推,不等于未來也不推。
五. 結語
從戰略層面上講:蘋果公司之所以偉大,不在于它在我國有多少的銷量、也不在于它發明了多么先進的技術,而在于他的思路。蘋果電視一旦推出,仍將可能遵循蘋果的模式,借助龐大的應用等內容,吸引消費者下載付費。這將整合整個產業鏈,形成完善的市場,在自已獲利的同時也讓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從中獲利。這是國內的彩電企業所不及的。
從市場發展上看:智能電視確實是未來電視發展的方向,“云電視”雖然概念炒作大于實際意義,但是卻成為目前廠商用來提價的理由和噱頭,這給智能電視的普及和市場發展,起了相反的作用。
因此,未來國內電視行業將會經歷一場從“硬件”盈利模式向“硬件+內容+服務”盈利模式轉變,從產品到市場、內容到體驗的全面升級和轉型。智能化已經成為企業多方爭奪的戰略高點,誰能在智能電視產業領域取勝,誰就掌握了未來家電產業的主動權。
從被動到主動,從看到玩,電視產業正在“三網融合”及互動和互聯網的背景下不斷演進,正在逐步擺脫原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黃金時間坐等電視的時代將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隨時回看以及通過不同終端交錯觀看的新電視時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