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泰囧》到最近火熱上映的《致青春》、《中國合伙人》等一部部中小成本電影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讓業界的眼光轉移到了中小成本電影投資上了。最近還將有《小時代》、《時光飛翔》等此類型代表影片上映。預計之后,還會陸續推出各種題材的中小成本電影,以前為大家所詬病的中小成本電影已經成為國產電影的主力軍。
中小電影獲得高票房
過去幾個月里,內地票房紀錄不斷被刷新?!短﹪濉泛汀段饔危航的肪猿^12億票房的成績完美收官。緊接著,《北京遇上西雅圖》5.2億、《101次求婚》2億票房,而趙薇導演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更是收獲超過7億元票房。目前還未下線的《中國合伙人》勢如破竹3天票房過億,將中小成本電影的高收益進一步凸現出來。
一時間,所有的媒體都在預測是否中國電影新時代已經來臨。內地電影行業,在2012年的《失戀33天》成功之前,一直都是“大片引領票房”的潮流。自張藝謀轉型之作《英雄》開始,緊接著《十面埋伏》、《投名狀》、《功夫》、《讓子彈飛》都也曾風光無限?!短﹪濉反筚u之后,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大為感慨:中國電影一年的利潤,都讓《泰囧》一部片子賺走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國產影片從此再無冷場,一部接一部中小成本電影躋身億元俱樂部,電影由高風險產業看似變成了“一本萬利”的生意。
2012年,內地影片出產量達到800部。今年肯定將不止這個數量。而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只有有《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中國合伙人》等極少數中小成本影片收獲了高票房。絕大多數的影片沒能夠登上大屏幕,大量的影片出現上映“一日游”現象。或許這才是“一本萬利”背后“慘不忍睹”的真實情況。
而這幾部影片的成功,也有其客觀原因?!短﹪濉肥抢^徐錚與王寶強在《人在囧途》親密合作后的又一部續集,而《人在囧途》就已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而且影片更是邀請實力派全面型影帝黃渤加盟,給影片質量添磚蓋瓦。雖然影片主創都還不是超級明星,但是這樣一對化學反應良好的組合還是非常具有市場號召力。而《北京遇上西雅圖》則是聚集當下人們正熱議小三、未婚先孕等話題。臺詞歡樂且情節溫馨,拿下幾億票房毫不為過?!吨虑啻骸反蛏馅w薇導演處女作這塊招牌,就足夠引起觀眾的興趣。作為一代人青春回憶的趙薇去講敘青春這件事情,且原版小說本身就具有大量的讀者群,這讓該片成功變得毫無懸念。影片《中國合伙人》是陳可辛北上之后首次從回自己所擅長的電影表達手法拍攝出的一部佳作。影片以青春奮斗過程,帶給觀眾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上映3天票房過億則是該片質量優異的佐證。影評人余荽這樣分析這幾部影片的共同點:投資規模不大,聚焦當代題材,關注當下中國人在愛情觀、價值觀和事業觀上的焦慮和選擇。
中小電影如何取得高票房
首先,投資目光要精準,選對了目標影片已經成功了一半。且投資目光包括對于主創人員的信賴和對影片定位的把握。例如,《致青春》有了趙薇第一執導作品的噱頭,影片就已經在影迷心中留下了印象,而接下來的宣傳等工作便要輕松很多了。同理適用于影片《泰囧》,而且該片也是中國的首部公路喜劇片,這和之前的無厘頭喜劇、黑色喜劇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格,帶給觀眾新鮮的笑點。影片的成功和這方面因素也有很大關系。對于影片定位的把握,《中國合伙人》就表現地十分優異。該片中集納了勵志、喜劇、愛情、懷舊等多個元素,,雖然元素繁多,但每個元素都準確擊中了當下觀眾之所需且導演能夠把這些元素無縫隙糅合在一起,這才導致了票房的高開。而《北京遇上西雅圖》影片則是對當下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做了一次輕松的批評,但影片內容并不淪為觀眾所討厭的說教方式,又有湯唯與吳秀波2為實力派演員傾情演出,5.2億票房并不會讓人驚訝。
其次,中小成本電影對于資金要求更為嚴格,但是會有一個黃金點。投資太多,就不再是中小電影。投資太少,演員、拍攝、制作、發行等各方面都受制約。“3000萬元左右是黃金投資線。”北京盛世華銳電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軍表示,根據他的經驗:“這個投資額度,你可以請一到兩個腕兒,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圖》中的吳秀波和湯唯,你可以請得起,同時又能滿足比較高的制作要求。因為他們不會只靠電影掙錢,拍電影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泰囧》的徐崢、《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薛曉路、《致青春》的趙薇,這是一批擺脫了所謂第五代、第六代的“標簽”,真正在商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導演。盡管他們的影片,各有各的不足,但勝在摸準了觀眾的需求,因此經得起商業片標準的考量,成為適銷對路的商品。
中小電影成為主流軍
大量中小電影收獲高票房,讓不少人對其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寄予厚望,投資拍攝者也趨之若鶩。而備受打擊的國產大片則是江河日下。?!陡淮荷骄訄D》導演孫健君談及票房直言“壓力很大”,投資1.3億元另加3000萬元發行宣傳成本的《富春山居圖》需要完成4.5億元以上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不過,孫健君也表示,雖然中小成本電影近期大為成功,但中國商業電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不能只依賴中小成本影片,“既要有人接地氣,也要有人走云梯。”孫健君說,如果今后中國電影人再沒人敢拍大片而都去撲小片了,那是中國電影的一種悲哀。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中小電影終于從被歧視的狀況中走出來了,也已經成為了國產電影的主流軍。目前上映的中小成本電影數量比國產大片的數量要多出好幾倍,但是其質量確實參差不齊。如今中小電影成功的背景更多有著商業大片擠壓、遮蔽的無奈,其自身能量遠未得到釋放。如果越來越多的電影只是專注于“以小搏大”的制作模式,也將有損于它獨特的產業價值和文化意義。相反,大片數量的減少,會使其更加理性地發展繁榮,產生精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