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么會決定將這部火災電影拍成3D呢?
彭順:3D是一個潮流,我們構思故事時有很多火災的場面,同時我們去做一些測試時,在3D效果中呈現火災場面非常震撼,令我適時想到這套電影可以帶觀眾入火場。人一生之中可能沒甚么機會親眼見到火場,經過3D電影技術去拍攝,真的可以將一個火場呈現在觀眾眼前。
彭發:現時最能吸引觀眾入戲院看的是立體電影效果,希望能有個現場感。立體災難電影有很多,但觀眾應該不??吹交馂闹械牧Ⅲw現場感。我們很想強調一件事,就是真正面對火災的人沒有多少個可以走出來,還可以跟人分享,因為當時一定很混亂很危急,所以我們真的要拍攝3D,希望可以讓觀眾在一個安全的情況之下,親身感受火災中真實的一面。

問:你們以前也拍攝過3D,這次有沒有遇到一些新的問題或挑戰?
彭順:再一次用3D攝影機去拍攝,難度較高的是用兩部3D攝影機去拍,再加上牽涉到火及煙,令整個攝制很困難,在3D三維效果上更加難捉摸及要好好計算。除了一些死物外,煙及火不是死物,煙會飄,究竟向著鏡頭飄,還是左右飄,這個都要計算得很清楚,這也算是我們今次的一個挑戰。其實我們的團隊請了一個美國立體調較師,在現場立即作出一個調較,將景深距離,三維效果調較得很準確,幫助減輕后期的工作及將三維效果做到最好。
彭發:立體電影技術不停在進步,這也不是我第一套拍的立體電影,早在三年前已經拍過,但三年前用的那套立體攝影機,現在已經沒有人用,已經舊了。所以我覺得機器永遠是這樣,是追著走,技術方面當然有更專業的人士在現場控制,可能在制作花絮中會提及和講解,因為背后的立體技術是由另一個專業團體做。
問:這部電影是3D,前前后后有沒有遇到困難?
彭發:我們今次拍攝的消防部隊是中國消防,由編寫劇本開始到籌備制作,我們都不停地向消防局索取數據,例如問他們的職級分別,行動時的先后次序,還有在火場中的術語,我們不可以出錯,全部都要跟從他們整個系統及體制,盡量拍攝最真實的一面,這是我們一定要很堅持及著重,不可以有任何偏差。
彭順:后期制作團隊需要花一年時間去做,把四十層大廈做成起了火的大廈,因為天秤牽涉到大廈內的火場,還有對面地盤天秤看到街外的環境,這個環境需要用到計算機中一個modeling的技術,將廣州市某一段落的馬路及大廈弄出來,疊上我們拍攝用的布景上,令到主角劉青云去拯救災民時,是在一個四十層高的地方去拯救。
問:最后期許的是怎樣的3D效果?
彭順:最后希望這部電影可以給觀眾的感覺,第一個層面是娛樂性:始終是災難片,希望感覺到電影的緊湊性及緊張性,希望能滿足觀眾;第二是3D效果:希望觀眾在電影院里看時,感受到處于火災場的感覺;第三是人物故事:希望除了動作、爆破、特技3D效果、娛樂性以外,看到每一個人物的文戲。想帶出一個訊息:每一個人當要面對死亡,原來很多事已經變得不重要,親人的關系才是最重要,希望他們會感受到這方面的訊息。
問:古天樂和劉青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發展的?是有什么特殊用意嗎?
彭順:古天樂跟劉青云是兩兄弟,其實他倆本身都是消防人員,作為弟弟的古天樂因為要另謀發展,所以辭了職,而劉青云仍是現役的消防員,碰巧古天樂新開張的公司大廈起火,劉青云被派到這大廈去救火。就因為這場火而合作,因他們都有滅火的經驗,懂如何逃生及救身邊的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救不了全部人,所以很多情況之下,需要消防員的兩兄弟合力才能解決困難。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有很多驚險的鏡頭,亦重新建立兩兄弟的情誼,是這兩兄弟的故事。
彭發:電影或現實中的兄弟情,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就是“打死不離親兄弟”。無論你有多大仇恨,多大怨恨,到最危急時,甚至是生命最后一刻時,其實最重要或最希望在你身邊的就是你的親人。很多電影都能夠表達出來兄弟情,但真正兩兄弟之間那份感覺,其實拍不出來,真的是很內心的感覺。拍《逃出生天》,我希望能拍出一個感覺,就是原來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最終是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我不管你多富有,多大成就,或者你有多潦倒、失敗,但生命不會有分別。生命當然是最重要,但每一個人都有使命,當你是一個消防員的時候,你到達火場,你除了自己的生命是重要之外,其實使命亦然。當中有句對白“原來我入到火場之中,我是不可以選擇人去救,我不管你是我妻子,我不管你是我弟弟,只要最前最近我的人需要我去救,我就必須先救那個人,我不會特意不理會那個最前的人去救后面的妻子,或再后面的兄弟”,這個已經表達得很清楚,我們生命的價值是來自甚么﹖就是使命。
問:李心潔(現實中彭順妻子)這個身份很有意思,為什么一定要是孕婦?每個角色都有矛盾沖突?
彭順:很多人都有一個問題,自己也曾經想過,困在火場中,自己的妻子遇險怎么辦?作為消防員是否要立即救自己的妻子,這也引伸到兩個角色的沖突。我覺得問十個女人,十個都會說,當我在火場中而我丈夫是消防員,他一定要來救我。如果不救就大事不妙,真的會吵架反目,但公職人員不可以這樣。所以我覺得這沖突頗有趣,也反映到夫婦間的真實性。我相信一個懷著嬰兒的女人不會理解一個男人的職責是什么,那個時刻有權無理取鬧,一位女性是可以很無理性地合理性,這就是好看的地方。
彭發:是。有一群人入到大廈遇上火警,如何逃出生天,其實大家看故事就知道電影的角色,所有的人物在進大廈之前都是有問題。兩兄弟的問題、夫婦的問題,也同時因為這場火而令他們去面對該要
面對的問題,最后同心合力解決眼前的災難,也同心合力解決自己心中的問題,這個是非常重要。當你獲救之后,再看回你與他之間的問題,實在太渺小了,已經不再重要,剛剛生死關頭的一刻,已經是最大的解脫。所有人離開這幢火災大廈以外,逃出生天,意思就是他們所有人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

問:在拍的過程中,有沒有什么地方是跟原來設想不一樣的,劇情上或者演員方面的。
彭順:這么多角色之中,我覺得劉青云真的很厲害,他對整個故事的理解跟我其實有差別,起初我打算寫這個故事,消防員是很順理成章、起承轉合,遇上問題他如何解決,但他的思維可以跳到很遠,對一個角色非常有層次的理解,一個消防員,沒有一個會想自己走不出去,因為一個信念,如果你自己也覺得走不出去,你如何去救其他人,我覺得真的很厲害,原來他對一個劇本、人物,那個演繹的層次可以跳到另一個層次。可能你會覺得他很輕描淡寫,但原來他內心亦會體會到另一樣東西。
彭發:古天樂發揮了一個很重要的角度,我覺得他本身很清晰,自己在這角色之中要做甚么,要說甚么,其實整套電影中有很多不同的關系,不同的人物,但大家都會發現到最后,面對危機才找到自己最深最深的人性出來,這個人性包括情感,甚至仇恨。我在電影中看到不同的關系,即使在最初的時候有多差,但到最后面對危機,最需要拿出自己人性的那一刻。原來有很多情感是不自覺流露出來,我不敢說每一個冤家或仇家去面對生命的抉擇,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時,就可以將最大的心結解開。但我深信人之將死,其言必善,一個人到了最后的最后時,應該所有事都會釋懷。釋懷不一定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自己,我不會再有牽掛,不會再有仇恨,希望平平靜靜,安息地離去這個世界,這是我們人性最后的真善美。
問:古天樂和劉青云都提到升降機槽的戲讓他們印象深刻,設置這場戲的用意是什么?“逃出生天”深層的意義是什么?
彭順:寫劇本時就設定了這個場景,一個升降機槽有二十層的距離,劉青云在大廈頂部,古天樂在升降機槽底部,當人在一個這么遠的距離時,才敢說一些內心的說話。那場戲他們是用對講機去溝通,有些話面對面不敢說,不知怎么說,只是一句“這些不用說,不用說了”,變成兩兄弟有問題。在這種危難情況之下,隔著這么遠,看不見大家,才有一個機會敢向對方說出心中幾年的誤解。
彭發:其實《逃出生天》中,有幾個關系是需要著重去交待,第一就是劉青云跟古天樂的兄弟情,劉青云跟李心潔的夫妻關系,還有我最想表達及強調的是一個消防員在火場中的使命感。如果你有看這套戲,你會發現有些對白出自一個消防員是頗深刻印象,其中一句就是:原來消防員在火場中是不可以選擇救人的先后。第二就是在火場中,只需要三十秒鐘就會將一個人的生命奪走,我覺得這些真的是消防員才能說出的對白。戲名是司徒錦源想的,我們尊重他的意愿,所以到今天我們仍然決定電影以此為名上畫,我覺得無論在任何一個災難中,火場也好,天災人禍也好,始終也會有人堅持其生命的價值,最終可以脫離厄運。我覺得最少在災難片中,也想帶出其實還有希望,不是絕望。
問:古天樂悄悄向我抱怨說他在這部戲里很慘,累到筷子都拿不住?他和劉青云有帶來了什么驚喜?
彭順:是兩場關于他如何用一條消防繩去救人的戲,要用力去拉一個人上來。其實試過裝作拉一個人上來,有武術指導幫他拉,但是效果不逼真,我也有點無賴,到最后希望他真拉。他拍了很多次,兩場戲要連續拍,拍完十天這場戲,還要多拍五天另一場戲,都是需要他的體力,手臂的力量,所以他拍這場戲前,也要去健身把手臂練得強壯,練得連戲服也穿不下,我現場看他的手臂真的很粗壯,真的沒有辦法,這樣拉了十天會練出一身肌肉,所以在此也非常多謝他。
彭發:消防員整副武裝中有個生命警報器,你要持續活動,只要靜止了三十秒便會響,表示防消防員暈倒了或停下了。突然有一天劉青云走過來跟我說:導演,其實這個警報器也可以是一個劇情。他說覺得要解釋給身邊最親的人知道,火場中沒有消防員愿意聽到這個聲音,如果聽到的話,可能是同事已經遇到意外。我跟編劇談論一會后就想到一句對白:“原來在火場中,只需要三十秒鐘就可以把一個消防員的生命奪去。”這句對白我自己很滿意,第一個宣傳片一開始就用這句對白去引故事,我覺得這些演員真的能夠幫助導演去創作,或電影中人性的表達,很專業。

問:火這么難控制,是怎么讓火勢煙霧和演員配合的?
彭順:難度其實也超出我想象。難度在哪里?我們拍3D電影時,忘記了煙及火的NG情況。當我們拍一個鏡頭時,可能演員做好了,攝影器材都沒問題,但火不夠大,當我們再拍一次火夠大時,演員沒問題,攝影器材都沒問題,但煙不夠多或太多,要幾個組合也沒問題才能拍得好,這個非常深刻。但是我也不想依賴特技去做一些火及煙的效果,所以現場也放真煙及真火。除了這些,后期某部份也要放一些CG特效的煙及火去配合,因為始終演員是人,不希望令到工作人員或演員有任何損傷。
彭發:最能夠傷及演員或工作人員是火及煙,觀眾一般都感受不了這些,真的要到現場才會發覺危險性,我拍過一個鏡頭很震驚,就是需要有一團火向著地上沖去,就是一個這么簡單的鏡頭,但我們就是估計錯了,火向著天,向著前面噴,那熱力及走的方向是我們估計之內,但當拍攝一些火的場面是需要貼著地面,即所謂的抄底,原來火勢會大了很多,是貼著地下再沖上天花。這個鏡頭幸好我安排了人跟火分開拍,如果這一個鏡頭是有攝影師、燈光師或,員同時在現場,一定會受傷。當時我們有一塊butterfly,即遮光用的,一下子就沒了,那環境中有盞燈不停搖動,因為拍火向前面沒事,向中間沒事,向下就失控,走的位置是我們不能估計。
問:覺得這么多場戲中,最有挑戰性的是什么?
彭順:潛水戲吧。因為升降機槽的位置很小,我們搭了兩層的升降機槽去裝作四十層的升降機槽,令我們的分鏡及攝影機的鏡位擺放非常困難。你試想一下,一個四方形能放多少機位,但正因為沒有多少機位可以放,更加是一個大挑戰,因為牽涉的人物很多,到最后每個人都要靠這個升降機槽才可以逃生。在升降機槽中,設計了很多危險的情況,一個這么小的空間,在劇本上的構思和動作設計上都花了很多心思。除了解決在劇本上的問題之外,另一個就是攝影問題,我們這套電影是拍立體3D的,機器實在太大,有些鏡頭都是很困難地把機器吊到升降機槽中去拍攝,整個效果配合特技其實也頗驚險。另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古天樂跟劉青云用自己的消防知識,爆破升降機槽幾層下來積了的水,以蓋過火種讓大家逃出生天。想的話好像很容易,但到拍攝時是另一回事。不想依賴特技去達到這效果,所以只好找幾個大水缸,逐個鏡頭拍。每爆一次水,其實只有幾秒時間可以拍,拍完一次再注水也要用四十五分鐘才能注滿。一個鏡頭要做這么多,要爆這兩個彈以滅這場火,最少有六十個鏡頭才可能完成這場戲。
彭發:對,最后有場戲是涉及水底攝影,水底攝影是器材有點不同,演員比較辛苦,有些演員是不諳水性,甚至不懂游泳,即使懂游泳也沉到池底。當然某些鏡頭我們需要用替身去輔助,但我覺得演員的表現原來也不可以強求,因為他們害怕就是害怕,沉到池底后他們的反應是很自然很真實。
問:完成整部影片用了多長的時間?這次選擇拍這樣一個大題材,覺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之處嗎?
彭順:全片從寫劇本到拍攝完畢,共花了三年時間。構思劇本一年,拍攝半年,后期制作是一年多。因為是描述中國消防員的故事,所以需要在中國內地,我們牽涉的場面需要有十多二十部的消防車去營造,還封了一條廣州很繁忙的通道讓我們進行拍攝。
彭發:在我們的電影作品之中,很多都很個人的,喜歡拍什么就拍什么,但唯獨這個題材是說中國消防,體驗大了很多。我從沒接觸的事也讓我接觸到,例如去消防總局、消防訓練中心,見很多消防員,有很多局長需要溝通,甚至數據搜集。在過程當中,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視野,原來拍電影是可以如此有視野,還有中國消防有關部門的配合令我很敬佩,每一次我看見十多輛消防車,封了街封了路讓我拍,是一個驚喜,對我拍攝的歷程當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回憶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