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上海音樂學院國際電子音樂周,上海張軍昆曲藝術中心,“張軍水磨新調3D全息音樂會” 新聞發布會于10月21日在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中心舉行共同主辦的“張軍水磨新調3D全息音樂會” 新聞發布會于10月21日在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中心舉行。
當傳統昆曲遭遇現代3D聲音技術,會呈現怎樣美輪美奐的效果?著名昆曲藝術家張軍在此間宣布,將運用當今世界最先進、最成熟的3D聲音還原技術,于上海國際藝術節打造一臺“水磨新調”3D全息音樂會。

此舉也是中國內地首次將“3D全息聲音”技術與舞臺藝術相結合。
數百平方米的房間內,107個音箱環繞會場。現場播放的兩段試音效令人驚嘆:燈光熄滅,原始叢林嘩嘩的樹葉聲里,土著人吟唱著遠古歌謠踏著節奏由遠及近,一直來到人們身邊,仿佛要把這聲音吹進人的耳朵里。

四維音樂工程設計公司總裁,鄒四維介紹說,“三維全息聲音”技術是目前全球最先進、最成熟的3D聲音還原技術,其“空中呈音”的方式既能重現自然、真實的聲場環境,又能進行夸張的藝術創作。他稱,傳統的舞臺演出是“鏡框式”的,觀眾面對正前方舞臺被動聆聽;而“3D全息”的效果則截然不同。不同的音效、樂器可以安排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所有人都在音樂里。這將改變作曲家的創作方式,把空間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融入創作。
隨后,張軍現場演唱了昆曲《玉簪記·琴挑》中的選段。古琴、簫、笛子和鼓仿佛被安置在房間中的不同地方。有時,一聲短促的琴音如同一只跳躍的兔子從腦后倏忽而過,有時又被輕輕送到耳邊,而后飄散在空中。雖然只是清唱,但其營造的音效,已足夠讓聽眾感受到美輪美奐的昆曲魅力。

張軍透露,自己是個音響發燒友,所以第一次受上海國際藝術節總監劉文國邀請聽到“3D全息聲音”的音效,得知這一最前沿的技術可以跟昆曲混合,感到非常激動。事實上,他很早就嘗試過把昆曲和其他曲風融合在一起,曾攜手著名音樂人彭程,將昆曲音樂“水磨腔”和NEWAGE、電音、搖滾、爵士等音樂曲風融合,獲得許多青年觀眾的青睞。此番為了全新的“3D全息聲音”,張軍工作室的團隊把原來的“水磨新調”中融合好的有厚度的聲音全部拆開,根據技術要求和原理作重新組裝調整,所獲得的音樂效果讓他非常驚喜。

鄒四維介紹,“3D全息聲音”讓音響成為劇情的一部分,未來在更大的會場中,可以安排演唱者戴傳感器,這樣不管走到哪個位置,觀眾都能感到演唱聲是從其口中,而非音箱中傳送而來。這一技術甚至可以定位聽眾的手機,以更具創意的方式傳輸聲音,比如直接定位后“把聲音朝你扔過來”。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總監劉文國在現場表示,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計劃將這一技術更多地用于明年的藝術節中。文化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文化創意產新的發展方向。這一技術或將改變人的聆聽方式和對于“聽”的概念。
定于10月25、26日上演的此次音樂會上,每場將有80名幸運觀眾率先體驗這場傳統戲曲與現今最先端聲音技術的“歷史性碰撞”。演出現場,觀眾將圍坐在由107個音箱環繞一周組成的聲場內,借助強大的3D全息聲音技術,體驗到仿佛“觸手可及”的精確聲音定位,而且能夠感受到有縱向高度定位的聲音效果,如雷聲、雨聲等,演出現場還將安排真人演奏古琴、蕭等樂器,并游走在觀眾周圍,帶來更為直觀的聽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