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財務預算審核,有朋友問到和提到了影院財務預算的做法,簡單聊聊這個話題,分兩部分,單體影院和影院集團。文章主要聊及一些指標問題,指標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根據其重要性還分為關鍵指標和非關鍵指標,根據其可控能力又分為可控指標和非可控指標。
1.單體影院
單體影院整體比較簡單,只需要關注其經營能力即可,關注其損益表。
1.1 財務指標:
影院損益表里關注票房收入,賣品收入,其他收入,主營業務毛利率,總費用率,人事費用率,EBITDA,損益表里是財務指標。個人覺得關鍵指標是EBITDA和人事費用率,房租水電物業是選址時談定的,不在影院可控指標內,影院改造又不在損益表里,也是非影院可控的。EBITDA是個很好的指標,拋去DA,EBIT就很反映單體影院的經營能力。
1.2 非財務指標
影院的非財務指標也很多,各種率,上座率,會員消費占比,團購,團體票,散客,第三方票務,現金消費占比等。很多時候還有會員數量,觀影人次,平均票價,場次,存貨周轉率,還有各種轉化率等等。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這些指標里,什么指標是關鍵指標,是影響經營的,是影響目標達成的?什么指標是影院可控的?什么指標是影院店長管理思路和市場思路的體現?什么指標是老板所關注的指標?
如果老板只有你一家店,賺錢能力是第一位的,結構是扯淡的,最終的EBIT是最現實的。盈利了,結構不好看也問題不大;不盈利,累死累活玩結構,第二年店長就滾蛋了,這是現實。
如果老板有很多家店,賺錢能力也是第一位的,當然還會有第二三位能力的考量。實在是沒法要求你賺錢了,未來的贏利性才會進入考核范圍。
什么指標能反映影院的管理和經營能力呢?舉個朋友的例子,比如說分解出人次這個指標,有些占比,團購占比,第三方票務占比,會員占比,團體票占比和散客占比。體現影院能力和態度的是會員占比上升,團體票占比上升,散客占比下降,團購占比下降,第三方票務下降。原因是,賺錢的上升,不賺錢的下降;影院可控的上升,影院不可控的下降;內部的上升,外部的下降。當然上升和下降還要建立在不影響收入的前提下,這里的結構只是一個態度問題。
說完單體影院,想起來以前老總的一句話:“單店收入不增長,對老板來說就是犯罪。”市場是激烈的,競爭是激烈的,任務總是在增長,店長有風險,增長是基礎。單體影院怎樣做預算?表現出影院經營的態度,經營的思路,保增長。增長是第一位的,在增長的前提下,結構才會有價值。別抱怨殺雞取卵,當下價值是店長的生存基礎。
說完了單體影院,接下來說影院集團,也可以叫影投公司,影投公司相對比較復雜一些。
2. 影投公司
2.1 財務指標
資產負債率是對外籌款所關注的,現金流量凈額為正是基礎,損益表內指標是影投公司經營能力的體現。損益表內有哪些指標呢?營業收入增長率,主營業務占比(票房占比,小賣占比,廣告及其他收入占比),毛利率,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人事費用率,EBITDA,EBITDA和凈利潤之間的比例也是要關注的指標。
影投公司有現金流量大,凈利潤水平低,應付賬款多,預售帳款多,在建工程多,存貨少(存貨主要是賣品),應收賬款少等典型財務特征,判斷影投公司優劣,首先影投公司要遵循其行業特點。
在眾多財務性指標中,EBITDA和人事費用率是關鍵指標。影院是大量利用人力的業態,典型的人員密集型企業。人力和房租成本是影院經營的命脈所在,票房毛利率下降,人力成本上升,房租物業費上漲是常態,所以人事費用率指標最為關鍵,是減少支出的所在。人事費用率里又有銷售費用中人力費用率和管理費用中的人力費用率。管理費用中的人力是總部的費用,銷售費用中的人力是單店的費用,都要有所控制。
2.2 非財務性指標
影投公司比單體影院復雜很多,影投公司是個小集團的概念。影投公司同時又有很多環節,選址,設計,建設,經營等等,所以非財務性指標相對更多一些。
中國的影投公司應該有其行業位置,行業位置又靠其整體票房體現,票房排名是其行業位置的體現。
影院經營是一門開店的生意,開店就會有成功和失敗,開店成功率也是其重要指標。因為其整體營業利潤率較低,所以開店成功率一定要高。隨著觀影習慣的養成,單店的市場成熟期在加快,培育期在縮短,單店的開店成功與否,很多時候可以在當年體現。
影院的經營效率如何體現?參考零售有坪效,勞效,客單轉化率,存貨周轉率;自身有單座產出,單廳產出,上座率等。
影院的拓展效率如何體現?拓展策略,項目儲備率,租金占比等等?
影院的開店和建設效率如何體現?開店周期,單座投入,單座面積?
指標很多,怎樣篩選?指標是其管理思路,戰略思路的體現,不同的經營階段關注的非財務性指標也不一樣,應該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