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平面或視頻攝影機基本上能達到計算機出版業二十年前的夢想WYS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現場) 所見即 (日后) 所得」,攝影技術的神秘面紗被撕下,難免讓人感覺這門「工藝」已經很容易掌握,攝影師的專業地位備受動搖,這個想法分別來自老板、制片人甚至于業界的其他崗位人員,以為數字時代電影制作攝影工藝相對輕松,對攝影師、攝影設備的要求可以降低,順便可以節省成本, 與此同時,這個想法也來自年輕從業員,覺得電影攝影是一門簡單的工作,學會調整機器的菜單;獲得恰當的曝光,畫面焦點準確便已達標。這種輕視、貶低攝影藝術、工藝,忽略素質優良的攝影指導對一部電影的貢獻的想法值得商榷。如果你有什么問題、評論或看法,請發郵件跟我聯系:aiofilms@gmail.com。

必須承認,攝影是一門科技藝術,它的發展、創作手段的可能性跟科技的演變和進步分不開,在電影史中,出現過兩次科技「為難」攝影師的事件。首先,彩色膠片的出現除了為創作者開闊了表現手法的領域外,也為當年慣于用黑白畫面思考的攝影師帶來挑戰,科技對電影攝影第二次重大沖擊可說是數字攝影的出現,菜單系統成為掌控畫面效果的重要手段,讓從來只用膠片思維的攝影師手忙腳亂,當中有人選擇在工作中學習,與時并進,很快地將傳統的創作智慧跟現代科技融合,享受愉快的科技過度和數字攝影帶來的所有好處,有人選擇逃避、否定新科技,堅持把數字攝影機當為一種膠片處理,拒絕了解新工具提供的可能性,希望可以熬到他們離開這個行業的一天。
除了上述兩次里程碑式的科技轉折點外,科技的基本趨勢都在「方便」攝影工作、提高電影制作的效率和質量,很不幸地,這些「方便」同時在削弱攝影師的權威地位,科技發展的過程也是向攝影師「奪權」的一個過程。在不太遙遠的膠片時代,一個電影攝影師(或攝影指導)極具權威,不論在前期、拍攝現場、甚至在后期階段都極受電影公司、導演、監制以至于老板的尊重,除了這個崗位在劇組內工薪相對頗高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意見往往受到重視和被采納,是拍攝現場的權威,只要導演不反對,其他部門都要按他的要求執行。
對于一知半解的人來說,這種超然的崇高地位部分源于膠片的神秘感,它的不可知性,很簡單,就是因為膠片曝光后要經過洗印的工序再翻印成正片(一般攝影機內用的是負片,也叫底片,要復印在另外一層負片上,把新的負片洗印一次,變成光暗、色彩「正常」的正影像),才可以看見所拍的畫面效果,因此一天拍攝的成果幾乎完全仰賴攝影師對膠片曝光和色彩的控制經驗,以為很多技術決定不是測光表或色溫表可以直接判斷的;掌機員(往往是攝影師本人)的構圖選擇和搖機能力和節奏感,中間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或者對導演的意圖有誤解,鏡頭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全毀了,公司的錢也打水漂了,更糟糕的是問題最快于拍攝的第二天才發覺,如果出現問題的話,損失的可能不限于金錢而已,有些錯誤是錢彌補不了的,例如演員已經離開拍攝當地,布景已經拆掉、燒毀等等,則后果更為嚴重,所以攝影師對膠片的掌控把握,搖機構圖的經驗、對動作的判斷與反應能力等等成了他們在其他人心中最重要價值。

正如其他出色的攝影師一樣,好萊塢首位華人攝影指導黃宗沾James Wong Howe, ASC 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嶄露頭角,后來成為一代大師,其成就和價值源于幫助導演、劇組甚至明星解決技術困難。解決問題的點子往往結合了專業知識,個人經驗和機靈的變通能力,他的成功教訓我們,在還沒有機會表現你的燈光創意或運鏡風格之前,一個默默無名的攝影助理最容易吸引旁人關注的莫過于為劇組解決困難了。

今天的數字攝影器材日新月異,很廉價而超高畫質的拍攝設備如雨后春筍,人手一部,創作電影不再受工具的成本限制,但是機器背后的人需要具備什么素質才能拍出動人的故事片呢?電影攝影師又要如何裝備自己去面對權責日益受到削弱的挑戰呢?
科技對攝影師第一次重大奪權始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錄像監視系統(Video Assist)的出現,廠家在電影攝影機的光學尋像器內植入了一枚以當時標準來說微小的黑白攝像頭,拍攝取景系統中的磨砂玻璃表面的影像,透過視頻線把這個畫面傳輸到一臺監視器或電視機,由于時代科技局限,我們得到一個灰蒙蒙、經常虛焦的黑白影像,但這個比今天的防盜監控還要次等的影像就第一次以實時的方式揭開了電影攝影機內部的神秘面紗,到了八十年代,改良為彩色的攝像頭,再加上一點民用的錄像設備,例如VHS錄像帶,機內所見的畫面就能在現場重復回放,供各部門參考了。
試想一下,在沒有視頻監控的年代,導演只能站在攝影機旁邊看表演,都不能確定畫面的構圖和內容細節,一切依賴對攝影師、掌機員理解自己想法和他們的執行力,拍攝文戲問題還不大,但如果遇到動作片,一系列對打鏡頭有沒有穿幫,武行從五樓跳下來的鏡頭有沒有跟上,幾個演員飛躍過程中「威亞」(鋼絲)有沒有露餡等等問題的答案全在掌機人的腦海里,一錘定音。反過來說,如果這個掌機的人判斷有問題,或者猶豫不決,要求如爆炸、火燒或者跳樓等危險鏡頭重復拍攝多遍,但到第二天看毛片的時候發現拍攝的第一條就已經完美完成了,可能會遭到老板和武行們的追打,這個人要承受的壓力、具備的信心、權威性與責任同樣巨大。正因如此,當年老板、制片人、導演甚至演員、武指等等從上到下的劇組人員都奉攝影師為神明,但正因如此,在科技取代了攝影師這部分責任的今天,他的價值和地位備受質疑。

Vitorio Storaro, AIC ASC

Roger Deakins, CBE BSC ASC

Bob Richardson, ASC
近代美國影壇三大攝影巨人,他們受到重視、推崇并不因為他們懂得調整菜單,或者對數字科技有多么深入的研究,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首先是他們對戲劇的了解,然后是他們對光的認識、感覺、設計和操控,具備一種銀幕上不易擦覺的「電影感」Cinematic Sense 和難以定義的所謂「風格」 S t y l e,但我相信,在他們還未成名之前,他們首先引起人注意的一定是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監視系統越來越清晰,從黑白到彩色的過渡,從標清到高清的過渡,不難想象,我們將會來到一個用 4K 視頻監控的時代,攝影師的另一部分工作和工藝又被取代了。今天在拍攝現場,面對著巨大的監視器或電視機,地上有垃圾,畫面中的置景、道具有什么需要,沒等攝影師提出,盡責的美工人員很早就發現了,畫面那里見到燈腳了,電工人員會自覺搬走,群眾演員該怎樣調動,讓畫面看來會更為熱鬧呢,機靈、富有經驗的副導演會自動處理了,演員動作需要如何改善,導演、武術指導看得一清二楚,再者,有了數字后期涂繪技術,「威亞」可以越用越粗,也不需要透過燈光技巧和利用觀眾的錯覺來遮掩了,到了一個路過的開車師傅都可以看著監視器批評你的畫面布局的年代,電影攝影師的價值、需要的修為是什么呢?
就如筆者在本專欄里談過的,現代攝影機感光度越來越高,噪點越降越低,今天我們可以在一根燭光或火柴頭的照明下,拍到亮度充足的畫面,但不等于我們就可以摒棄燈光藝術,照明不等于燈光,打燈是一種設計,是一個選擇、去除和創造的過程,就如好萊塢的動畫片都要請一流的攝影指導設計燈光效果一樣,這是營造氣氛的手段,是講故事的工具之一,不應鼓吹所有電影都不用打光,只用現場光拍攝,燈光是攝影師手上的利器,他必須要負起設計的責任,讓燈光組人員執行,把他的設計實踐出來,燈光是攝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全球影視行業現代的標準,不能像七十年代的日本,把燈光環節從攝影中切割出來,攝影師只管掌機,無權(或者無能力)過問燈光事務,燈光是畫面效果的一部分,所以也應從屬于攝影之下。同時,近年各地影視圈起了一些變化,年輕一代從業員上位容易,很多機會掌機拍攝錄像或者微電影,大多是用實景、半自然光拍攝的現代戲,卻沒有機會跟隨較大型的制作在攝影棚里打光拍攝,更遑論古裝宮闈大片了,缺乏經驗和培養,造成人員的斷層,未能逾越拍攝類別和規模的鴻溝,難怪雄踞在上拍攝大型制作的大腕攝影師都是一些有長期工作經驗,對燈光非常熟悉的攝影指導,但人員培訓與事業提升是另外一個課題了。[page]
另外一個同等重要但并不顯眼的攝影師素質可以籠統地稱為「電影感」,包括對機位、角度、鏡頭焦段透視和景別的選擇,當然還包括平面和縱深的構圖(畫面前、中、后景的布局),對攝影機運動的設計和節奏感的把握等等,不能一一盡錄,然而,這里所說的種種學問、經驗、感覺,包括燈光設計,并不單獨存在,它們都必須要有機地結合故事情節,角色,環境氣氛作整體統一安排,要掌握這方面的能力就要看個人的天分、工作經驗和領悟力了,但如前所說,攝影師這方面的功力與貢獻,并不顯眼,除非遇到相當缺乏經驗的新導演,例如編劇、演員晉身的年輕人,攝影師需要臨危受命,設計鏡頭、幫忙調度演員,與副導演合作掌控拍攝現場,并考慮到剪輯和表演等各種電影制作、創作元素,顯出其「影子導演」的幕后英雄本色,不少經驗豐富的同業攝影師都曾經扮演過這樣的的角色。

故事片的攝影指導, 首重對故事、人物和情景的理解,對人文的關懷,然后是學習燈光設計,培養對藝術和視覺心理的品味,了解光學鏡頭的敘事特性,掌握數字技術,透過的科技的幫助和后期調色工具,把畫面控制得極致完美。與此同時,導演也可以盡量吸收團隊眾人的智慧,尤其是他/她的右手(攝影師),有默契的配搭、互補長短的合作方式必定能提高拍攝效率,增加影片的姿彩。
然而,這些有電影感的攝影師與有經驗的導演合作的時候,他們對電影的理解和經驗往往融入彼此的默契之中,默默地作出貢獻,把影片完善化,把導演的意圖加上自己的創意,盡量忠實地呈現出來,他們不太高調地受到導演、監制和其他劇組人員賞識,高明的導演,不管有經驗與否,他們會盡量利用團隊人員對影片能作出的貢獻,過分強勢,主導一切,硬性規定所有演職員按他一個人的想法執行的導演其實并不明智。
還有一點,前面提到的那個「沒有攝影師什么事」的情景是假設整個團隊都是A-List一流人才,都是極其主動盡責、極為專業的高素質人員在最佳狀態下工作,但現實往往都沒有那么理想,再者,很多人的眼睛都不如受過專業訓練的攝影師敏銳,真正能不用提點就能看著監視器辦事的人還是有限,攝影師的工作仍然一點也不輕松。
現代電影攝影師除了要認識傳統攝影原理,了解數字攝影知識,學會菜單設定,發揮機器、科技的最大潛能外,還得對數據管理和后期制作流程有充分認識外,還要掌握上述兩大技能,才有望晉身更高階的電影拍攝工作,同時,攝影師們還要掌握新時代的攝影工具:調色,而且要把它跟前期的拍攝工作結合,不單止盡量確保你設計的畫面、色彩和燈光效果得到真實的還原,呈現在銀幕之上,還要利用調光作為你第二度創作的手段,在影片發行前把你的視覺創意發揮到極致。掌握上述技能的現代攝影師,自我增值,就能迎接數碼時代的電影制作要求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