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我認為大數據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大數據技術本身,更是其在應用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經濟社會價值,如電商平臺能夠給眾多小企業帶來市場份額和提高生產效率,智能交通、遠程醫療能給人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一直支持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研究和應用。特別是以重要領域的應用為牽引,面向政務、商業、醫療、金融等各個領域,北京市科委多次舉辦對接活動,創新商業模式,提供增值服務和行業應用的解決方案,催生了一批骨干企業和代表性服務。
瞄準大數據時代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北京將立足于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服務業重構和社會管理現代化水平提升的要求,以應用為牽引,持續支持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及集成、大數據平臺的建設、開放和示范應用以及商業模式創新,同時不斷完善發展環境,推進行業持續、健康、規范發展。
但是在近期針對大數據發展的調研中,我發現受慣性思維影響,并沒有把自己真正擺進去。這里有一個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
眾所周知,北京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包括儀器設備、研究報告、論文、成果、專家、數據庫等等。但是這些科技資源的狀態是管理上被長期條塊分割、冰封,處于沉睡、等待的狀態。
面對這種情況,2009年,北京市科委推動建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開啟了破冰之旅——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引入第三方企業經營,并且約定技術服務收入在資源方、服務人員和專業機構間的分配比例,構筑了儀器設備、數據資料、科技成果和研發服務人才隊伍共同開放的大格局,形成了首都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北京模式”。從2012年起,條件平臺從單純的儀器設備開放應用,拓展到以測試服務為基礎的聯合開發和聯合研究。將技術轉移和技術開發服務納入條件平臺的服務范圍后,平臺的服務收入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12年至2013年每年都有超過1萬家企業享受條件平臺提供的各類服務,服務合同額均超過20億元。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發展中存在的3個突出問題:廣泛可及性不足、人工智能化不夠及雙向互動性欠缺。例如,當平臺對外省市開放服務后,只有一部分專業的企業會登陸平臺網站尋求解決方案。有一部分企業反映,難以理解如何使用服務網站,需要有人教它們如何使用。對管理者而言,這些都說明平臺還“不好用”。
再進一步看,我們還擁有大量政府科技數據資源,如技術成果、高新技術企業名錄、技術交易數據、新技術新產品、設計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而這些數據資源雖然在北京市科委的網站上都有,但是使用效果還不好,等待進一步挖掘。
如果我們應用大數據思維,就應該讓數據活起來、信息連起來、成果用起來。解決的路徑應該是:智能化的增值服務,商業活動的增信服務,線上線下供需對接服務。要了解公眾關心什么,希望參與什么,創新主體在想什么、有什么、能夠做什么,這些互動都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平臺、互聯網的平臺得以實現,同時成果可以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通過政府和社會的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使小數據成為大數據,成為價值高、壽命長的數據。讓公眾參與創新行動。
因此,北京市科委決定啟動建設首都科技大數據平臺建設,按照策劃一個、上線一個、測試完善一個、面向市場運行一個的步驟實施。具體的解決方案將由首都科技企業根據自身發展意愿提出,并以企業為主體,進行自主決策、投入、研發、應用和收益設計。北京市科委還將聯合相關創新主體共建北京大數據研究院以及北京大數據發展基金。同時,實施公眾參與的創新行動,讓每一個人成為創新參與者和創新成果的受益者。
迎接大數據時代,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責無旁貸。創新從我做起、改革從我做起、服務從我做起,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攜手喚醒“沉睡”的大數據,共建屬于全社會的大數據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