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出生的戴承鈞先生來自海峽對岸,不知不覺之中已經在中國電影市場耕耘了13年,參與了許多電影電視的設備提供和技術支持。上海電影設備展和論壇期間,戴總撥冗接收本刊專訪,拉起了“家常”。

您做電影這一行當,那一定是喜歡電影之人了?有什么特別關注的呢?
是的,我一直喜歡電影,現在又非常專注于3D相關的技術,久而久之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國內外的3D電影拍得不管好壞,只要發正版藍光碟我就會購買。我買碟不僅是為了看,更多地是將里面的素材當教材,播放給圈里的人或是培訓的學員看,有許多片子國內并沒有上映。有的片子很精彩,可以學習借鑒,而有的有失誤或處理不當,則可引以為戒。
其實我對涉及新技術的電影都會格外關注,例如《地心引力》,這是一部故事和3D效果表現都非常棒的電影。現在有許多電影、劇本非常好,劇本寫得非常棒,比如最近的《明日邊緣》,即使主題創意被玩過很多次,但用得仍然很好,合乎邏輯,引人入勝;有些科幻電影編到末尾就不合邏輯,則索然寡味。所以一部電影不管是3D或是2D,劇本都非常重要。
巧妙的利用了打破時間線到電影故事中的例子還有《土撥鼠之日》、以及德國的《羅拉快跑》等等。
《羅拉快跑》的故事腳本太棒了,別出心裁。故事結局有3個版本,我覺得3個版本都很有意思。導演清楚地告訴你,只要一轉念,時間點稍微不一樣,發生的故事就完全不同,就像人生一樣,各種可能都有。當然你必須忍受電影中有很多重復鏡頭。
事實上我們以前學編劇的時候教材中會列出編劇的所有可能,以及一個劇本能運用的各種元素,你要做的是combination(結合),你可以把很多不同的元素加在一起,寫出一個故事,就像《明日邊緣》和《土撥鼠之日》,都利用了時空重復的元素,一個加上了戰爭的元素另一個加上了節慶的元素,就寫成了千差萬別的故事。
那是否感覺現今電影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電影拍攝人員專業素養還不夠呢?
我個人看法是,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你要無所不通:比如音樂、攝影、美學修養。搞電影先需要成為通才,了解電影的整個流程,然后才根據個人的喜好和發展鉆研你喜歡的東西,比如專門鉆研攝影、編劇、導演,找準個人的定位,塑造各自的個性。如果一個攝影師對剪接完全沒有概念的話是比較危險的。也因此,每個導演的特長就不一樣:張藝謀能拍出《英雄》這樣的色彩搭配和場景,除了有幕后美術團隊支持外,他本身是做攝影出生,所以美感功底深厚,明明是一場殺戮戲也能拍得很美。
沒錯,第五代導演都比較注重這一部分,功力較好,而新一代導演是否不再重視這些了呢?
我覺得每一代都有很不一樣的導演,法國新浪潮時代中有很多導演很紀實,不在乎鏡頭晃不晃,圖像清晰不清晰,只是很寫實地拍東西?,F在電影很不一樣了,現在是用一部手機就可以拍一部故事片的時代,在電腦軟件上就能剪。但我覺得最終要做下去還是要回歸到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拍電影是很花錢又很現實的,沒有票房就沒人再投資你去拍攝,除非你自己有資金。拍電影是要給人看的,電影需要人來支持,一個觀眾能付出的最高昂金錢代價是買你的正版光盤。從產業的角度來說,影片最后還是要跟商業結合,而不能僅僅停留在自娛自樂。
是的,影片好壞有不同的標準,即使爛片可能也有賣點,也要辯證地研究,客觀地評價。
比如《爸爸去哪兒》就雷翻了一大幫電影人,《小時代》也一樣,賣票房這么成功后我在網上看了這部電影,只看了15分鐘就看不下去了。這部電影本來的觀眾群就不是我們(這群人),是給年輕人看的。我們看是會發笑,不能接受,但它可以賣到這樣的票房一定有它的理由。有些電影你可以看看就算了,比如像《黑衣人》這樣的娛樂片。
順便說起,《黑衣人》是2D轉3D電影,我們做過它的3D分析,這部電影2D轉3D只能說中規中矩,應該用到的視覺空間沒有用盡,比如銀幕最近和最遠視點永遠都沒有填滿,比較可惜。可能也有經費和技術的因素?!洞篝[天宮》是實拍的3D電影,但是也出了問題,后期沒有做到位,因為拍攝時間已經超過預算計劃,片子臨上檔前只有很短的時間做后期,計劃一年到一年半的后期制作時間容壓縮成6-8個月來做,非常瘋狂,但是電影票房結果讓許多人很快樂。
說到3D,記得一年前也是在這個展會上您曾說過,只有中國才能救3D,現在你能還這樣看么?3D片有何新動向?
3D電影市場在中國很活躍,我認為國內3D電影不會像國外那樣出了幾部制作技術粗糙的3D電影就會真正影響觀眾掏錢走進3D影院。國內的觀眾像是得了3D狂戀癥,對3D愛戀不休。這是好現象,3D事實上成了許多觀眾走進影院的唯一理由,而不是蹲在電腦前看2D版本。這也是為什么國內好多片子都在做3D計劃。
對比過去歐美3D的制作量并沒有真正下降,我相信考慮到在中國的票房是重要因素。中國最終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3D電影大國。
最近有報道詹姆斯·卡梅隆在說,《阿凡達》3D做得有些拘謹,其實可以更放手大膽地用3D,把效果做得更突出更好。您怎么看?
從深入學習3D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阿凡達》有一些3D鏡頭是有問題的。其實我經常講,《阿凡達》不用看3D就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有些人很在乎電影是不是3D,有些人迷信3D就能賣錢,這是很糟糕的。最近有一部《絕命航班》3D做得非常不好。不是后面3D團隊真的不好,而是投資方在一開始就存在錯誤的想法,忽視了3D制作要求,身邊人的評價也不好。相比之下,歐美制片方認清了過去所犯的錯誤現在會找真正有實力的團隊做3D制作,歐美之所以3D市場下滑是因為曾經“亂搞”的后果,因此《絕命航班》可能會變成中國3D“亂搞”的濫觴。
電影是絕對的集體創作,是包含有很多精細步驟的過程,如果前期弄不好,后期要花大量精力去彌補;如果前期做得很好,后期亂搞結果也不會太好。礙于各種因素,比如上映的檔期、后期制作經費等問題,即使同樣做出3D,但效果卻大不同。所以如果有人認為只要是3D就能賣錢是很危險的。一個好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3D的任務是應該是幫助導演說好故事讓觀眾更加融入到故事中,提升看電影的體驗,而不是不停的將觀眾從故事中拉出來,制作粗劣的3D電影正是如此,讓觀看電影變成煎熬。
《霍比特人》也是3D版本,不過3D感覺并不明顯,倒是48幀似乎更吸引口水,您怎么看?
事實上24幀在老的膠片時代是為了省成本??赡?000尺的片子里有超過800尺是作廢的,只有200尺可以挑選,但1000尺片子還是要花成本沖洗出來的。到了數字時代,洗印流程已經不復存在,也就沒有必要堅持24幀。24幀有其天生的缺點,比如motion blur(動態模糊)、搖攝拖尾現象,這在幀率提高后可大大降低這種情況。但48幀現在還沒定下標準來,我認為最后數字電影標準可能是60幀,48-60幀是合理的,120幀則太過。另外再說一下,未來4K+3D+48幀,恐怕會口水滿天飛。
您怎么看4K的發展?
4K數據量很大,我對4K的發展還是持懷疑態度,4K電視的普及現在還是個問號。但是對于電影來說,4K已經運用了相當一段時間了,多年來很多電影都用4K拍攝,現在甚至于已經進化到6K了。
對于電視,我個人認為4K的發展會和上世紀HD剛發展時一樣,曾一度在80年代開始興起,但直到今天SD訊號依舊存在我國乃至全世界各個角落。況且4K電視發才剛剛要邁出腳步,4G網絡時代就席卷而來,徹底顛覆了我們的觀影習慣。因此4K電視要得到快速的發展,看來并不怎么樂觀。
電視、電影、2K、4K、激光放映等等,凡是新事物,都有一個由新興引入到快速推廣到成熟再到衰落的周期,一個新的技術如果成功,就能夠帶動整個產業發展,但人們一開始并不清楚它是否能變成真正的有價值,并一直發展下去。之前有人預測3D不會消失,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就不一定。在20世紀有好幾波3D熱潮,起來又消失又起來,這次熱潮算第三波。有人說4K可以取代3D,看起來更清晰又比2K更有立體感;可是我們的消費者未必能認識到這種價值,因為大部分的觀眾并沒有對色彩、飽和度、動態范圍以及審美等有良好訓練,分辨不出兩者區別,這樣產業也無法實現投資的價值。也就是說,4K放映無法像3D那樣可以提高票價。這樣一來有多少投資方愿意投入4K影院的建設,就是一個懸念。
你是否認為3D對某些影片更為適合?
我認為幾乎沒有不能做3D的題材,如果你想把觀眾融入許多場景的故事里,3D是個好手段。譬如有回聲的場景里,3D能給人深邃的空間銀幕感受,讓觀眾融入故事中。
還有一個問題,3D電影是否都必須用用3D拍?怎么看2D轉3D?還有現在把老電影拿出來轉制3D的做法是否可?。?/strong>
實際上2D轉3D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要做出空間感很簡單,但要做到好的厚度感就要花很多錢和時間?,F在許多歐美的3D制作又回到實拍,原因是3D實拍的速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幾乎與2D速度一模一樣,現在設備的精密度和靈活度也已經足以控制所有細節。很多制片方也知道,要將電影轉制得非常好,事實上要比實拍昂貴得多。以前實拍很貴,也不好掌握,于是有2D轉3D,但是2D轉3D做到好很困難又耗時,于是又回到實拍。
現在很多電影是混合的,而我個人一直主張3D以實拍為主,2D轉3D為輔。因為3D實拍確實有些鏡頭會受限于空間因素,鏡頭運動很困難,例如在車里的拍攝,比如一個流暢的穿越鏡頭、角度變化較大的、比較復雜的鏡頭拍攝會有一定的困難, 3D拍攝在靈活度上比不上2D,是事實,現今的技術條件能很好的克服這些問題,但是經費會略微增加。近期做的《地心引力》有許多鏡頭是2D轉3D的,我認為就目前來說整體3D鏡頭表現最好的就是《地心引力》。
你覺得3D最終的前景如何呢?
3D在中國而言,我猜測至少還有數年的榮景,因為影院對2K3D投入的資金需要賺回來。我覺得對影院、制片方、觀眾而言3D吸引力一直存在。以往歐美3D發展波動較大,而中國相反開始穩定,廠商對3D技術把握更謹慎了。事實上很多3D投資方都嘗到了甜頭。目前,張藝謀嘗試了4K,姜文嘗試了3D,假如姜文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么所有大腕都有可能向3D漂移。未來如何發展,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至于走入家庭,我認為裸眼3D是3D電視能否存活的一大關鍵。我們在家看電視是很自由的,需要交談還要走動,看3D總是要戴著眼鏡是不自在的,只有裸視才能解決?,F今的裸眼有很大的進步,但還不夠完美。今年NAB我看了杜比裸眼技術發展非常好。如果市場上3D裸眼技術被消費者接受了,3D就能真正的走進家庭里面。
杜比和Stereolab共同發展的3D裸眼技術將會在今年的BIRTV展會上在我司展位上展出。
你認為除了已經談到的上述話題,還有什么趨勢值得電影人特別關注呢?
從我們角度來觀察,下一步會流行的是anamorphic(變形鏡頭)拍攝?,F在幾個大廠家不約而同地都在推廣,蔡斯生產的Anamorphic、Cooke的anamorphic、安琴的anamorphic變焦鏡頭等等,他們評估歐美市場將會占到7成左右都會用anamorphic來拍攝電影。其實這是很老的一項技術,現在又回來了,這個世界真的就像是一個circle(循環)。數字時代的導演和攝影師們希望能像膠片時代那樣把把感光晶片的像素全用滿,以得到最佳的畫質。anamorphic的成像是壓縮變型的,放映時才還原回來,拍攝時人眼看到鏡頭里的圖像是非正常的拉伸變形的,要通過攝影師的想象去構圖,十分考驗功底。現在技術可以將正常比例的圖像直接還原,以便現場監視,導演攝影師就方便多了,我無法想象老一輩攝影師是怎么做到精確的構圖,真的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