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視的風光無限相比,廣播的熱度似乎要遜色得多。這也難怪,在一個資訊業高度發達的多媒體時代里,視頻對于受眾的吸引力肯定要比音頻大得多。然而,這卻并不意味著作為第二媒體的廣播,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而減低。相反,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廣播憑借其受眾友好—信息傳播快、接收方便、成本低的特點,以及在防災抗災救災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重又喚起了人們對它的重視和親近感。
不可否認,曾輝煌一時的廣播近年來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究其原因,這與廣播收聽效果的日益下降以及服務內容和手段的單一不無關系。我們周圍所處的電磁環境的日益惡化,是導致廣播收聽效果,特別是AM和短波廣播收聽效果大大下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廣播服務的內容和手段缺乏創新及只能提供聲音節目的缺點,也使之在與電視和新媒體的競爭中處于下風。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其實就兩個字:創新。這其中又包括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手段創新及技術創新。
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里我們紀念了中國人民廣播事業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創建65周年。在這一年中,中國的廣播業進一步加大了服務內容創新的步伐,“頻率專業化、管理頻率化”成為各級電臺創新發展的發力重點,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打造出一批特色頻率和大量名牌欄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初步統計,2005年全國有逾十家電臺的廣告收入突破了億元大關,較前兩年明顯增多。
如果說服務內容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挖潛”的話,那么,服務手段創新的目的則是為了“增值”。手機電臺、播客(Podcasting)、在線廣播、網絡電臺等新的廣播手段,不僅擴展了廣播的信息傳播途徑,同時也增加了廣播增收的渠道。其中,與手機電視不同,手機電臺由于只要求較小的帶寬,因此在2.5G的移動通信網絡中即可提供流暢的收聽體驗。如果結合新一代的音頻編碼壓縮技術如AAC或MP3,用戶甚至可以享受到接近CD的聲音質量。
“播客”的興起則與蘋果公司數字音樂播放機iPod及與之配套的iTunes音樂播放程序在全球的風靡不無關系。自從維亞康姆旗下的Infinity電臺于2005年5月推出全球首個“播客”電臺—KYOURADIO.COM后,“播客”便成了“時尚一族”的一個新寵。“播客”的最大特點是一方面它允許聽眾將自己喜歡的廣播節目下載至個人電腦,并轉存至iPod或其他支持MP3播放格式的設備供以后隨時播放;另一方面,“播客”還使“每一個聽眾都成為一個電臺”。任何人只要借助一臺與互聯網連接的電腦和一個話筒,即可隨心所欲地創作廣播節目并在網絡中傳播。雖然這對于傳統的廣播概念來說絕對可稱得上是一種顛覆,但對于聽眾群日益式微的廣播本身來說,誰又能說它不是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呢?
廣播業的服務創新離不開新技術手段的支撐。其實,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抑或是眼下被炒得火熱的新媒體,刨根溯源它們都是現代科技進步的產物。同樣,任何一種媒體形態要想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就必須與時俱進,借助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去武裝自己、發展自己。對于電視這樣的強勢媒體尚且需要借助數字技術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更何況目前已處于弱勢地位的廣播?因此,廣播的技術創新勢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
籠統地說,廣播的技術創新就是要充分吸收利用最新的數字制作、編碼壓縮、傳輸接收技術,實現廣播生態鏈向基于IT平臺的數字化、信息化轉換,提高廣播節目制作播出的效率。這其中,數字廣播傳輸技術尤為重要,因為解決傳統廣播特別是中短波廣播收聽質量下降,以及開展新的增值業務,都需要借助數字傳輸。放眼全球,數字音頻廣播在美國和歐洲的開展已進入了穩步推進階段。美國使用的是HD Radio(IBOC),歐洲采用的是DAB。相比而言,由于目前全球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開播了DAB(1992年的世界無線電管理大會為數字廣播劃分的頻段為L-Band)廣播,覆蓋近5億人口,因此DAB可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標準。而在30MHz以下的AM/MW/LW頻段,還有DRM可供選擇。無論是DAB還是DRM,它們都支持在傳送音頻節目外,傳送包括數據以及圖文節目在內的其他服務。DAB的擴展技術DMB甚至支持傳送包括視頻在內的多媒體業務。
總之,誕生于上世紀20年代的廣播現處在了一個緊要的發展關頭。若想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多媒體時代取得發展并實現復興,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將是廣播的必由之路。其中,服務創新是根本,技術創新則為服務創新提供手段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