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迅速,全國電影票房從區區的幾億元飛速增長為幾百億元,今年更是有望突破300億元大關,一時間無限風光。但靜心下來的中國電影工作者擁有更加審慎的思考,從電影向數字化轉型以來,中國的電影技術一直緊跟國外的發展亦步亦趨,國產技術在電影領域的份額越來越少。但這個趨勢近兩年開始出現了良好的轉機,特別在多聲道聲音制式推廣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今天,在國外的多聲道格式大舉進占中國市場的大環境下,以中國多維聲(13.1)格式為代表的一批本土多聲道格式正在逐漸形成規模,依靠產品的高性價比,憑借市場自身的競爭優勢獲得了用戶的認可,到目前為止有超過30家影廳的成功使用。
2012年底,根據電影局科研監管部門的指示,在電影科研所、中影等單位的努力下,中國13.1(多維聲格式一期)對聲道數量、排布定型后,南京中廣華夏公司開始試制多聲道處理器,并取得了成功;從2013年以來,以中影數字基地為首的制作公司開始成功的完成國產13.1格式影片的實驗性制作工作,并成功完成了《1942》、《兔俠傳奇》、《魁拔》等多部13.1格式影片,到2014年,總局為了專項推進以上技術的發展,專門和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廣華夏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數字電影多聲道立體聲制作與還音系統》的科研項目責任書,力爭通過政府項目的方式,進一步的推進和扶持新時代的中國本土電影工業。并在2014年底前,發行上映10部多維聲影片,確立中國多維聲的市場地位。

目前,進入并大舉推廣的國外多聲道技術制式有杜比全景聲和巴可的沉浸聲。杜比公司利用其技術優勢,一方面大力發展進口大片的全景聲制作,另一方面也積極推進本土化,現在已經在國內發行和制作多部全景聲格式影片。在放映端,杜比公司直接推進影院建設,目前數量已經超過50家,并高調宣布今年年底預計將接近100家。巴可Auro 3D沉浸聲技術也利用其母公司巴可在放映端的優勢,大力建設影廳,其技術負責人和高管也屢次奔波于中國電影市場的各個領域,力爭談下一兩個制作中心,從而解決本地影片Auro制作的問題,以解決“糧慌”。
從競爭對手上下游共同發力的現狀可以看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必須進行上中下游的“聯合作戰”,才能將一項技術產業化、市場化并最終推廣起來。處理好片源—制作—發行—放映等每個環節的問題,是所有新生的多聲道技術發展的關鍵。從這個角度出發,解決上游片源問題,是影院最終選擇多平面環繞聲格式的前提。作為最終面對觀眾的地方,影院必須保證多聲道的準確還原,拍攝、后期制作所有環節的努力、都要依靠影院呈現最終效果,獲得觀眾的最終認可,經歷以上所有環節,順利放映,讓觀眾感受到視聽震撼,并為之所動后,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成功。
各階段全盤考慮,上下游綜合作戰,這一點必須成為行業的共識。任何一個環節出狀況,脆弱的生態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幸運的是,中國電影監管機構的領導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為了保護中國多維聲為代表的一系列國產化技術的研發推廣,政府相關部門很快推出了落實政策和意見。在這些文件的支持和引導下,中國本土制片方和發行方,特別是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國有發行公司共同努力起來,積極配合這次難得的國產技術突圍,使得中國多聲道技術的整個產業鏈流通過程極大的順暢了。后續,政府也承諾將加大科研資金投入,把已有的成果進一步轉化,推動中國多維聲后續的技術發展。
這是我們本土的多聲道格式正在迎頭趕上的時刻,預計到2014年底,中國本土多維聲影廳將突破30個,上映影片將超過10部,并在2015年實現每月有多維聲13.1格式影片上映。今天的中國多聲道技術在行業共同的努力下,全方位和國外產品在電影市場上開展競爭。只要這種良好的態勢保持住,便有理由相信:在數字電影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中國電影人有信心有能力定位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