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商業影院向來沒有給藝術片留過一席之地。觀眾想看藝術片,除了幾大電影節上的曇花一現,其實也還有更多選擇,那就是立足于地方,獨具個性的小電影節,FIRST青年電影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非盈利的情況下已經持續了幾年,今年將為國內的藝術電影輸出更多的新鮮血液,這樣的電影節,運營難在哪?要怎樣才能做好?
“一個電影節和電視欄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李子為——FIRST青年電影節的領頭人,用這樣的一句話作為開場白。
兩者中的佼佼者都必然地有著對自身清晰的、界線明確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眾同類當中,被受眾依據各自喜好精準地辨認出來,從而收獲他們的關注。而一個影展,也將因為各自的特質和擁躉的期望,而被命名,被設計,被期待。
FIRST在初創時,考察了當時國內外60余個比較成功的電影節,從生命周期、資金來源、片源的來源、與中國本地性的契合度等多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考量,初步確定了以處女作為主題的發展方向。這一主題,發展到今天,明確為前三部作品都可以參選,年齡上不再設限。
同時,FIRST影展最終落地西寧的原因,一方面因為西寧市政府的扶植力度大;另一方面是因為,西寧作為中國的夏都,是一個知名的國際旅游城市,能夠提供一個影展所需的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并且,它作為青藏高原的入口,有一種因為開發程度有限而帶來的神秘感,與FIRST所專注的青年導演的氣質有相近之處。

2014終審評委顧長衛
“規則”
怎樣把好的電影吸引到這里呢?規則。怎樣把好的觀眾吸引到這里呢?規則。
李子為在采訪期間,一直在反反復復地強調著規則的重要性。
FIRST在確立了以處女作為方向以后,就開始積極地探索和建立完整的選拔與評審的規則。

2014終審評委主席謝飛
首先,他們想到的是難處。很多新起的創作者對媒體與影眾來說是陌生的,他們的作品也是無聲無息的,怎么把他們聚集在影展的周圍呢。
一個有效的、無偏頗的、盡可能地覆蓋更多更廣的地域的選片制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FIRST從2006年的早期形態“大學生影像節”開始,就在摸索著行之有效的選片制度。現在初步形成了選片人,選片機構,直選——即直接向組委會報名的三重選片機制,盡可能地覆蓋更加廣闊的區域,以及無遺漏地觸及初起的影人。
第一個規則就來自于選片人資質的認定。其一,成為選片人或選片機構必須是行業內有著公信力、和一定經營年限的機構或在其中任職。其二,他們必須擁有話語權,言行會在業內產生影響,引起關注。其三,對行業,對他所處的區域,都非常熟悉。具備這樣資質的選片人往往身兼數職。

2015《誰在敲我的門》放映沙龍
他們在香港地區的選片人王慶鏘,還兼任著香港電影節哈佛總監,以及柏林電影節的中國區選片人。他多年來深耕于當地影業,對當地影業的起起落落了如指掌,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當然,也要FIRST的理念尤其是規則符合他的設想。
迄今為止,多年來借助與各國大使館文化處,世界多地的電影學術及文化機構,還有與以及優秀的影人都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再加上直選, FIRST已經建立起了由5個選片人和5個選片機構組成的選片機制,覆蓋36個國家和地區,保證了影展片源來源的多樣化,而不是在自娛自樂。

2014“相信未來”致敬第四代回顧展,從左至右李迅,謝飛,斯琴高娃
緊接著的就是評審體系了。
他們的評審體系分成三個步驟:初審、復審、終審。其中,對評委的任職要求除了學歷、專業等一些常規要求外,更加重要的還是對影像的敏感,最重要的是,評委要有口碑、有節操,和不要紅包。
在初審評委觀影2個月后,集體無缺席開會篩選60部影片給復審評委。復審10天觀影,一樣地開會選出40部給終審評委。

2014最佳劇情長片《心迷宮》(原名《殯棺》)
終審評委往往是在民眾間有較高知名度的人擔當,2015年,知名作家嚴歌苓、奧獎攝影師鮑德熹等人將出任終審評委。他們有15天的觀影時間,于頒獎禮的前一天(每年的7月26日),在西寧也是全體到場地開會,最終決定獎項歸屬。
在這個階段,他們提出了第二個規則。其一,評委必須擁有藝術家的眼光和胸懷,不能僅僅因為出名。其二,評委們必須親自觀影。其三,各個步驟的片單必須經由評委無缺席集體討論擬定。最要緊的規則是,評委必須遵守上述規則。

2014《心迷宮》放映沙龍,從左至右依次為FIRST執行官李子為、顏丙燕、秦海璐、李檣、忻鈺坤、FIRST創始人宋文
這些規則保證了評選過程的公正、公開、透明,維護了評委的信譽,最終把有品質的影片帶進了西寧,把電影節還給了電影,讓影迷們真正地為了電影而來。
李子為在講述中還多次感慨,感謝西寧政府對電影節的大力扶持,沒有過多干涉,把一切都交給了規則,讓他們在一年的忙碌后,收獲了一份“清清爽爽”的片單。

清華大學露天放映
展映
揣測一個新影人內心最大的渴望,當然是有更多的人了解熟知自己。FIRST的辦法就是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展映。
第一輪展映是在西寧。每部循著規則,通過了上述從選片人到終審的四輪選拔,最終入圍的影片,都可以在節展期間至少放映兩次。這是每個電影節都必然會有的常規放映環節。接下來,FIRST與許多電影節截然不同的是,他們將要進行影片的全國性的常年放映。
“很幸福的是”,她這樣說,現在,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為他們提供了兩個放映廳,在春冬兩季的周末,他們都會舉辦處女作影片的放映沙龍,邀請主創來到現場,為觀眾們講解影片,與他們交流創作的心得。在去年的放映季里,總計舉辦了18場放映會。
還有,在每年的冬季,他們都會廣泛地和百老匯中心、盧米埃影城這樣的藝術影院或藝術館、美術館的互展,讓更多人了解新影人和他們的作品。
最具FIRST的自身氣質就是“主動放映、中國巡展”。他們電影節具有著在業內獨特的“撒野”脾性,保留著鮮明的獨立精神,與年輕人的秉性相合,很受歡迎。于是,相應地,他們也就在官網上發布了申請表,各地大學社團填寫以后,經審核,通過以后獲得放映資格,就可以得到“中國巡展”上的片源。
這些做法簡潔有效,很快就在大學間擴散開來。在2014年4月25日到6月1日的展映期內,他們在華北、華東、華中、西北、東南,包括臺灣等7個區域的67所大學校園,為36部入圍影片舉辦了92場放映。從各地給他們發來的現場照片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們的熱情。他們貼海報、發傳單造聲勢、邀請老師、聯系影片主創、寫影評,場面總是既熱烈又活躍,一個個簡單的放映活動被大學生們裝點得精彩紛呈。不能不說,這一活動把準了年輕人們的脈搏。
此外,他們還會舉辦一些重點放映。去年的最佳影片,忻鈺坤執導的《心迷宮》在結束了西寧的放映后,8、9月間他們在北京舉辦了兩場各有100多人參加的放映,一場為影評人專場,邀請了戴錦華、周黎明、王紅衛等人參加;一場為電影公司專場,邀請了10余家在京的知名電影公司。
隨后,事件持續發酵。影評人在各自的自媒體上發布觀感和評價,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圍觀,影片的口碑開始建立起來。同時,電影公司之間輾轉相告,又有其他的電影公司陸續找來,要求觀影。他們接連舉辦了10余場小型的看片會滿足電影公司的需要。
這之后,《心迷宮》就有了新的視界,忻鈺坤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最后,他與太合影業達成協議,由太合買斷發行影片。
而上面提到的多種展映活動和推介《心迷宮》的放映,他們都是不收費的、義務的。
我瘋 你傻
FIRST至今尚未盈利。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要求贊助商與他們一同遵守規則。這樣就要求贊助商在FIRST劃定的范圍內露出、推廣、搭載自己的品牌,拒絕了不少想要冠名、更多干涉他們運營的贊助商。
并且,相對于曝光率更高,資金更加雄厚的電影節,FIRST有很多為難之處。很多贊助商都渴望有明星助陣,他們會要求把具體明星參展的內容寫入合同。雖然在歷屆影展上,出現過徐錚、章子怡等人的身影,但是他們都是義務來的,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眷顧影展,雙方當然無法簽訂明確的合同,FIRST也當然無法與贊助商簽訂合同。這樣,又流失了一部分贊助商。
FIRST也嘗試過很多商業渠道開拓。他們曾經建立過商務開拓團隊,結果只是給他們帶來了30多萬的工資賬單。引入過外部的廣告公關公司,只是留下了“明年一定給你們拉來800萬贊助”的豪言。
他們有堅守,就要有放棄。
這讓很多人不解,既然沒有盈利,為什么還要舉辦那么多公益放映?為什么還舉辦這么多屆?
正如李子為所說的,他們是一群熱愛電影的瘋子和傻子。
他們的獎杯外觀形象是水晶板磚,在他們的辦公室墻邊隨處能夠看見一排排真板磚。這或許就是他們,是年輕人,是新起的電影人的心勁,操起拍磚就敢拍電影。
訪談實錄
內地有金雞百花、有北京、上海電影節,FIRST的生存空間在哪?
內地金雞百花、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每個電影節的側重點都會不一樣。FIRST的生存空間就在于我們只關注處女作,和早期作品,而且我們還持續不斷地為主流電影市場輸送新鮮血液。此外,FIRST也是有政府主辦,所有的環節都是合法的、也是正規的,不會有法規法律風險。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興起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電影節/獎,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我倒是認為這是一件挺好的事。在文化大發展的當下,各個城市,各個電影節都在舉辦自己的活動,沒什么不好的。只不過呢,我是希望更多主辦方能夠對社會認知,有更多的文化自覺的反思,呼吁院線的影片不要不斷刷新平庸惡劣的底線。
還有,我更希望在道義的維度上,紀錄片、獨立紀錄片應該獲得更多的關注。在所有的影展當中,紀錄片節、紀錄片展,都是我特別關注的。因為,它們對中國社會,對民生,對所謂的社會底層,將會成為整個中國重要的歷史文獻,或者叫做影像建檔,這個我是非常鼓勵的。FIRST在各個角度能夠提供幫助的,都會義無反顧地施以援手。
由于我們是一個比較正規的,同時也是常年舉辦影展的團隊,所以,團隊比較固定,也會有很多朋友會經常來問我,能不能接一些別的什么樣的活動,什么樣的微電影節。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問他,出發點到底是什么,如果是真誠的想為國產電影做一點貢獻的話,我都會竭力幫助。如果,他只是與哪個地方政府有一點關系,想借此獲利,我一般是不會提供幫助,只會告訴他,想好了再辦,挺浪費光陰的。
中國沒有成型的藝術院線,也就意味著沒有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拓寬展映,讓它變得主流?
就現在我的實踐經驗來看,藝術放映還行吧。因為,觀眾還是希望看到更多不一樣的表達。所以呢,我還是覺得也不用過多地呼吁政府這個支持,那個支持,其實沒有那么快。還是取決于各個機構的專業度的問題,當然,也要考慮怎么樣讓觀眾更多變成一種主動行為,所以FIRST今年推出了“主動放映、中國巡展”是讓很多的大學生,包括學校、電影社團,他們進行主動申請,嚴格按照報名表、嚴格按照放映程序,然后來進行推進。
當組委會對所有的文件進行考核之后,發現,你合格。然后允許你去看片源,選擇喜歡的影片,最后在你的學校、你的城市、或是一個圖書館、一個書店,都可以進行藝術電影的放映。所以,我認為,(藝術放映)市場還是要自己建立吧,由上到下,或者有下到上,或者由中間鋪陳開來,都是辦法,堅持去做,就會越來越好。藝術電影不會成為(影市的)主流,商業電影還是主流吧。不要過多地去批判它(商業電影)的娛樂功能。
只是不要(娛樂與藝術之間)過于失衡就好。不過,我還是認為,(藝術電影)沒可能成為主流。所以,慢慢來就好。我還是特別有信心,我也覺得情況會越來越好。因為,從現在藝術電影推廣的成效來看。可以說,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2014推廣大使鄧超
挺棒的,我很清晰地看到這樣的場面(藝術電影越來越受歡迎)。
選片的標準是什么?會刻意回避商業片嗎?
選片其實沒有什么特定標準,尤其是針對處女作,太多的限制反而讓它(入圍影片的特質)變得單一。我認為,電影必須有靈魂、勇敢、有冒險精神、引人思考、讓人回味,大概就這么幾點吧。不會特意回避商業片,因為我從不把商業與藝術分開的,我還是傾向于選出好看的電影。因為,拍電影嘛,有的是為每個人拍的,迎合觀眾;有的是為一部分人拍,所謂的作者電影,小眾電影。但是應該沒有導演愿意去拍一些沒有人欣賞,沒有人可以理解的電影,創作者都是這樣。我們作為“服務員”,當然應該做好服務,幫助他們去尋找自己觀眾,這是我覺得電影節特別要去做的事情。
今年會有哪些新亮點?
今年和往年差別不會特別大,依然還是會在選片體系、評價體系、放映體系做得更加健全和穩固。那另外,如果說有什么新的變化,就是有一個單元,叫做“西寧景象”。在電影節的十天里面,新近增加了一個單元,專門地關注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的優秀青年電影,大概今年會選擇6部左右,進行單獨展映。西寧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所以我們也就有了可以關照到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方向。
另外,在電影節的十天里,今年的全景大師個展,是北野武。還有在“誰投”單元里,今年的創投會我們將會首次設立劇本獎金,七個劇本里有兩個至少分別拿到一萬美元的劇本獎金。
怎樣實現盈利?
關于怎樣實現盈利。現在到不是我特別考量的部分,我還是覺得活下來先,還是先把所有的板塊做扎實。慢慢地,我相信它會保持平衡。電影節是一個NGO組織,所以它仍然是一個非盈利性的公眾平臺。未來可能會需要更多的政府資源介入,當然還是要靠市場化運作,希望有更多的,有社會責任感、文化使命感企業和機構,能夠加入到這樣的陣營里來。
慢慢來,別著急,都別催我,慢慢做,就會越來越好。
對電影節的長遠規劃是怎樣的?從形式到規模,是否有預期?
對于我來說,我并沒有什么特別長遠的規劃,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快。我只知道,我們的目標是要做百年影展,現在才是第九年,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早著呢。我沒有什么特意的想法,我只是每一年做好當下的,同時學習前輩的優點,結合自己的特點,就是這樣。
對于一個剛起步的電影節,以及想要籌備做電影節的人,有哪些建議?
專業無他,專注而已。

2014終審評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