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綜藝節目的火熱,不僅各大衛視將制作播出的重心逐漸轉向綜藝真人秀,各門戶網站也不甘落后,除了選擇和衛視合作聯播,更有大批網站嘗試自制綜藝,點擊播放率不可小覷,大有與傳統播出平臺相抗衡的姿態。通過多方采訪,業內人士表達了對于網播綜藝節目的看好。那么,是什么成就了網絡乃至純網綜藝?而這類型的節目又紅了誰?
“嘴”不再是唯一
隨著“大數據決策”等互聯網思維不斷滲透進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領域,越來越多的衛視將視線瞄準網絡,聯合同步播出,以期收獲更高關注度。悉數成功案例,《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極限挑戰》 等熱門綜藝均運用了此類模式,其中最為成功的便是即將收官的《極限挑戰》,首播當天,除了衛視收視率達到1.191%,還收獲了超過6000萬的全網點擊量。
如果說,上述綜藝在網絡上的成功還是依靠了傳統衛視的預熱,不足以證明網絡平臺在播出中的重要位置,那么,網站自制綜藝《奇葩說》《曉說》《偶滴歌神啊》《十周嫁出去》 等節目的成功則足以說明一切。《奇葩說》是2014年愛奇藝打造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旨在尋找華人華語世界中,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標榜“真實觀點和真實想法”,完全依賴網絡化生存,用名主持和熱門話題吸引了大批網友的持續關注。而同類網綜脫口秀,高曉松主持的《曉說》亦收獲頗多關注,他本人還因此被譽為“中國版的奧普拉”,借著節目的熱度,高曉松更順帶出版了《曉說》同名書籍,且成功監制電影《同桌的你》。
可以說,脫口秀《奇葩說》的成功使得門戶網站初嘗了自制綜藝的甜頭。另一檔同樣由愛奇藝打造的純網綜藝《偶滴歌神啊》便是其在“說學逗唱”綜藝布局上的第二步棋子,這檔直接打出“非大型、不靠譜、偽音樂”另類招牌的節目,請來了綜藝一姐謝娜“坐鎮”主持,展開了一場辨別真假麥霸的“音樂神典”,觀其立意設計簡直是向衛視經典歌唱類真人秀標榜的“做純粹音樂”的宗旨宣戰。
早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檔成功的自制綜藝對視頻網站來說不僅能帶來良好口碑,又能吸引巨大廣告收益。所以,除愛奇藝之外,樂視網亦盯上了“自制純網綜藝”這塊肥肉,由其一手打造的《十周嫁出去》不僅收獲了首播24小時播放量破千萬的高點擊量,更是與安徽衛視聯動,反向輸出衛視。
娛評人“衛視大揭秘”博主這樣告訴記者:“現在的網絡綜藝早已不再沿用脫口秀這一單一的節目形式,也不僅僅走低端、粗俗大尺度的路線,網絡綜藝已經走上了終端產品聯合+大咖+粉絲活動的道路。可以說只要找準定位,逆襲電視平臺節目并非不可能。”
網綜走紅不是意外
其實,純網綜藝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自從被稱為“網絡自制元年”的2014年起,就應運而生了大批網劇、網綜,可以說,綜藝節目的播出向網絡為主的轉型早就有跡可循。“究其原因,無外乎廣電總局對于網絡環境的管控相對寬松,節目發揮尺度大;此外,各大網站為網友提前參與節目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得節目更容易與網民產生共鳴,進而帶動討論熱度,引發話題效應;同時,網絡節目的制作不受拘束,成本可大可小,還能借由廣告獲得豐厚回報,彈性空間充裕。”“衛視大揭秘”博主分析認為。可見,網絡自制綜藝走紅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隨著廣電總局對于上星衛視播出節目的管控日益嚴格,傳統綜藝節目或多或少受到波及,首當其沖的便是尺度問題。如今年第二季度江蘇衛視播出的婚戀主題真人秀《我們戀愛吧》,便因參與嘉賓不接地氣的土豪式戀愛觀等原因被叫停整改。但對比同主題網綜《十周嫁出去》,后者情節明顯更為大膽,首期中安又琪便叫停了和一號男嘉賓的約會,這種絲毫不遮掩的真實記錄,除了引起觀眾的討論和關注,還對后續劇情產生了強烈的期待。
此外,細心的網友不難發現,《奇葩說》中,明星們探討的內容不再與自己遙不相關,互聯網上投放的話題是否能夠成為節目中的辯題,直接取決于網友參與題目的積極程度,參與最多的話題才能進入節目成為選題:如“看臉有罪嗎”、“相親就該AA制”、“消滅份子錢”等多個話題以總數超過130萬的提及量位列微博話題榜前茅,在這一過程中,節目與網友的互動明顯加強,聯動性使得大家觀看節目的熱情高漲。
無獨有偶,《偶滴歌神啊》的走紅也與年輕受眾群體的帶動不無關系。當下年輕人最普遍的娛樂方式之一就是組團去KTV嗨唱解壓,但“麥霸”各有不同,唱功參差不齊,有的唱啥像啥,有的則唱啥毀啥。《偶滴歌神啊》雖然也主張去偽存菁,但在消滅“K歌殺手”的同時,給了幾乎所有喜歡唱歌又敢于嘗試的人機會,門檻低、參與性廣。
至于網絡綜藝“成本低、回報率高”這一說法,則可借用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觀點加以佐證,他表示:“網絡視聽讓受眾、從業者以及行業本身極大受益同時,未來該行業還將迎來諸多發展空間,創新和投入是必須的。”
同時,“衛視大揭秘”博主還指出:“網絡綜藝與衛視綜藝節目的制作流程沒有太大區別,基本都是前期策劃、錄制統籌、后期制作等幾大部分,但因其邀請的明星多是個性鮮明、能說會道的話題人物,所以常能顛覆電視節目常規創作思維,從而一改時下電視節目嚴重同質化的傾向。”
一不留神“救活了”他們
其實,網絡綜藝除了上述優勢,更是給了不少明星一個好機會,尤其讓很多在傳統衛視節目中墨守成規的主持人尋找到了新方向。
其實,從第一季《中國好聲音》起,主持人在綜藝節目里的地位就開始被邊緣化,導師的表現搶占了大部分戲份; 而進入明星真人秀時代,很多節目干脆不再設置主持人環節。而他們,在轉戰網綜之后,多有著不俗的表現。
還記得“好聲音”舞臺上脫穎而出的“中國好舌頭”華少嗎?因“神語速”的口播被觀眾所熟知;隨后,華少跨界網絡自制綜藝,加盟騰訊視頻訪談綜藝《大牌駕到》和調查真人秀《你正常嗎?》,兩檔節目尺度均遠高于電視媒體,但其游刃有余的表現被網友大加稱贊:“以前總覺得華少最大的優勢是耍嘴皮,沒有想到轉戰網絡后,他‘深度’的優勢也展現出來,該講段子講段子,該體現內涵也毫不含糊。”
此外,我們熟知的高曉松,更是完全依靠網絡綜藝成功轉型。在過往電視平臺中,大家對他的印象多半是“毒舌評委”“不著調的音樂人”,主持的《金鐘獎中國音超》《曉松說》也收獲褒貶不一的評價。但自從在為他量身定做的網播脫口秀《曉說》中亮相,高曉松指東打西任意調侃的主持風格收獲一眾網友好評,不少網友感嘆其“肚中有料、有深度”。就連高曉松自己也公開調侃稱:“《曉說》 之后我決定做知識分子”。
其實,依賴網絡綜藝成功轉變形象收獲事業新高峰的大有人在:EL-La亦因《你正常嗎》 脫去過往SHE 成員的偶像包袱,如今在臺灣已經幾乎是個綜藝主持人,無論代班《我猜》還是《快樂星期天》,均以率真著稱。朱丹則借由《浪漫滿車》《青春那些事》改變風格,成熟穩重的氣質瞬間由鄰家小妹晉級性感女神……
只是,雖然網絡綜藝來勢洶洶,頗受各界歡迎,但想要完全取代傳統媒體也不是件容易事:“論投資力度、經驗水平、制作能力網綜離強勢衛視的綜藝仍然有明顯差距,目前來看替代電視臺接管綜藝節目的播出有些遙遠,倒是可以互為補充。”“衛視大揭秘”博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