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地市級電視臺制播技術人員的視角,從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設計目標、技術架構、關鍵技術、全臺網技術架構升級、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等方面論述了地市級電視臺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設計考慮要點。
【關鍵詞】 全媒體新聞 融合生產與發布 全臺網技術架構 全媒體數據中心 全媒體內容庫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設計并運用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是擺在電視臺制播技術人員和專業廠商技術人員面前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本文以地市級電視臺制播技術人員的視角,基于互聯網思維、安全性、易用性、先進性、系統性、可擴展性等設計原則,論述了地市級電視臺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設計時所考慮的諸多要點問題。
一.設計目標
1.基于云計算技術構建IT基礎架構
電視臺必須改造傳統的生產體系,通過虛擬化、云計算、集群化等技術整合、構建可動態靈活調配資源的IT基礎架構和新一代全臺網技術架構,再以此為基礎構建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
2.面向全媒體打造綜合媒體機構
必須將頻道制播轉變成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支持內容采取多種形態、多種呈現方式、多種互動參與模式,增加內容吸引力與用戶黏性,通過各種渠道打破內容落地的局限性,將傳統廣電媒體打造成面向多渠道和全媒體環境的綜合媒體機構。
3.內容生產工藝的融合
必須針對不同渠道的內容呈現要求,適應在互聯網、移動終端、電視機上呈現方式的差異。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應采用多種內容組織方式和生產加工手段,實現內容生產工藝的融合,提供媒體內容的統一生產服務。
4.構建全媒體內容庫
全媒體內容庫考慮采用非關系型數據庫管理技術,負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全媒體內容大數據的統一存儲與管理,支持視音頻、圖片、文檔、flash等形態的全媒體內容資源的融合統一管理與呈現,提供個性化分類體系、編目界面和呈現方式,面向內容交易平臺、移動終端、網絡電視臺、IPTV、OTT TV、平面媒體等進行全媒體業務拓展。
5.節目運營管理互動化
節目運營管理平臺應能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使媒體快速了解觀眾的想法以改進節目,進行熱點和線索發現、發起、發酵,支持內容策劃、任務分工執行、資源分配、廣告投放,支持實時動態熱度分析和角度、焦點調整。
6.資源的組織與調配
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內容、設備及計算等資源必須支持全媒體化組織與調配,各類資源應能隨需求而靈活捷變,在共享方式上也應該比傳統平臺更加靈活。
7.內容發布的關聯融合
必須突破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發布渠道及發布方式,將發布渠道從單屏轉向多屏、轉向全媒體關聯融合發布。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內容發布渠道包括傳統播出、演播室播出、網絡電視臺、IPTV、OTT TV、移動應用等,應針對不同業務和多屏發布的特點,以全方位、多渠道的有機組合配套方式完成內容發布和用戶覆蓋。
8.終端呈現的個性化
全媒體內容應采取不同的呈現方式關聯融合播出發布到不同渠道的多屏終端,多屏終端呈現或高質量、或高互動性、或高快捷性等個性化、差異化特色。
二.全臺網技術架構升級
1.傳統全臺網技術架構存在的問題
傳統全臺網中均是煙囪化的業務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數據庫服務器、遷移服務器、轉碼服務器、存儲服務器等設備,系統的平臺化程度比較低,業務與設備、業務人員與設備綁定或高度耦合,無法高效地支撐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傳統廣電媒體新聞制播業務采用單向封閉的生產流程,節目形式單一,內容生產以電視屏為主導,網絡、戶外、移動等新媒體通常是通過二次加工而實現內容轉發,傳統廣電媒體及其新媒體終端的新聞報道往往均落后于互聯網媒體。
全媒體新聞制播業務必須構建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實現臺網聯動,以全媒體內容庫為核心,實現全媒體資源統一匯聚和篩選加工,以事件或專題為中心對內容資源進行快捷組織,對新聞和突發事件的全媒體信息進行統一采集、統一匯聚和融合制作,將內容由全媒體內容庫統一管理和發布,通過全媒體新聞運作與指揮平臺協調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各條節目生產線,協調配合完成線索發起、話題發酵、焦點調整、進度跟蹤等新媒體營銷。
2.全臺網技術架構升級設計思路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剝離用戶、設備、操作系統、應用、數據之間的綁定或高度耦合關系,剝離業務與設備、編輯與渲染、技術平臺建設與業務系統發展的關系,融合內容形態、生產工藝和發布渠道,實現各種內容資源、計算資源動態按需獲取。實現流程動態化、全臺文件化、數據IP化、計算虛擬化、辦公移動化、內容多態化、發布全媒體化以及分布式內容管理、前后場協同、異地節目制作、多屏融合與互動等目標。
3.構建全臺文件化和IP化基礎網絡環境
在全媒體環境下,全臺文件化和IP化的基礎網絡環境為新媒體業務的開展和新技術架構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保障,現已普及的萬兆以太網的帶寬已可支持通過IP網絡訪問視音頻存儲設備,為構建全臺文件化和IP化基礎網絡環境提供了可能。實現全臺文件化和IP化之后,衛星傳輸、新聞外場傳輸來的外來節目信號,都將是IP流,對信號的調度、收錄、采集也將基于IP流,臺內的制作、媒資、分發、總控、播出、發布等業務系統均可采用IP方式接入視音頻存儲設備,系統間的資源交換可采用文件或IP流方式。
4.采用云架構整合全臺IT資源
可采用虛擬化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構建全臺共享的虛擬資源池和統一的內容管理中間層,合理運用IaaS、PaaS、SaaS等云計算技術,打造面向全臺所有業務系統的私有云平臺,構建統一的存儲池、計算池、應用池、桌面池和內容管理中間層,完成系統設備的云化整合,將服務器等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集中到私有云平臺,提高通用計算資源的利用率和系統架構的靈活性。將全臺業務應用部署運行在共享的虛擬資源池上,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靈活地獲取計算資源、存儲空間和信息服務。私有云平臺維護簡單、高效,數據庫、服務器、應用軟件可以快速部署和升級更新,故障自動接管,所有資源可以動態調度。
5.采用集群化技術重構編輯制作系統
目前通用的虛擬化技術還無法滿足非編制作虛擬化要求,需要采用集群化技術將非編的編輯操作和后臺渲染計算剝離,構建編輯渲染池,實現非編業務云化。所有的CPU計算、GPU計算、高碼率文件讀寫等計算渲染都由后臺編輯渲染集群負責,非編終端可瘦客戶端化而只負責編輯操作和結果回顯,并可根據需要靈活調用后臺計算渲染資源。
6.設計新的工藝架構
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需要實現內容形態、生產工藝、發布渠道的融合,通過內容的多態化和終端的多屏互動,讓電視屏和手機等多屏關聯、融合、互動起來,增強用戶的粘性。節目內容從生產到發布都應融合新的生產工藝,傳輸網絡包括廣播電視網絡、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根據不同網絡的特點和優勢來傳輸不同的內容,實現不同內容的交互、臺方與觀眾的交互以及觀眾與觀眾的交互。
7.建設全媒體內容整備平臺
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廣電媒體應能基于優勢內容實現節目的一次生產、多次利用,使節目的價值最大化,通過建設面向全媒體的內容整備平臺,為傳統的頻道播出和新媒體發布進行統一的內容準備。
8.升級媒資系統
應將媒資系統升級為基于云的媒資、互聯網式媒資和面向全媒體的媒資,支持互聯網式檢索和個性化社交媒資應用。應構建全媒體內容庫,負責視音頻、圖片、文檔、flash等全媒體內容的存儲、管理與呈現,將互聯網匯聚、UGC、PGC的線索、選題、素材等統一匯聚入全媒體內容庫。全媒體內容庫可以基于臺內私有云,也可與專屬云和公有匯聚云快速交互,統一存儲管理內容元數據和實體數據,具備內容元數據的持續挖掘能力,為用戶提供海量數據的統一檢索。應可集中呈現信息匯聚平臺從各個信息源匯聚采集的視音頻、圖片、文檔、flash等內容,可按信息類別、關鍵字、時間等進行信息過濾,可對每個信息打上標簽以便查找。
三.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技術架構
1.全媒體數據中心
基于升級后的全臺網云架構平臺構建分布式全媒體數據中心(含全媒體內容庫),全媒體內容庫考慮采用基于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技術的非關系型數據庫管理技術,負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全媒體內容大數據的統一存儲與管理,采用私有云結合專屬云和公有云對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進行支撐和服務,將后臺服務資源與終端應用工具分離,提高資源利用率、擴大終端應用工具的選擇范圍,把公共的、后臺性質的資源進行集中、統一的維護與管理。整合全媒體采、編、播、發、存、管等所有環節,支持全媒體匯聚、生產、發布一體化業務。
2.全媒體信息匯聚平臺
負責全媒體內容線索和素材通過傳統媒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多種渠道,由后臺接收服務器通過網絡應用軟件及相關數據接口進行融合、匯聚、整合與分發,包括外來信號收錄、UGC/PGC數據接入、異地編輯軟件回傳、便攜終端接入、輿情服務接入、互聯網內容自動抓取接入等,通過網站、博客、微博、微信、貼吧、空間、論壇BBS(電子公告牌系統)、短信、彩信、郵件、新聞外電、氣象臺、財經機構、熱線電話、互聯網RSS(簡易信息聚合)訂閱、衛星收錄、光纖線路等方式,進行新聞線索收集匯聚、分析、自動去重、聚合、分類、垃圾過濾、自動入庫到全媒體內容庫,實時獲取最新熱點話題,并集中管理、檢索、查找和使用視音頻、圖片、文檔、flash等全媒體內容線索和素材。
3.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平臺
包括采集、編輯、制作、分發、總控、播出、發布一體化網絡系統、3個集群化新聞演播室、全臺網主干平臺、審片網絡系統等,提供集中上下載、節目制作、全媒體分發及播出發布等工具,利用新媒體快編系統和高清新聞制作系統,實現素材內容的統一共享、快速加工、融合生產,快速形成成品待發節目,滿足傳統廣電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生產制作、播出發布等需求。
在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過程中,應通過多種媒體渠道進行網絡信息匯集、線索聚焦、觀點交互、制作過程焦點調整、多屏內容關聯融合發布等互動,除了發布廣播電視傳統形態節目,還應發布花絮、定向廣告、重點紀實、專題報道、人物專訪、多方焦點評論等新媒體形態節目,在不同的網絡空間進行鏈接、推介、互動,推動欄目宣傳、熱點發酵、節目多角度發布和市場營銷。
4.全媒體新聞發布與互動平臺
根據不同的發布平臺、發布渠道以及PC、3G/4G手機、Pad、門戶網站、戶外大屏和電視機等多屏用戶的觀看習慣,分類定制化制作、編排側重點、片長、內容各異的差異化節目內容。針對廣播電視傳統播出、視頻CDN分發、IPTV集成播控發布、APP發布、CMS/WEB發布、SNS社交媒體發布等多樣化發布渠道提供豐富的、可配置的新媒體交互接口和高處理能力的多屏發布平臺。受眾和用戶通過反饋通道可發表收視見解或意見,實現閉環互動、多屏聯動。
5.全媒體新聞運作與指揮平臺
包括項目策劃與選題管理、生產流程監看、輿情信息分析等功能模塊,以統一的全媒體內容庫、內容管理和流程引擎為核心,為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業務提供選題統一策劃、信息統一匯聚、內容線索和素材統一共享、生產資源統一調度、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播出發布統一指揮,全面系統地控制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的各個重要環節,并統一展示、集中監控流程執行狀態、資源狀態、輿情反饋等,為新聞業務管理者提供決策參考。

圖1 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技術架構示意圖
6.統一運維平臺
實現把公共的、后臺性質的計算、存儲等各類能力資源進行集中、統一的配置、運行維護與管理,以高效、靈活的方式完成資源的自動配置和供給。用戶可以通過自助進程來申請能力資源,實現能力資源按需供應。
7.統一安全監控平臺
是整個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統一的安全監控平臺,也是統一運維平臺的技術支持平臺,包括云計算后臺管理監控工具和集成監管系統,可以有效地管理和監控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各種資源。
四.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
在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中,外出采訪的記者在云端可一邊拍攝一邊向后臺傳送視頻,后臺編輯可即時制作成新聞節目發布。待高清視頻源文件傳回后臺,再合成為高清新聞節目,結合云平臺中海量視頻素材,以不同的分析視角,制作成深度報道,通過電視機呈現。受眾可以依靠智能手機等多種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收發新聞信息,并利用多種方式經授權參與新聞報料、評論、轉發和互動。我們設計考慮的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參見圖2,限于文字篇幅,這里不再作全面而詳細的敘述。

圖2 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示意圖
五.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關鍵技術
1.全媒體編輯技術
全媒體新聞編輯對象包括傳統視音頻素材、網絡視音頻流、文字、圖片等,編輯工作場所不再局限于機房生產區,在辦公網、外網都應能夠編輯,新聞從業者可不再受限于地域和臺內設備,可隨時隨地報道新聞。可將瘦客戶端融入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流程,實現主流非編工作站的編輯包裝效果。
2.分布式轉碼合成技術
在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過程中,新聞生產平臺將產生數量更多、格式更豐富的媒體文件,必然對新聞生產平臺的轉碼、合成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可采用分布式轉碼、合成技術,對媒體文件進行智能分段,自動調度多運算節點,進行分片段并行計算,最后再拼接成統一完整的文件。
3.全媒體數據安全傳輸技術
在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環境下,節目素材來源渠道非常廣泛,必然會進行海量文件和數據交換,數據安全、節目制作安全至關重要。平臺設計者必須根據廣電總局關于網絡安全等級保護的要求,對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基礎網絡架構、網絡安全架構和業務系統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和部署。
高碼編輯工作站、高碼審片工作站、配音工作站等專用生產終端和在線包裝終端不能訪問互聯網和辦公網。
低碼編輯工作站、流媒體編輯工作站等生產辦公一體化終端和審片終端及離線包裝終端,由于需要訪問互聯網和辦公網,所以在訪問全媒體數據中心或全媒體新聞生產平臺時必須經過相應的防火墻等安全設備。
外部安全交換區是互聯網、新媒體網絡接入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中轉交換區,在外部安全交換區必須部署合適的安全設備,以滿足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與互聯網、新媒體網絡進行業務交互的需求。
辦公邊界安全交換區是辦公網接入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的中轉交換區,在辦公邊界安全交換區必須部署合適的安全設備,以滿足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與辦公網進行業務交互的需求。
4.全媒體內容統一存儲與管理技術
數據庫系統設計必須實現多屏、多版本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全媒體內容大數據的統一存儲與管理,全媒體內容庫可考慮采用基于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技術的非關系型數據庫管理技術,實現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全媒體內容大數據的統一存儲與管理,支持基于全媒體新聞運作與指揮平臺,實現生產流程靈活配置與自動調度,提供統一的內容運營管理平臺,提供節目生產任務策劃和流水線生產管理,協調指揮前臺不同崗位、后臺不同服務進行協同有序地生產與發布。
5.高效便捷的內容加工工具
應提供新聞內容的快編拆條、流編輯、編目標引、自動技審等加工工具,支持全媒體新聞內容的高效便捷的融合生產與發布。可根據各屏發布需要,進行內容分類加工、管理和欄目創建,可定義欄目的節目匹配規則,后臺可與全媒體內容庫自動匹配、快速聚類和發布,無需人工挑選,提升發布效率。
6.文稿信息與視音頻數據同步歸檔技術
文稿信息應作為視音頻數據的編目元數據,與視音頻數據同步歸檔。應可直接全文檢索文稿信息,以方便地查找到對應的視音頻數據,提升視音頻數據的檢索效率。
7.自動拆條技術
視頻新聞拆條應通過后臺拆條服務器集群自動實現,拆條的主要判斷因素為視頻畫面和聲音,視頻新聞拆條僅給出拆分標識點,并不進行實體文件拆分。拆條功能主要以打點方式進行,用戶可根據打點信息快速準確定位。
8.智能語音識別技術
全媒體信息匯聚平臺的收錄系統應采用智能語音識別和轉場識別技術,將采集到的視頻新聞節目唱詞語音自動轉換、提取成文本,自動生成素材相關的元數據信息,并按自動拆條結果,與拆妥的條目分段對應。由語音識別出的文本可用于主題發布、收錄資源發布查詢、文稿相關信息匹配等業務。
六.結語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面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帶來的重重壓力,傳統廣電媒體應該基于升級后的全臺網云架構平臺,盡早構建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平臺,通過多入口、多出口和開放的、融合的匯聚、加工、播出、發布過程,大幅度優化、縮短全媒體新聞的生產與發布流程,真正實現全媒體新聞的多渠道關聯融合發布和多屏聯動,確保在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消息,再結合傳統廣電媒體在編輯處理和深度挖掘方面的優勢,強勢地引領全媒體新聞融合生產與發布,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
作者簡介:徐儉,男,現任江蘇省揚州廣電傳媒集團(總臺)首席工程師、播出控制中心主任。
通信地址:江蘇省揚州市維揚路168號、揚州廣電傳媒集團(總臺)播出控制中心
郵政編碼:225009 電話: 0514-85889153 手機: 13301458216 E-mail: zgjsyzx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