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3D電影發展機遇淺析
2015-11-26
zhanglp
歲末將至,在中國電影市場的這一傳統旺季,重磅大片紛紛上線,3D影片被視為其中的吸金利器。《太平輪》、《一步之遙》、《智取威虎山》這3部大制作無一例外都是以3D版上映。據說2015年將是3D電影的大年,《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狼圖騰》等39部3D影片將陸續推出。
美國觀眾對3D影片興趣下降
據統計,2014年美國生產了21部3D商業電影,中國生產了13部。在21部美國3D影片中,有14部進口到了中國。此外,《機械戰警》、《超驗駭客》、《超體》這3部在北美甚至并無3D版,而是由2D轉成3D“特供”中國觀眾。
數據顯示,在中國已上映的27部3D影片(進口片17部+國產片9部)累計票房達到105億元,占所有電影總票房的42%。由此可見中國觀眾對3D影片的熱愛以及3D影片強大的吸金能力。
而在美國,電影觀眾對3D影片的熱情度正呈下降趨勢。在近日于北京舉辦的2014中國3D技術與創意博覽會開幕式暨3D高峰論壇上,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副主任朱梁表示,從2008年到今年11月,美國3D電影的數量呈先增長后放緩的趨勢。“增長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阿凡達》等一批電影的出現,使大家覺得3D電影會是一個帶來豐厚回報的電影形式,所以紛紛拍3D和轉3D。隨著影片數量增加,觀眾發現并不是所有的電影做得都能夠像《阿凡達》那么好,所以美國觀眾對于影片放映不同版本的選擇出現了變化。”
為什么出現這一趨勢?朱梁分析認為,首先是放映質量的問題。“從放映的技術來講,放映的亮度和分辨率往往不夠,特別是有些影廳為了提升3D放映量,用了雙機,這還會影響到放映的質量。”第二個原因是影片制作質量偏低,很多電影的制作質量確實不敢恭維,讓觀眾產生厭煩心理。第三個原因是缺乏創意,總是拿3D作為噱頭,希望在電影票價上多加幾美元,可影片質量并不好。
中國市場高歌猛進
在中國,3D電影的發展一路向上。近年來,3D銀幕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據朱梁透露,2008年國內電影銀幕只有4097塊,到了今年11月,銀幕已逾2.2萬塊,其中80%以上即1.8萬塊是3D銀幕,而且幾乎所有新建銀幕都是3D的,同時3D電影數量和票房也在增加。
“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電影創作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加之市場投資熱情高漲,使3D影片的制作如火如荼。”朱梁說。
據了解,國家每年拿出資金用以鼓勵國產3D和巨幕電影制作,票房越高,獎勵越多,最高可達1000萬元(票房5億元以上)。“這種持續高熱的發展勢頭在2015年仍將持續。”朱梁認為。
“現在大部分的影片在制作過程中都會傾向于用3D的形式呈現出來,因為3D影片的利潤率非常高。”參與論壇的國際3D與先端影像協會主席吉姆·查斌指出。
北京青青樹動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武寒青表示,青青樹從第二部動畫電影開始研發自己的3D技術。“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還是源于觀眾的需求。從《阿凡達》之后,觀眾進電影院的理由就變成了要看非常酷、非常炫的場面。如果我們只是把一個故事講得很好看而沒有足夠的視聽享受的話,很難說服現在的90后、00后進電影院,所以從2012年我們就開始研發3D技術。”
武寒青表示,未來3~5年計劃按照85后、90后、00后的不同需求量身打造不同的產品,除了3D電影,也在研發線下3D的全新體驗。
夢幻世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王立軍則認為,3D影片的前景并不局限于娛樂行業。“對于3D影片來說,像科技館、博物館、規劃館等這一細分市場其實非常大。全國30多個省區市,每個科技館都有一個影院。但現在最缺的是數字內容,全國的3D短片、4D短片加起來也就是二三十部,一個4D影院每年至少需要10部影片。而一部影片的制作成本達300萬~350萬元,導致片源非常有限。”
此外,王立軍還指出,在3D影片的制作上,中國市場擁有成本優勢。“今年年初上映的中國3D影片《大鬧天宮》是盈利的,它有2000多個特效鏡頭,如果放在好萊塢制作,成本是兩億美元,這樣不可能盈利。而《大鬧天宮》拍了4年,最后它把大部分鏡頭都轉移到中國制作。這幾年隨著國內技術的進步,3D影片只要能在國內做的話,成本最少降低50%。”
雖然中國市場可謂是3D影片的“熱土”,但也有不少觀眾對一些影片的3D效果不甚滿意,認為其質次價高。而且大部分3D影片沒有2D版本同期上映,使觀眾不得不選擇高價的3D版本。“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3D影片質量堪憂。但是超額的市場回報更加造成了質次價低,制作公司希望以更低的價格拿到影片的項目制作權。投資公司不管制作的質量有多差,都能夠得到滿意的票房,這就導致惡性循環。這個惡性循環對中國電影未來健康長遠的發展來說是一個隱患,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朱梁表示。
3D電影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