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今天上映,對于觀眾來說,這是繼《地心引力》之后,又一部難得的硬科幻電影,其中不乏科學性,但同時也具備趣味性。下面奉上一篇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采訪,聽他談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Q: 你一直都很忙碌,是什么讓你接下這部電影?
A: 「這本小說不論以任何形式來看,都充滿科學性、娛樂性以及挑戰性,它不只是另一部太空電影。它傳達著『你可以活下去』的意念。如果你詳讀這本書,它可以讓你學會在困境中堅持。而且它也充滿娛樂性,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一課,如果能夠將其運用到人生中,你將能夠全身而退。」
Q: 本書的作者安迪·威爾顯然花了相當多的功夫,在讓書中所提及的科學知識正確無誤。這在你的電影中也很重要嗎?
A: 我從來就不擅長數學,所以我必須努力學習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SCII)。最終我得借助藝術部門的幫助,他們向我解釋許多次,就像是在解釋二乘二等于四一樣。但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有些復雜,簡單來說就是數字與字母間的關系,我終于恍然大悟。但我喜歡做視覺上的東西,我會要馬特做一些動作,像是鼻子上掛著一條繩子走圈圈,你會想「那是在干什么?」因為我喜歡融合藝術與科技,像是讓他活下去的棲息地與宇宙飛行服,但他還是得需要一些繩子與防水膠帶來求生就是了。
Q: 你提到他的幽默感,而且說要是這是另一部不同的火星電影,他可能得一個人完全地沈溺在孤獨之中。但沃特尼有活下去的決心,以及讓自己不致意志消沈的幽默感…
A: 這角色很有趣,馬特跟我為此做了很多討論,因為他說「旁白好多…」我說沒錯,但旁白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我們會給你一個「兄弟」—一個GoPro高分辨率攝影機,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包括居住艙里,探測車里。居住艙里大約會有50支,實驗室里與淋浴間里也都有,因為要是出了什么意外,GoPro攝影機就像是飛機的黑盒子,它會留下所有的信息,美國太空總署會想要了解事發的經過。所以突然間沃特尼日行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了下來,而這變成他的伙伴,因為他能夠對著鏡頭講話。他常改變語調與攝影機講話,把它當作一個好哥們,因為事實上它也的確是他唯一的陪伴。大約有40%的旁白是這個部分,就像是他的好朋友,而剩余的部分是直接的對白、自我的沉思以及他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
Q: 本片最中心的主題是什么?無論如何不丟下任何人?
A: 的確,同時也看到美國太空總署與噴射推進實驗室本質的不同。噴射推進實驗室是一個位在加州的科學家組織,他們會創造出設備與機器人,然后將他們放到外層空間去完成任務。美國太空總署則是以「人」為導向的機構,而他們有不同的穿著規定(笑)。在太空總署必須穿西裝打領帶,而在噴射推進實驗室,那里的人就像一群沒有壓力的嬉皮(笑),但他們緊密合作,絕不丟下任何人。我們的故事就是如此,他們會不惜一切將沃特尼帶回地球。而這就是故事強而有力的地方—沃特尼能夠撐到救援來的那時候嗎?我喜歡杰夫·丹尼爾斯詮釋的泰迪桑德思,一開始給人印象是個強硬的太空總署主管。不然你希望他怎么做呢?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有時必須要堅持原則。
Q: 你一定對創造火星的地形地貌感到很興奮。你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A: 我曾為了【出埃及記】中一段Hittite族的戰爭,到Wadi Rum(約旦南部)拍攝,但其他的地形景觀是在西班牙富特文圖拉島拍攝,所以其實我從未將大隊劇組帶到約旦拍攝過,而我想這次是個很好的機會。在進入布達佩斯的片場前,我們必須要在WadiRum選出適合棲息的巖石地形,可以將居住艙圍繞包圍,然后我們360度架滿數字攝影機,當我回到布達佩斯的片場時—那是個超大的片場,比松木的Bond攝影棚還大—我就能夠把畫面接在一起。你無法分辨出哪些是特效,哪些不是;看不出哪些是在攝影棚完成的,哪些是在約旦的實景。
Q: 為什么【火星救援】適合以3D拍攝?
A: 我很喜愛3D。接觸3D我就像如魚得水。我喜歡當你一進入電影院,戴上眼鏡,就被帶入那個世界的感覺。事實上,現今每部電視設備都能夠觀看3D畫面。它給了觀眾新的面向,特別是對這種電影來說,它帶你進入那地形景觀中,它帶你進入,深深將你吸引,我很喜歡它。
Q: 你最近提到你很喜愛科幻類型的電影。創造出這些新的世界,你最喜歡的地方是什么?
A: 這是個挑戰,而我一直無法脫離喜愛設計的靈魂。我一直都喜歡拍攝電影過程的這個部分,我喜歡創造出另一個世界。不論是十字軍歷史,像是【王者天下】(Kingdom of Heaven),或是未來的主題,對我來說挑戰都是一樣的。打趣地說,未來主題的電影比歷史在處理上來的困難,因為歷史主題你有很多數據可以參考,而未來主題的電影你會要試著避免自己之前做過的東西,所以你一直得想出新的宇宙飛行服、新的宇宙飛船、新的科技以及一切看起來會是怎么樣,這過程本身就很美妙。
Q: 我們知道你與美國太空總署在本片有很多的合作。這對拍攝工作有多重要?
A: 首先我要說,能夠得到他們的熱情與協助是很棒的事。他們已經看過本片了,14名美國太空總署的代表,在幾個星期前已經看過本片,而且反應相當好,他們很喜歡這部電影。他們說「天啊,這可以幫我們募到更多資金!」(笑)所以那很棒。美國太空總署讓我們了解,他們對未來太空服與探測車的構想,我們看了之后,當時很有趣,因為我說,「嗯…我不喜歡這服裝,兄弟…」(笑)。然后他們說「我們也不喜歡!那你們打算怎么做?」我說,「我做好會拿給你看…」所以我們設計出了新的宇宙飛行服,他們看了之后說「喔,好酷…」。提到與美國太空總署的合作,如果你回溯到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Kubrick),他找來了一個家伙叫做羅伯麥考(RobertMcCall)(【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的概念設計師,同時也是受美國太空總署委任的藝術家),而我記得麥考其中一幅最美麗的壁畫就在休斯敦強森太空中心的入口,那是個厲害的杰作。畫中包括【2001太空漫游】中的宇宙飛行服,與其他太空機具在夜光中的畫面。他是個天才,曾幫史丹利在【2001太空漫游】中做了許多內部的設計。我想斯坦利很害怕被美國太空總署的構想超越,他想要走在最前面,一切的東西都經過巧妙地設計,而我真的覺得所有太空電影的指標,就是【2001太空漫游】。
Q: 我們在不久的未來就可以看到人類登陸火星嗎?
A: 沒錯,我相信我們人類一定會登陸火星。美國太空總署相當喜愛小說與電影,因為故事或多或少真實地描述出科技將會帶我們去的地方。對噴射推進研究室與美國太空總署間的合作關系,刻畫得相當貼切,他們非常喜歡。我想他們不需要20年,再10年就能夠登陸火星,這是他們最大的挑戰。月球目前只需要四天就能夠到達。到火星的時間則視我們在軌道的位置而定,它可能遠達9500萬哩,但你仍能夠在五個月內到達,而不是五年,所以我想他們一定會去看看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你得先送一些前置設備上火星去。火箭把宇宙飛船送到軌道上,當火箭脫離宇宙飛船回到地球,宇宙飛船登陸火星并投下居住艙,跟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一樣,是讓航天員住的地方。它必須在人類到達前,由機器人搭建完成。在本片中,有為了迎接下一次火星任務的另一地點已準備完成,但它在3500公里遠的地方。他知道所有的裝備都在那,狀況很好,因為東西都不會腐壞。他的救命希望就是,他知道那里一定有個設備,可以讓他與地球取得聯系。他計算出需要13天的時間可以到達該地,而他愿意冒生命危險前往,因為他知道,如果能夠取得該設備,啟動它,他有超過50%的機率可以與地球取得聯系。
Q: 得知有你插畫的【火星救援】劇本首頁,隨著Orion號去過外層空間,你有多開心?
A: 太空總署的人知道我會畫畫,所以他們問「你可以幫我們畫一幅畫嗎?」我說「當然。」于是我就畫了,但我后來就沒放在心上(笑)。后來它被密封貼郵票寄了回來,還加了邊框,告訴我它上過太空,這太棒了。
Q: 你把它掛在哪?
A: 我把它放在洛杉磯的辦公室。
Q: 你談到安迪書中與你的電影中所提及的科學。跟我們說說關于馬鈴薯的部分,畢竟它們是沃特尼生存下來的關鍵對吧?而這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A: 沒錯,的確是這樣。如果你將半個馬鈴薯種下,澆點水,42天內你可以得到整株的馬鈴薯作物,上面大約會有六到八顆馬鈴薯。這很棒。把大的留起來吃,小的再拿去種植,不久你就可以得到兩倍的馬鈴薯,重復種植你就有了食物的來源。
Q: 這一定是你第一次在片場種馬鈴薯吧?
A: 這絕對是我們第一次在片場種馬鈴薯(笑)。這聽起來很無聊,但是成果還不錯。
Q: 我們來聊聊你的卡司。你有馬特·達蒙飾演馬克·沃特尼,你們兩人差不多時間加入劇組嗎?
A: 沒有,馬特比我先加入。這劇本是以馬特為主角的投射來編寫,本來要請德魯(高達,編劇)來執導。然后有人告訴我「或許你該讀一下這劇本,因為德魯可能要去接別的工作…」我讀了劇本之后感到很激動。我說「天啊,我要接這部片,我下一部就要拍!」我那時正為了【普羅米修斯2】(Prometheus 2)忙碌,我遇到德魯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為什么不拍這電影?」他說「我也不知道。」但我們就開始動作了。我與馬特見面,開始著手準備拍攝。
Q: 這角色對馬特來說相當有挑戰性,因為大部分的時間他都是一個人…
A: 沒錯。你只有自己一人,整個舞臺都是你的,你必須讓它充滿生氣而不顯得枯燥無味。我想觀眾都知道,馬特·達蒙非常有幽默感,而且他能夠自然地將它帶入角色中,我稱之為精簡的幽默,或是苦中作樂。這些都是構成一部好電影的元素。我喜歡與馬特合作。
Q: 你還有杰西卡查斯坦來演出戰神三號火星任務的指揮官梅莉薩劉易斯一角。
A: 我想她是個適合杰西卡的角色,也或許不是,因為她不是以動作戲著名的。但我看了電影【罪孽】(The Debt),她在其中飾演一名間諜,我那時很驚訝,并相信她能夠勝任任何動作場面。本片有很多出色的演出—杰夫·丹尼爾斯與肖恩·賓、奇維托艾吉佛、克里斯汀·韋格以及戰神三號上的組員們。我很高興能跟他們合作。
Q: 我們知道你喜歡搭建實景,并盡量減少計算機特效的使用。拍攝【火星救援】也是如此嗎?
A: 我們搭建了宇宙飛船的內部,我們也有一些外部小部分的模型,可以用計算機特效把它做延伸。如果負擔得起,我會全部都搭建出實景,這其實是幫助演員演出,他們都很喜歡。
Q: 你還做了一輛探測車是嗎?
A: 是啊,它現在叫做瓦迪拉姆,我們把它送給約旦國王。他有個坦克博物館,他很高興能夠得到它—我相信他現在一定在開著它到處走(笑)。
Q: 你享受拍攝【火星救援】的過程嗎?
A: 是的,我很享受,我享受我的所有工作。我正在讀【普羅米修斯2】最終版的劇本,我們可能會在一月底或是二月初開拍,可能會是在溫哥華。【銀翼殺手】的續集已經寫好,由我與漢普頓芬奇(HamptonFancher)以及麥克格林(MikeGreen)共同編寫,導演是丹尼斯·維倫紐瓦(DenisVilleneuve)。我想他是個很好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