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VR元年”有這句話已經不知道多少次在各種發布會舞臺上響起。自從去年底HTC、Sony、Oculus三家的VR設備粉末登場之后,國內外就突然掀起了一股堪稱瘋狂的VR熱潮。凡事必言VR已經成了這個時期科技行業的普遍現象。這股風潮在國內更是愈演愈烈,想的到想不到認識的不認識的公司都開始推出或者準備推出自己的VR產品,一時間轟轟烈烈好不熱鬧。VR儼然成為了繼手機行業之后的第二頭“風口上的豬”。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國產VR這場狂歡背后的真相。
國產VR有多火?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的VR投資達18 億人民幣且成高速增長態勢。業內人士預計,未來4年,市場規模將增長36倍至550億元。
在京東商城搜索“VR”并選擇京東自營,我們可以得到大概516個產品搜索結果。除去顏色差異,我么至少能篩選出200個以上不同型號的VR眼鏡產品。
除去這些,我們還可以找到不少國內手機廠商生產的VR產品。樂視、華為、甚至小米都已經或即將推出自己的VR產品。另外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創業公司開始了自己的VR產品研發之旅,各具特色的VR產品也紛至沓來。
國產VR廠商的玩法
目前VR行業存在著兩個流派,一派喜歡找個做個類似頭盔的東西把手機放進去然后美其名曰“VR時代來臨了”;另一派當然就是在真正的做一款真正意義上的VR設備。我們先來說說前一個流派。
身邊不少小伙伴都體驗過類似于暴風魔鏡這類VR手機殼式的裝置,出奇一致的是多數小伙伴都感覺到了明顯的眩暈和不適,而且普遍對畫質感到不滿。
其實從技術角度來說,首先以手機為平臺的VR設備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性能的羸弱不堪。相比一些真正的VR設備(特指HTC Vive和Oculus rift)所推薦的最低i5處理器和GTX 970顯卡的配置需求,即使是手機上最強大的SOC 高通驍龍820也只能達到一個零頭的性能。加之手機普遍使用的屏幕無論是顯示延遲還是刷新率都遠遠達不到合格VR產品的水平。這類所謂的VR產品也就真正成為了一群以VR為噱頭的搏眼球產品。國產手機廠商卻對此樂此不疲,原因我們后文再說。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創業公司推出了不少VR產品,體驗參差不齊,有的已經用上了4K屏幕,有的還停留在PPT和概念視頻中。雖然勇氣可嘉,但也未必都值得稱贊。
難以跨過的生態關
VR硬件本身的門檻其實并不高,從現在公認的三大VR設備來看,也不過是VR顯示、陀螺儀紅外追蹤系統的結合體罷了。像HTC這種在倒閉邊緣徘徊的公司都可以做出體驗良好的VR設備,對于其它企業來說其實也不是難事。但VR產業的癥結遠不在硬件本身。
就像智能手機行業一樣,硬件的競爭本質上是整個生態體系的競爭。就拿前文我們說到的三大VR設備舉例子,PSVR背后有龐大的索尼娛樂帝國,大量的自主優秀游戲和影視資源強力支撐著它在這一行業的地位。Oculus背后是Facebook和微軟兩大巨頭的生態資源支持。就算是后臺最弱的HTC Vive也有著Steam平臺不算小的游戲庫。而對于國產VR來說,生態資源尤其是游戲資源方面幾乎是荒漠,即使是個別體驗還算不錯的設備也難逃只靠著幾個Demo撐門面的窘境。 對絕大多數國產VR來說,生態是最致命的一環。但這也還只是內因而已,外部因素也是非常可怕的。
難逃噱頭產品命運
不用太費力統計,幾乎可以看到現在一半的手機廠商都推出或者即將推出自己的所謂VR產品,仔細看來這也只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的手機殼子。這些VR設備能給廠商帶來的并不是驚人的銷量和口碑,這些廠商也僅僅需要一個新的熱門詞匯與自己搭上聯系而提高曝光度,至于產品本身體驗如何,甚至是否真的上市都并不重要。這也給眾多消費者留下了國產VR只不過是玩具的不良印象,進而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興趣。不僅沒對VR市場產生推動和普及作用,反而產生了相對負面的影響。
創業泡沫的陰影籠罩
另一方面,現在更多的創業者已經將經歷放在拉到天使投資、融資A輪B輪然后找機會把公司賣掉自己大賺一筆的資本游戲而不是做大做強好產品上。創業者尤其是技術創業者對自己的產品越來越不負責任,更多人沉迷于講一個好故事或者畫一個大餅從投資者那里拿到錢而不是將自己產品做得更好。很不幸,VR產業成為了這一輪創業泡沫的重災區,不少產品我們完全可以直截了當的說他們是做出來炒概念忽悠投資者的,一點都不會覺得冤枉。
初期投資者即使是知道種種的不妥和長遠發展沒有希望,但也樂于將資金投入到其中,雖然這不能給他們帶來一家成功的公司,但趁著VR熱潮推動創業者拿到拿到下一輪融資就可以獲得數倍的增值。至于未來會不會倒閉他們也并不關心,圈錢成功功成身退,一波創業和投資的雙簧也就上演完畢。留下的只有這個行業無數爛尾的產品和創造的唬人宣傳詞。
不妨學學小霸王
雖然我們已經很明顯的知道國產VR市場已經極不健康,很多從業者心態更是不堪。幾乎從所有角度來說都是死路一條。但也不是全無辦法,只是節操方面有些損失。
當年小霸王游戲機通過完全山寨和兼容所有FC游戲機游戲的方式將自己的游戲產業發揚光大,成為了那個年代的共同記憶。這樣的成功或許可以在VR時代提供一個參考。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可以完全兼容Oculus Rift DK2的硬件產品,可以運行Oculus rift的游戲。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 Facebook旗下的Oculus是幾乎沒有希望在國內上市的,也就給這種“復刻”程度的仿制品提供了生存空間。
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國內廠商可以和國外VR廠商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兼容設備的生產授權,一舉解決生態環境的軟肋,參考拿到開源安卓系統之后國產手機的爆發歷史,國產VR的春天真的可以到來也說不定。務實地去給行業尋找出路總好過炒噱頭玩資本游戲來榨干人們對國產VR的最后期望吧。